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松,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现任某半月刊副总编,有散文、小说、诗歌、文艺评论等百余万字散见于多家报刊,著有诗集《青春鸟》,散文随笔集《雨落心空》,长篇小说《准国家粮》《畅销楼盘》等。
摘要:刊物承担着正确、规范语言文字的责任与义务;一个媒体语言文字的失范,对广大读者、对自身都是遗患无穷的。编者应发挥主体意识职能,在能动认识市场、整合提炼读者意见的基础上,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主体创新理念,让刊物保持独到的核心卖点与鲜明的个性魅力,以自己的主体思想去塑造刊物的灵魂,才能走出一片天地。
关键词:刊物;责任意识;竞争力;思想性;艺术性
在市场化面前,现在诸刊物主体社会责任意识的丧失已经成为一大流弊。
“为读者办刊”本是编辑人应当遵从的基本理念,然而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发行量的搅扰,这一句至理名言又被误读了,甚至变成了歪和尚念经。办刊者们一提“为读者办刊”便大兴改版,一改版便争相让刊物往“俗”的道路上走,甚至不惜庸俗化、低俗化去赢取市场的欢心。这一句口号也俨然成为了刊物拒绝高雅品格,一心向媚俗发展、以广招徕的进军的口号。自然地,编辑人也就变得浮躁,许多作为编辑所应有的责任与严谨意识也就淡化,或者在办刊过程中无声无息地流失了。于是,报刊市场那些以娱乐、滥情、凶杀等为卖点的低俗庸俗化刊物泛滥开来。
难道市场卖点就存在于庸俗与低俗之中,有思想和知识文化内涵的读物真的就日益失宠,日薄西山了?一个放逐自己应有社会责任的刊物真正能够走向市场,能够成就品牌做到可持续发展吗?笔者当然不以为然,认为走市场的媒体应当重建自己的主体责任意识;重责任仍然是刊物质量的体现,是赖以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是报刊市场竞争中具有说服力的竞争力。
一、办刊物,编者不可丧失主体职责
刊物的市场化运作首先要做的功课是刊物的定位,你的刊物在市场大坐标中怎样找自己的定位?是办给什么阶层、什么样的读者群体读的?怎样才能契合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而引领读者的阅读审美趣味?怎样去提高刊物的质量,突出自己的个性?如何细分市场打造出品牌,使刊物强势立足市场,赢得可持续发展?如何扩大发行量?如何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这些都是需要编者发挥主体意识去积极作为的。
就拿各种社会生活化刊物来说,在报刊市场面孔似曾相识的刊物为数不少,例如情感纪实刊物、家庭生活刊物、明星娱乐刊物、故事刊物及其他一些猎奇的休闲阅读物等同质化竞争厉害,似乎也在共同作恿一种阅读风潮,也寄望于追踪所谓的“阅读热点”抢夺一些市场份额,或者企图用更低俗的卖点去打败竞争对手。其实,这是编者对市场主观认识的肤浅,客观分析、主观提炼与升华不到位,盲目跟风的体现。报刊市场通俗、低俗类读物看似喧哗,但我们如果认真去做个市场调查和分析又会发现:真正受读者欢迎、发行量超大的刊物,无论励志刊物、时政类刊物、情感类刊或其他社会综合类刊物,独领风骚者其实都是那些有鲜明个性风格、内容积极向上、有思想和知识含金量的读物。再从刊物的受众分析,当代中青年,尤其是知识中青年白领阶层,一般都受到了新时代良好的社会教育,受中外文化大融汇的熏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更多人注重生活品位、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在追求新鲜阅读的同时,更希望获得新知,读到有些文化内涵、经得起咀味的东西,可是现在刊物一提市场运作,就反其道而行之,只热衷去迎合读者的表浅阅读与不健康审美需求。显然,这是编者对目标读者移位的偏差;以为只有“俗”才有市场卖点,这是天大的误识。
刊物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保持编者的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才是一种负责任的办刊态度,才不会去盲目跟风,也不至于被外来各种不同意见弄得迷失了方向。在风起云涌的报刊市场,一本刊物的定位很难觅到既符合读者潜在需求,又迥然有别于其他刊物的市场空白点了,那么面对同质化的竞争怎么寻找自己的出路呢?出路在于同中求异,力图体现差异化办刊,进一步细分市场。目标读者群体的定位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东西,他们有共同的阅读趣味与期待,又因这个虚拟群体中千差万别的个体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文化水平、性情与审美倾向之不同,阅读喜恶也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而且不同阅读群体之间,他们的阅读选择也存在交差重叠;还有就是固有读者随着年龄、见识的增长,阅读趣味也在发生潜变,这决定了我们对目标读众的认知度有限,于是我们在研讨刊物的定位时难免顾此失彼。怎么办?刊物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把所有内容都牵进来办成一本百科全书——即便办成一本百科全书,目标读者也不见得会喜欢读。刊物尾随人后分一点儿残余市场,或者老是改版、定位摇摆不定,说明编辑理念不成熟、主体意识疲弱,这样的刊物在市场大环境中注定难成大器。
编者发挥主体意识职能,在能动认识市场、整合提炼读者意见的基础上,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主体创新理念,让刊物保持独到的核心卖点与鲜明的个性魅力,才能走出一片天地。有个性风格才有发展空间,这是商品市场的定理。刊物的实用价值也体现在对文化、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上,其情感导向应注重对读者欣赏趣味与审美取向的提升,使刊物发挥出积极的引导功能,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打造自我形象;同时,编者也应以自己的主体思想去塑造刊物的灵魂,让刊物富有生命活力和精气神,进而会辐射出来一种富有吸纳力的气场,能够笼络一批忠实的读者。
二、面对读者,
首先担负起规范语言的基本职责
刊物承担着规范语言文字的责任与义务,其示范作用不可低估。一个媒体语言文字的失范,对于广大读者是遗患无穷的。
遗憾的是,时下物刊在基本语言文字方面的失范普遍存在。笔者目前编辑的是一家社会生活类文摘半月刊,每期从全国各地报刊精选已发稿进行再编辑,每期竟然都要校正出数百处差错;错别字、病句、标点用法不正确、逻趣关系混乱、生造词、生造成语、知识性差错等等,各类差错应有尽有。科普读物语言失范的情况尤其明显,有一篇从某国家级科普月刊搞下来的两千余字的稿子,经我们校正的差错竟有近六十处,可谓触目惊心。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反映出时下刊物基本编辑能力的不足、编辑作风的有失严谨,有职责放逐之虞。
疏于语言规范等基本功的磨砺,现在不少刊物也尾随起商品市场的流行风——热衷于视觉包装打造卖点。为消费者奉送色、香、味诸美的食品,本来是办刊观念的进步,能起到唤起人的审美愉悦,刺激消费的作用。只是,要让读者在细心品读的时候体会到刊物的色、香、味、营养诸全才好。如果刊物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把读者的眼球吸引过来之后,如品尝制作精美的糕点,一不小心咬到沙子或者其他异物,食客的眉头不免就皱了起来、意兴索然,甚至食欲全无。当读者禀着一番好心情去读一本美轮美奂的刊物,却不时读到错别字、不准确的标点、病句或者其他知识性差错,顺畅的阅读快感就消失了,不同样会兀生乏味的感觉么?然后,只得随手把不上品位的读物弃之垃圾桶。
差错多的刊物读起来不美,而且会叫人对编者的水平嗤之以鼻。自然,这样的刊物树立不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对此,笔者作为一个编辑在与同行交流中都有共识。因此,作为编辑人,我们也应当把自己的这种阅读心情移位给自己刊物的广大读者,把刊物中存有的任何差错视为自己的最大羞惭和对读者的不尊重。当然,刊物不能止步于语言文字的规范,还要注重语言的润色,增强图文表达的美感,让人读起来能够赏心悦目。自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卖点。
真正能够走向市场的刊物不是粗制滥造的东西,首先要做好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功课,再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减少其他知识性差错与道德引导性的差错,严控政治法律导向上的差错。把语言表述的差错率降到最低,才能与经得起品的内容、视觉审美相得益彰。语言文字的规范是刊物的基础工程,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出精品,成就一种文化产品的品牌。刊物履践属于自己的严谨编辑责任,既是一种自我策励,也是打造刊物市场竞争力的手段。
三、走市场,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转体改制的刊物走向市场几乎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把刊物通俗化;通俗化还不过瘾,又尽力把刊物往庸俗化、低俗化靠拢,对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等等乐此不疲,试图以此去博取读者的青睐与欢心。于是大量下三滥的读物充斥报刊市场,许多读物在浊水横行中进行低层次的竞争,不顾形象与尊严地拼得灰头土脸,甚至浑身沾满污垢也在所不辞。他们的生存状况呢,大多数在低层次同质化竞争中勉强图生,不少刊物甚至难以为继。报刊市场不难见一大群刊物跟风几本独领风骚的时尚或前卫刊物的现象;争相办时尚读物表面是紧跟时代走,实则是随波逐流。还有一种趋向是把办刊心思用在哗众取宠上,挖空心思寻找噱头和耸人听闻的新闻,甚至不惜丧失道德底线搜寻所谓的“卖点”。有的只注重刊物的视觉包装,其外在美虽能起到促销效果,当读者把描红画彩的读物捧到手头后,却发现缺少实际性内容,没有读头。
俗文化有着广大的群众生活基础没错,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了“俗”本来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所谓“大俗便是大雅”。俗得肤浅甚至无聊的生活类刊物,在博得读者暂时的光顾与一时之乐,然后读者又会一笑置之,弃如弊履。为何?因为文化知识与思想内涵不足的读物终归没有内在的吸引力,难以长久笼络住读者的欢心。时尚读物也一样,真正的时尚是一种文化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所独领风骚的时尚名刊更需要一种新文化的创造力,这样的时尚读物让读者读起来才过瘾,过劲,别开生面,受惠良多。东施效颦去办时尚刊物,注定只能狗尾续貂;潮流表面的喧哗,流于文化内劲乏力,则行之不远。总归,缺少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的刊物就难免轻浮,其表达也难与读者的真正需求与审美趣味融合到一起去。
现在教育与文化发展很快,社会人文环境不断变得优越,人们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也日益增强。办刊人流俗地认为只有低俗庸俗才有卖点,才能博得读者的青睐,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误解。至于那些惯于用恶俗手段找卖点的刊物,读者潜意识里仍会毫不含糊地将其置为“不入流、不上品位的刊物”之列;它们面对政府的查处,也不得不时时躲躲藏藏,其生存状态俨然有着灰不溜丢地混一天算一天的味道。
刊物导向保持与党中央的文化、新闻思想与政策一致,才不会误入歧途。作为有着精神与商品双重属性的刊物,其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承担着引导读者积极向上的神圣职责,因此应当努力克服低俗迎合、负面引导的流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便是我们编者所应有的主观意识,这便是刊物走市场所应当遵从的办刊方针和行为规范。
诚然,市场化办刊必须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这是刊物生存与继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成为一种价值追求。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但也不可避免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影响,期望一夜暴富,浮躁风气、快餐式创造在报刊市场流行起来。站在一个高度看文化商品经济的法则:刊物急功近利,往往会事与愿违,更难以可持续发展。刊物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去追求经济效益,或许会付出一些前期的代价,但以后的回报自在不言中。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不断再版,长盛不衰;一些具积极导向的名刊发行量大、备受社会追捧,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给我们办刊人很好的启迪。
刊物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对社会主义政治、美德与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巨大,把其上升为“兴邦与衰邦”的高度并不为过。刊物的经济效益只有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才能体现,这就是文化商品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属性。
刊物肩负着责任意识前行,才能克服浮躁与短视行为;有责任意识,才有定力、经得住市场的大浪淘沙;有责任意识,才有望真正建立起刊物的品牌形象,最终赢得更多的读者。带着责任意识前行,责任终会转化为刊物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刊物承担着正确、规范语言文字的责任与义务;一个媒体语言文字的失范,对广大读者、对自身都是遗患无穷的。编者应发挥主体意识职能,在能动认识市场、整合提炼读者意见的基础上,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主体创新理念,让刊物保持独到的核心卖点与鲜明的个性魅力,以自己的主体思想去塑造刊物的灵魂,才能走出一片天地。
关键词:刊物;责任意识;竞争力;思想性;艺术性
在市场化面前,现在诸刊物主体社会责任意识的丧失已经成为一大流弊。
“为读者办刊”本是编辑人应当遵从的基本理念,然而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发行量的搅扰,这一句至理名言又被误读了,甚至变成了歪和尚念经。办刊者们一提“为读者办刊”便大兴改版,一改版便争相让刊物往“俗”的道路上走,甚至不惜庸俗化、低俗化去赢取市场的欢心。这一句口号也俨然成为了刊物拒绝高雅品格,一心向媚俗发展、以广招徕的进军的口号。自然地,编辑人也就变得浮躁,许多作为编辑所应有的责任与严谨意识也就淡化,或者在办刊过程中无声无息地流失了。于是,报刊市场那些以娱乐、滥情、凶杀等为卖点的低俗庸俗化刊物泛滥开来。
难道市场卖点就存在于庸俗与低俗之中,有思想和知识文化内涵的读物真的就日益失宠,日薄西山了?一个放逐自己应有社会责任的刊物真正能够走向市场,能够成就品牌做到可持续发展吗?笔者当然不以为然,认为走市场的媒体应当重建自己的主体责任意识;重责任仍然是刊物质量的体现,是赖以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是报刊市场竞争中具有说服力的竞争力。
一、办刊物,编者不可丧失主体职责
刊物的市场化运作首先要做的功课是刊物的定位,你的刊物在市场大坐标中怎样找自己的定位?是办给什么阶层、什么样的读者群体读的?怎样才能契合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而引领读者的阅读审美趣味?怎样去提高刊物的质量,突出自己的个性?如何细分市场打造出品牌,使刊物强势立足市场,赢得可持续发展?如何扩大发行量?如何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这些都是需要编者发挥主体意识去积极作为的。
就拿各种社会生活化刊物来说,在报刊市场面孔似曾相识的刊物为数不少,例如情感纪实刊物、家庭生活刊物、明星娱乐刊物、故事刊物及其他一些猎奇的休闲阅读物等同质化竞争厉害,似乎也在共同作恿一种阅读风潮,也寄望于追踪所谓的“阅读热点”抢夺一些市场份额,或者企图用更低俗的卖点去打败竞争对手。其实,这是编者对市场主观认识的肤浅,客观分析、主观提炼与升华不到位,盲目跟风的体现。报刊市场通俗、低俗类读物看似喧哗,但我们如果认真去做个市场调查和分析又会发现:真正受读者欢迎、发行量超大的刊物,无论励志刊物、时政类刊物、情感类刊或其他社会综合类刊物,独领风骚者其实都是那些有鲜明个性风格、内容积极向上、有思想和知识含金量的读物。再从刊物的受众分析,当代中青年,尤其是知识中青年白领阶层,一般都受到了新时代良好的社会教育,受中外文化大融汇的熏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更多人注重生活品位、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在追求新鲜阅读的同时,更希望获得新知,读到有些文化内涵、经得起咀味的东西,可是现在刊物一提市场运作,就反其道而行之,只热衷去迎合读者的表浅阅读与不健康审美需求。显然,这是编者对目标读者移位的偏差;以为只有“俗”才有市场卖点,这是天大的误识。
刊物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保持编者的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才是一种负责任的办刊态度,才不会去盲目跟风,也不至于被外来各种不同意见弄得迷失了方向。在风起云涌的报刊市场,一本刊物的定位很难觅到既符合读者潜在需求,又迥然有别于其他刊物的市场空白点了,那么面对同质化的竞争怎么寻找自己的出路呢?出路在于同中求异,力图体现差异化办刊,进一步细分市场。目标读者群体的定位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东西,他们有共同的阅读趣味与期待,又因这个虚拟群体中千差万别的个体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文化水平、性情与审美倾向之不同,阅读喜恶也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而且不同阅读群体之间,他们的阅读选择也存在交差重叠;还有就是固有读者随着年龄、见识的增长,阅读趣味也在发生潜变,这决定了我们对目标读众的认知度有限,于是我们在研讨刊物的定位时难免顾此失彼。怎么办?刊物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把所有内容都牵进来办成一本百科全书——即便办成一本百科全书,目标读者也不见得会喜欢读。刊物尾随人后分一点儿残余市场,或者老是改版、定位摇摆不定,说明编辑理念不成熟、主体意识疲弱,这样的刊物在市场大环境中注定难成大器。
编者发挥主体意识职能,在能动认识市场、整合提炼读者意见的基础上,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主体创新理念,让刊物保持独到的核心卖点与鲜明的个性魅力,才能走出一片天地。有个性风格才有发展空间,这是商品市场的定理。刊物的实用价值也体现在对文化、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上,其情感导向应注重对读者欣赏趣味与审美取向的提升,使刊物发挥出积极的引导功能,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打造自我形象;同时,编者也应以自己的主体思想去塑造刊物的灵魂,让刊物富有生命活力和精气神,进而会辐射出来一种富有吸纳力的气场,能够笼络一批忠实的读者。
二、面对读者,
首先担负起规范语言的基本职责
刊物承担着规范语言文字的责任与义务,其示范作用不可低估。一个媒体语言文字的失范,对于广大读者是遗患无穷的。
遗憾的是,时下物刊在基本语言文字方面的失范普遍存在。笔者目前编辑的是一家社会生活类文摘半月刊,每期从全国各地报刊精选已发稿进行再编辑,每期竟然都要校正出数百处差错;错别字、病句、标点用法不正确、逻趣关系混乱、生造词、生造成语、知识性差错等等,各类差错应有尽有。科普读物语言失范的情况尤其明显,有一篇从某国家级科普月刊搞下来的两千余字的稿子,经我们校正的差错竟有近六十处,可谓触目惊心。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反映出时下刊物基本编辑能力的不足、编辑作风的有失严谨,有职责放逐之虞。
疏于语言规范等基本功的磨砺,现在不少刊物也尾随起商品市场的流行风——热衷于视觉包装打造卖点。为消费者奉送色、香、味诸美的食品,本来是办刊观念的进步,能起到唤起人的审美愉悦,刺激消费的作用。只是,要让读者在细心品读的时候体会到刊物的色、香、味、营养诸全才好。如果刊物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把读者的眼球吸引过来之后,如品尝制作精美的糕点,一不小心咬到沙子或者其他异物,食客的眉头不免就皱了起来、意兴索然,甚至食欲全无。当读者禀着一番好心情去读一本美轮美奂的刊物,却不时读到错别字、不准确的标点、病句或者其他知识性差错,顺畅的阅读快感就消失了,不同样会兀生乏味的感觉么?然后,只得随手把不上品位的读物弃之垃圾桶。
差错多的刊物读起来不美,而且会叫人对编者的水平嗤之以鼻。自然,这样的刊物树立不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对此,笔者作为一个编辑在与同行交流中都有共识。因此,作为编辑人,我们也应当把自己的这种阅读心情移位给自己刊物的广大读者,把刊物中存有的任何差错视为自己的最大羞惭和对读者的不尊重。当然,刊物不能止步于语言文字的规范,还要注重语言的润色,增强图文表达的美感,让人读起来能够赏心悦目。自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卖点。
真正能够走向市场的刊物不是粗制滥造的东西,首先要做好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功课,再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减少其他知识性差错与道德引导性的差错,严控政治法律导向上的差错。把语言表述的差错率降到最低,才能与经得起品的内容、视觉审美相得益彰。语言文字的规范是刊物的基础工程,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出精品,成就一种文化产品的品牌。刊物履践属于自己的严谨编辑责任,既是一种自我策励,也是打造刊物市场竞争力的手段。
三、走市场,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转体改制的刊物走向市场几乎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把刊物通俗化;通俗化还不过瘾,又尽力把刊物往庸俗化、低俗化靠拢,对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等等乐此不疲,试图以此去博取读者的青睐与欢心。于是大量下三滥的读物充斥报刊市场,许多读物在浊水横行中进行低层次的竞争,不顾形象与尊严地拼得灰头土脸,甚至浑身沾满污垢也在所不辞。他们的生存状况呢,大多数在低层次同质化竞争中勉强图生,不少刊物甚至难以为继。报刊市场不难见一大群刊物跟风几本独领风骚的时尚或前卫刊物的现象;争相办时尚读物表面是紧跟时代走,实则是随波逐流。还有一种趋向是把办刊心思用在哗众取宠上,挖空心思寻找噱头和耸人听闻的新闻,甚至不惜丧失道德底线搜寻所谓的“卖点”。有的只注重刊物的视觉包装,其外在美虽能起到促销效果,当读者把描红画彩的读物捧到手头后,却发现缺少实际性内容,没有读头。
俗文化有着广大的群众生活基础没错,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了“俗”本来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所谓“大俗便是大雅”。俗得肤浅甚至无聊的生活类刊物,在博得读者暂时的光顾与一时之乐,然后读者又会一笑置之,弃如弊履。为何?因为文化知识与思想内涵不足的读物终归没有内在的吸引力,难以长久笼络住读者的欢心。时尚读物也一样,真正的时尚是一种文化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所独领风骚的时尚名刊更需要一种新文化的创造力,这样的时尚读物让读者读起来才过瘾,过劲,别开生面,受惠良多。东施效颦去办时尚刊物,注定只能狗尾续貂;潮流表面的喧哗,流于文化内劲乏力,则行之不远。总归,缺少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的刊物就难免轻浮,其表达也难与读者的真正需求与审美趣味融合到一起去。
现在教育与文化发展很快,社会人文环境不断变得优越,人们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也日益增强。办刊人流俗地认为只有低俗庸俗才有卖点,才能博得读者的青睐,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误解。至于那些惯于用恶俗手段找卖点的刊物,读者潜意识里仍会毫不含糊地将其置为“不入流、不上品位的刊物”之列;它们面对政府的查处,也不得不时时躲躲藏藏,其生存状态俨然有着灰不溜丢地混一天算一天的味道。
刊物导向保持与党中央的文化、新闻思想与政策一致,才不会误入歧途。作为有着精神与商品双重属性的刊物,其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承担着引导读者积极向上的神圣职责,因此应当努力克服低俗迎合、负面引导的流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便是我们编者所应有的主观意识,这便是刊物走市场所应当遵从的办刊方针和行为规范。
诚然,市场化办刊必须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这是刊物生存与继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成为一种价值追求。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但也不可避免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影响,期望一夜暴富,浮躁风气、快餐式创造在报刊市场流行起来。站在一个高度看文化商品经济的法则:刊物急功近利,往往会事与愿违,更难以可持续发展。刊物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去追求经济效益,或许会付出一些前期的代价,但以后的回报自在不言中。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不断再版,长盛不衰;一些具积极导向的名刊发行量大、备受社会追捧,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给我们办刊人很好的启迪。
刊物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对社会主义政治、美德与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巨大,把其上升为“兴邦与衰邦”的高度并不为过。刊物的经济效益只有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才能体现,这就是文化商品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属性。
刊物肩负着责任意识前行,才能克服浮躁与短视行为;有责任意识,才有定力、经得住市场的大浪淘沙;有责任意识,才有望真正建立起刊物的品牌形象,最终赢得更多的读者。带着责任意识前行,责任终会转化为刊物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