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法教学本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场关于“淡化语法”的大讨论把语文教学的“少、慢、差、废”归罪于语法教学。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明文规定语法修辞不纳入中考范围。但作为从教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师,我认为:中学生还是学点语法好!理由有三:
理由一:这是语文教育的需要
1.缺少语法教学的语言教育难以健康发展
语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分子,是语文素质中的重要一环。缺少它,犹如人折一臂、少一腿,是不完整的。这样不健全的教育是难以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强国梦的。
2.语法学习是阅读与写作的抓手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语法学习的。阅读一个长句,如果能够灵活利用语法知识进行阅读,就能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并理解其含义。如“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確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和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的新型星际‘指南针’。”这是一个复杂的长单句,学生不好理解。如果我们把句子的主谓宾提取出来,把状语、定语去掉,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句子的主谓宾是:科学家设计出“指南针”。因定语“俄罗斯”、状语“最近”、定语“一种”“新型星际”简单且与中心词“指南针”关系紧密,这样提出主干构成的句子应该是: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指南针”。教师在分析课文或精彩的段落、句子时如果没运用到相关的语法知识,恐怕在教学中也难以解释清楚。如“(孔乙已)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里同样是给钱的动作,鲁迅巧用了两个不同的动词,先用“排”字写出了他穷酸的形象,他很穷,却要在短衣帮面前摆阔气,后用“摸”字揭示了孔乙已已经山穷水尽、不复聊生的惨状。再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就会难以弄懂词、句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 这里“犬”是名词作状语,译为“象狗一样”。文言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不了解“犬”的语法用法,不联系上下文,就会错误地译成:“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有一年江西省中考试题考查学生这句话的断句,也由于不理解“犬”的用法,不少考生划成:“其一犬/坐于前”。而正确的划法是:“其一/犬坐于前”。阅读的语法知识掌握得不好,就进一步影响了写作。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病句:
1.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主谓不配)
2.听了校长的报告,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缺主语)
3.全校学生认真讨论和学习了《中学生守则》的内容。(词序不对)
4.王明发现张华正在和他的同学探讨问题。(指代不明)
5.考试能否取得优良成绩,决定于平时的努力学习。(多面对一面)
6.他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是他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取得的。(句式杂糅、结构混乱)
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必须以语法教学为抓手,让学生学好语法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理由二:这是终身学习的需要
1.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能力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十分重视阅读,而阅读又涉及到语法问题,特别是英语语法的学习。如果汉语语法掌握较好,英语的学习也就能驾轻就熟了。
2.语文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倡导素养教育、终身教育的今天,学习语文是学习、工作的需要,也是人的精神需要,更是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言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会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就不能胜任具有较高智能性与挑战性的工作,也就不能很好地生存。语文学习为学生开拓了解历史、人生、社会、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广阔视野。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在增长知识和提高素养的同时,也将感受文化和文明的存在价值,汲取人类丰厚的精神财富,成为有内涵、有操守的人。正如前面所说,语法学习正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抓手。
理由三:这是中考的需要。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正因为语文课标明文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才致使语法教学淡出语文教育。实际上我们多年的中考并没有放弃对语法知识的考试,但是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就拿2013年江西省语文中考来说,有三道题需要运用语法知识去解答,一道是病句判断题,一道是文言句子节奏划分题,一道是对联题,一共6分分值。
总之,初中生学点语法好,只不过要把握好“度”。在实际的语法教学中,我们要淡化语法概念,强化语法应用;淡化语法知识,强化语法能力。
理由一:这是语文教育的需要
1.缺少语法教学的语言教育难以健康发展
语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分子,是语文素质中的重要一环。缺少它,犹如人折一臂、少一腿,是不完整的。这样不健全的教育是难以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强国梦的。
2.语法学习是阅读与写作的抓手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语法学习的。阅读一个长句,如果能够灵活利用语法知识进行阅读,就能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并理解其含义。如“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確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和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的新型星际‘指南针’。”这是一个复杂的长单句,学生不好理解。如果我们把句子的主谓宾提取出来,把状语、定语去掉,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句子的主谓宾是:科学家设计出“指南针”。因定语“俄罗斯”、状语“最近”、定语“一种”“新型星际”简单且与中心词“指南针”关系紧密,这样提出主干构成的句子应该是: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指南针”。教师在分析课文或精彩的段落、句子时如果没运用到相关的语法知识,恐怕在教学中也难以解释清楚。如“(孔乙已)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里同样是给钱的动作,鲁迅巧用了两个不同的动词,先用“排”字写出了他穷酸的形象,他很穷,却要在短衣帮面前摆阔气,后用“摸”字揭示了孔乙已已经山穷水尽、不复聊生的惨状。再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就会难以弄懂词、句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 这里“犬”是名词作状语,译为“象狗一样”。文言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不了解“犬”的语法用法,不联系上下文,就会错误地译成:“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有一年江西省中考试题考查学生这句话的断句,也由于不理解“犬”的用法,不少考生划成:“其一犬/坐于前”。而正确的划法是:“其一/犬坐于前”。阅读的语法知识掌握得不好,就进一步影响了写作。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病句:
1.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主谓不配)
2.听了校长的报告,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缺主语)
3.全校学生认真讨论和学习了《中学生守则》的内容。(词序不对)
4.王明发现张华正在和他的同学探讨问题。(指代不明)
5.考试能否取得优良成绩,决定于平时的努力学习。(多面对一面)
6.他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是他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取得的。(句式杂糅、结构混乱)
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必须以语法教学为抓手,让学生学好语法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理由二:这是终身学习的需要
1.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能力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十分重视阅读,而阅读又涉及到语法问题,特别是英语语法的学习。如果汉语语法掌握较好,英语的学习也就能驾轻就熟了。
2.语文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倡导素养教育、终身教育的今天,学习语文是学习、工作的需要,也是人的精神需要,更是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言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会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就不能胜任具有较高智能性与挑战性的工作,也就不能很好地生存。语文学习为学生开拓了解历史、人生、社会、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广阔视野。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在增长知识和提高素养的同时,也将感受文化和文明的存在价值,汲取人类丰厚的精神财富,成为有内涵、有操守的人。正如前面所说,语法学习正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抓手。
理由三:这是中考的需要。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正因为语文课标明文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才致使语法教学淡出语文教育。实际上我们多年的中考并没有放弃对语法知识的考试,但是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就拿2013年江西省语文中考来说,有三道题需要运用语法知识去解答,一道是病句判断题,一道是文言句子节奏划分题,一道是对联题,一共6分分值。
总之,初中生学点语法好,只不过要把握好“度”。在实际的语法教学中,我们要淡化语法概念,强化语法应用;淡化语法知识,强化语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