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小学数学中教学智慧的生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46-02
  据说,唐朝诗人贾岛喜欢骑驴做诗。一日,偶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两句,甚为自得。然而,后一句是用“僧敲月下门”,还是用“僧推月下门”却颇费思量,苦吟良久,仍不能做出选择。于是,此后便有了“推敲”一说。推敲是一种严谨的态度,因为需要推敲的往往不是泾渭分明的对与错,而是属于两可之间,所谓“增一分则白,减一分则黑”,追求的是一种更合理、更完美的境界;推敲也是一个智慧参与和生成的过程,其中固然有“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焦灼,但更有字斟句酌后的认识升华和反复琢磨后的豁然开朗。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这样的过程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的背景,更加透彻地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更加准确地把握数学问题的实质,进而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富有灵气和深度。
  一、为什么要在具体情境中比较大小
  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把分数的认识分三次安排。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级(上册),侧重于帮助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认识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第二次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侧重于帮助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认识到“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第三次安排在五年级(下册),引导学生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抽象为自然数1(也就是单位“1”),从而建立更具数学意义的分数概念。其中,三年级(上册)还安排比较两个分子是1或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然而,问题是:这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能否脱离具体的情境?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妨推敲一下:如果都以自然数1作标准,也就是从抽象的数的层面来看,1/2当然大于1/4,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如果每个分数都是把某个具体对象平均分后得到的,则其大小就难说了。比如一个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1/2就小于一个1平方分米正方形的1/4。而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时,只是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进行的,还没有建立单位“1”的概念,因此,比较相应分数的大小时是不能脱离具体情境的。事实上,三年级(上册)教材在让学生比较分数大小时,也都提供了相应的图形或现实情境。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但小学数学的内容却往往具有接受的阶段性。这种严密性和阶段性之间合适的结合点,需要我们在推敲中细心寻找。
  二、用商不变的规律推导整数除以分数的算法是否合理
  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教学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时,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分别探索4 ÷1/2、4 ÷ 1/3和4 ÷ 1/4的计算结果,并在探索中初步感知:一个整数除以几分之一,就等于这个数乘几分之一的倒数。第二道例题让学生继续借助直观操作探索4 ÷ 2/3的计算结果,进一步丰富对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感知。由此,引导学生比较得到的几组等式,归纳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却抛开上述思路,而改用商不变的规律推导算法,如4 ÷ 2/3 = (4 × 3/2) ÷ (2/3 × 3/2) = 4 × 3/2 ÷ 1= 4 × 3/2。那么,后一种思路是否合理呢?如果单从“便于学生理解”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无可挑剔。但仔细推敲便可发现破绽:上述推理的大前提是“分数除法运算中是存在商不变规律的”,然而,分数除法运算中是否存在商不变的规律,却需要在分数除法的运算中归纳。再则,用运算的规律去推导相应的运算方法,这是逻辑上的一种因果倒置,是不合理的。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思路往往是多样的,但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合乎逻辑地展开思考,而这种“逻辑线索”则需要我们在推敲中梳理、领悟。
  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吗
  如果让学生从一组平面图形中找出三角形,哪怕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这也是一件很容易完成的事情;如果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用纸折一个三角形,或用笔画一个三角形,相信也并非难事;进而,让学生稍加观察,归纳出“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之类的基本特征,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试图要求学生自主地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样的数学语言来,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们都在想办法努力破解这一难点,然而大都无功而返。上学期,我们使用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却发现教材居然没有这个结论,而是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给出了如下描述:“像这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不仅引发了教材是否需要呈现这一结论的争议,也引发了大家对上述结论自身准确性的推敲。这不,一经推敲,便有人举出了反例:如下的图形是否也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但它却不是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定义究竟是怎样的呢?查阅相关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条线段顺次首尾相接,所得到的图形叫折线;如果一条折线的首尾两个端点正好重合,这样的折线叫封闭折线;封闭折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多边形;只有三条边的多边形叫三角形。显然,上述这一串定义不便于向小学生传授,更不便于让小学生自主发现。由此看来,当某个数学结论过于抽象,不便于下定义,也不便于描述时,采用“像……叫(是)……”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倒不失为一种智慧的选择。
  四、依据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材提供了一张1~100的数表,先让学生在表中圈出3的倍数,初步感知3的倍数的特征;再让学生任意写出一个3的倍数,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通过观察每个数所用算珠的个数,归纳出:如果一个数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但这个结论却不能作为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依据,因为判断时,需要先看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如果是,则可判定这个数是3的倍数。很显然,这里依据的是上述结论的逆命题。然而,原命题真,逆命题未必真,这是一个逻辑常识。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思考,以确认原命题的逆命题也是正确的。如此一来,教材中随例题安排的“试一试”,其意图就清楚了:引导学生通过对原命题的否命题的讨论,由对否命题的确认,体会原命题的逆命题也是正确的。
  小学数学中的很多内容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对整体中各部分之间所存在的联系进行仔细推敲和深入思考,既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体所应有的各种功能,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相关数学问题的拓展方向,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空白对照亚组、iRoot BP Plus亚组、iRoot BP Plus+SP亚组骨缺损模型,探讨iRoot BP Plus的生物活性和SP对成骨的影响,为改良iRoot BP Plus成骨性能提
为研究桥梁温度跨度对桥上双块式无砟轨道无缝线路的影响,运用线板桥墩一体化模型,计算不同温度跨度下,分别采用常阻力和小阻力扣件时的钢轨纵向力、道床板纵向力、抗剪凸台纵向
【摘要】在平面设计中,为了使设计作品的经济学、秩序性以及创新性得到有效体现,合理应用视觉审美元素非常关键。鉴于此,本文对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有效构建进行分析与探讨意义重大。  【关键词】平面设计 视觉 审美元素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56-01  视觉审美元素作为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增强平面设计的美观度,而且能
【摘 要】课堂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学生收获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效率如果不高,则势必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应适应课改形势,在学习与交流当中增加知识积累,增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对教材要深入分析,明确教学层次,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则有助于促使语文教学真正走上科学化、高效率的轨道。  【关键词】不断学习 教学活动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160-02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
提出一种根据场景变化动态建立目标模型的粒子滤波视觉跟踪算法.该方法首先选择简单且具有互补性的特征描述当前图像,并统一采用直方图法对这些特征进行建模;然后在粒子滤波框架下,根据巴塔恰里亚测度评价各个目标特征和背景特征之间的可区分程度,动态调整特征间的置信度;并对各个特征似然函数的噪音参量进行在线估计和更新,使其似然函数的度量标准达到统一.分析和实验表明,该算法性能优于仅仅采用多特征融合进行粒子滤波视
千万别小看了这款小个头的主板,原因在于,第一它出自华硕,第二它的名字里边有“DELUXE”后缀。虽然是一款ITX板型的产品,但F1A75-IDELUXE绝对能够称得上是ITX中的旗舰。产品的供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这是课堂有效与否的唯一指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
研究目的: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临床目前对其尚无根治办法,口服药物具有一定毒副作用,生物制剂价格昂贵,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本研究充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