闲话乌米饭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ju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过后,立夏也就不远了。旧时,杭州一带,立夏是要吃乌米饭的。乌米饭是糯米用乌饭树(南烛叶)叶的汁水浸泡后煮成的饭,紫黑晶莹,糯软清香,具有益精气、强筋骨、明目等功效。乌米饭除了当正餐,还可加点白糖,当点心。这“当点心”的乌米饭,我在杭州下洋村一位朋友家品尝过,香甜可口。
  现在的城里人忙忙碌碌,很少有闲情雅致来做清明粿和烧立夏饭了。其实,清明粿也好,立夏饭也好,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民俗”,蒸一笼清明粿,烧一锅立夏饭,不仅饱了口福,而且享受了美好民俗的过程。
  乌米饭的来头不小,据传是道家发明的神仙饭,又称“青精饭”或“青食迅”。唐人陆龟蒙、张贲分别有诗为证。宋人梁克家《淳熙三山(福州)志》记载:“(乌米饭即)今上巳(农历三月三)青饭……”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浴佛节)造之,以供佛。”
  乌米饭在民间普及后,好事者就编出了故事,其中之一是,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里。他一顿能吃一斗米,母亲送来的饭却被狱卒抢了去。于是,母亲便将乌饭树叶杂在米里煮饭,饭变黑了,狱卒再也不动那乌米饭。不久,雷万兴越狱,于农历三月初三战死沙场,族人每年以乌米饭祭祀他。
  我国南方一些山区或半山区,像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西等地,人们仍然保留着农历四月吃乌米饭这一古老的习俗。有的地方在寒食节吃,而更多的则是在四月初八这天吃。例如,衢州城乡就是在四月初八这天“俗作乌饭团相饷”,因为这一天是“周宣灵王(即周雄,南宋时新登县人,孝子。周雄赴衢经商,遇飓风翻船于衢江而卒。周雄的好友,孔子第五十一世孙、衍圣公孔文远为周雄立殿塑像,昭彰其奉母孝绩)神诞”,娘家有送乌饭到女儿家的习俗。这一天还是传说中的“牛王”生日。如是,四月初八这一天,简直就成了衢州的“乌米饭节”。
  清乾隆年间西安县(龙游)诸生陈圣洛的《衢州竹枝词》中,就有一首咏乌米饭:“乌饭搓团饷阿爹,村中黄犊尽簪花。爱他出力胜儿女,耕得深田饱一家。”因为这一天是“牛王”生日,所以“牧童采花簇角,停耕一日”,可见当时农民视耕牛为家人的朴实感情。清末解元、民国《衢县志》编纂者郑永禧先生一首题为《牛放假》的绝句,可作为对“村中黄犊尽簪花”的注释:“放过青畴路几错,牧儿处处采山花。多他黄犊勤劳苦,出力耕田养一家。”试想,每家每户的老人家都乐呵呵地品尝着口齿留香的乌米饭团,山坡上黄犊的犄角系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当是何等壮观的太平景象!
  道光年间邑人郑桂东的《西安竹枝词》中,也有一首咏乌米饭:“送余乌饭乐宽闲,演戏迎神遍市阛。妙舞清歌人不解,乡风贪看乱弹班。”即是写衢州城里百姓为“周宣灵王”过生日,欢庆“乌米饭节”的盛况。衢州老城西北角的周宣灵王庙今犹在,已是浙江省文保单位。
  立夏节吃乌米饭,还与乌米饭的“食疗”功能有关。立夏一过,农忙就开始了,吃一餐清香软糯的乌米饭,既有了节日的气氛,对身体又有好处,何乐不为!当然,这只是一种先人传下来的“信念”。但是,若没有元宵节吃汤团、清明日吃艾叶粿、立夏日吃乌米饭(嘉湖平原海宁、桐乡一带则吃新蚕豆、小竹笋、大蒜苗、五花肉或咸肉煮成的“野饭”)、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吃重阳糕等“信念”,也就不会有中华民族丰富多采的民俗了。
  乌饭树叶汁煮成的乌米饭既有补益脾肾、止咳、安神、明目、乌发等食疗功能,那么,南烛叶汁理所当然地会被有心人添加到菜肴中去。衢州市东区就有一家“项记乌米饭”餐厅。前些年,笔者曾陪杭州、昆明、美国的几位朋友前去品尝过,朋友们颇感兴趣,都说那些黑色点心和菜肴很有“衢州味”。
其他文献
严翔:是动力也是压力  快乐或者忧郁、悲伤,一个人的心境在同一天里肯定会有变化,即便是处于平和的状态。将这些面孔、比如平和的神情,分时段拍摄下来,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揭示了什么?  这是浙江省文联“新峰计划”创作(美术、书法、摄影)成果展上一件名为《面孔24小时》的摄影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  展览在浙江美术馆开幕。2015年的冬阳淡淡地透进来,展馆内气氛热烈。观众三五而来,络绎不绝,随处可听闻
期刊
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是鲁迅一生的话题,持有崇高的评价。  鲁迅和孙中山,前者系文学家,后者为政治家,但同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俩的生平事迹,不论是人生经历,还是政治观点,直至情感生活,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并且身后极享哀荣,一直为世人所崇敬、传颂。  鲁迅与孙中山直接交往,寥寥无几。日本汉学家增田涉写有《鲁迅的印象》一书,里面回忆道:“曾向他(指鲁
期刊
一台春节联欢晚会,于2016年2月20日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下属的巴克乌·费迪南德一世国立高中(Liceu Ferdinand I)孔子课堂举行。让人想不到的是,策划和组织这场海外春晚的,是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生曹瑞红。  在异国他乡策划一台春晚  2014年7月,曹瑞红顺利完成学业。在就业挣钱和志愿者之间,她选择了报名参加中国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汉语教师志愿者,
期刊
旅居加拿大的台湾诗人痖弦说:“以中文在世界上的热烈、交流、激荡等现象来看,华文文坛大有机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世界最大最可观的文坛。”  浙江省文联文艺研究室原主任龙彼德是当代华文文学的研究学者。35年来,他始终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关注他们的创作动态,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研究专文和论著。他预言华文文学将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发现华文文学的重大价值  龙彼德是
期刊
“来过,便不曾离开”,这是每一个去过乌镇的人的心中印记。充满青春理想的乌镇,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种文化范式,是浙江整体发达的一个缩影,像一种现象,凝聚着浙江人追逐“中国梦”的生动创造。  暖冬的收获  “在岁月的冲刷中,这个地方兴盛过,也破败过;曾经烟雨西窗,也曾经衰草枯杨,但现在,它却以一种从未有过的风华再次呈现。”  纪录片《乌镇》解说词如是说。  乌镇有1300年的历史沉淀,在传统古典
期刊
澄潭空碧似的画面,细烟迷蒙般的情怀,是曼殊的代表作《本事诗》,便也成了他人生的喻示: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曼殊的一生处在近代中国的风雨年代。他曾为志士,为僧侣,为作家,也是伶人情种。他用三十五年的光阴,演绎了一场“奇人奇行”的戏文,终局换来西湖孤山墓茔前的一片凄清。  革命之僧  曼殊,1884年出生于日本横滨,其父在那里做英国茶行的买办,母亲
期刊
一百年前的1916年,美国诗人埃德加·李·马斯特斯(1869—1950)将他的《匙河集》做了补充再版印行,从而成就了这一诗集永世长存的模样。  《匙河集》恍如自撰的碑记或墓志铭,每一首诗都以独白的形式,讲述着长眠在某小镇墓地里的200多个居民各自心中最深的秘密、梦想和失败。那就是美国故事,连缀起来可成展示风情、文化和历史的长幅画卷。  《匙河集》是一部在题材、样式和内容方面独特创新的诗集,风行、畅
期刊
海峡文化同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交流中彼此加深了解的两岸文学。  洛夫(1928—)是台湾著名诗人,被誉为“中国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洛夫自称“诗魔”,既指创作手法新颖独特,也指对诗歌创作极度热爱,至今,已出版了37种诗集。  龙彼德是位在浙江乃至全国颇具声望的诗人和评论家。他把洛夫当成诗学研究的对象,30年来孜孜不倦,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年前,龙彼德专程赶赴泰国,与洛夫展开了一场对话。  曼
期刊
绍兴老话“堂前”,就是客厅。  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故居是一幢两层小楼。楼底下的前半间叫“小堂前”,是鲁迅一家吃饭、会客的地方。  2016年2月25日下午,法国文化部官员米歇尔·普拉内尔女士和法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领事费保罗先生来到这里,在鲁迅文化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的见证下,将“历史文化名屋”的牌徽授予绍兴鲁迅纪念馆。  笔者在绍兴长大,因为母亲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的缘
期刊
杭州老开心茶馆有一群“喜欢说话”的人。凯乐会的社员们因为“热爱与梦想”,在这里演绎时尚,传承国粹。相声这门艺术一定能重新绽放出它的光芒。  中国的曲艺多姿多彩,具有喜剧风格的语言艺术相声,有着特别引人入胜的魅力。但如今这门表演艺术似乎在走下坡路,二三十年前的相声名角改行当了小品演员,时不时在影视剧中客串一把。正当“听相声”也许要淡出我们这代人记忆的时候,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在杭州老开心茶馆遇到了一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