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伯恩斯坦教育理论在国际学界影响极大,在国内的研究也进入起步阶段。新的教育理论的引入必然需要经过对其认知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对教育传递理论及其形成背景的分析,探讨在我国合理研究和应用该理论应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传递理论 阶层 语言符码
英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致力于建构符码理论,探究以语言符码和阶级为基础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为文化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增加了新的研究视角。随着国外对其理论研究的展开,伯恩斯坦教育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近年来我国开始不断有研究者借用其理论研究相关的教育问题。目前国内对伯恩斯坦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其理论研究分析学校教育中的相关问题,主要涉及权力、教育平等、教学实践、教学语言及课程改革等方面。然而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形成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的。在应用伯恩斯坦教育理论分析问题时,若是研究者奉行拿来主义,直接将伯恩斯坦的理论要素对应所研究问题的要素加以分析,而不考虑伯恩斯坦理论的形成过程与背景,则其结果往往导致研究成果可能与实际情况相背离,或是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传递理论是伯恩斯坦通过研究教育符码如何制度化于教育之中从而进入教育体系建构的。在该理论研究阶段,伯恩斯坦将其研究场域从之前符码概念研究的家庭迁移到学校,因此该研究更与学校教育联系更紧密。以此理论论证伯恩斯坦理论在学校教育研究中的合理性尤为合适。
一、教育传递理论概述
教育传递理论是伯恩斯坦在自己之前以家庭为文化传递范围探究符码的阶级起源的基础上,将研究场域转入到学校,探讨精致型符码制度化于教育的问题,为的是说明阶级关系对于精致型符码制度于学校的影响。伯恩斯坦以权力为主轴,以控制为暗线,认为两者相互渗透从实现不公平而又平顺地分配成功与失败。伯恩斯坦对教育传递结构的分析意在追溯所分析的基本结构之起源。整个研究分为三个层次:(一)宏观—制度层次,这个层面的分析主要是为了阐明阶级关系支配文化范畴的传递、参与及变迁的可能性,阶级差异会影响家庭与学校里塑造意识的符码原则的习得;说明本理论研究视权力和控制为教育传递过程本质的合理性。(二)传递层面,分析传递机构的结构本质,认为社会关系的结构决定了沟通原则,进而塑造了意识形式,社会关系结构的变迁会改变沟通原则,进而改变意识的形式。应用于本分析的概念是分类与架构;(三)文本层次。文本层次的分析面向规约情景、教导情境、想象情境和人际互动情境中所产生的特定文本,目的是探讨实证层面的符码概念。
教育传递理论的核心是传递层面,伯恩斯坦对传递层面的分析着手于课程的分类与架构,但是分类与架构也应用于教学与评价。分类体现的是不同课程内容之间分化的本质,即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界线维持的程度。强分类时,不同课程内容被强界线清楚隔离。弱分类时,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界线减弱或是模糊,所以课程内容之间的隔离减弱。它专注于界线强度,是教育知识的社会分工的重要辨别特征,展现的是课程这个讯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同时,分类与架构也应用于教学和评价。
架构是指知识传递和接受的脉络形式,表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特定关系,即教学关系中可传递与不可传递之间的界线强度。强架构在可传递与不可传递之间画出一道明确的界线,而弱架构则是一条模糊的界线。架构告诉我们师生控制教学关系脉络里的传递与接收的选择范围。强架构代表选择少,弱架构表示选择多。架构的本质是指在教学关系中师生拥有对于知识传递与接受的选择、组织与时程的控制程度[1]。
通过对教育符码的分类与架构分析区分出聚集型教育符码与统整型教育符码。两种符码类型的区别为:任何包含强分类的教育知识组织会产生一种聚集型符码;任何明显减弱分类强度的教育知识组织则是一种统整型符码。聚集型符码所规约的知识是由一系列隔离完整的学科阶层性来组织与分配。统整型符码则在原本相互隔离的学科或学程隶属在某些将学科界线变得模糊的关系性观念之下形成。聚集型符码和统整型符码通过知识、教师、教学及学生的相互作用达到其权力与控制的目的。
伯恩斯坦认为正规的知识教育通过三类信息系统传授:课程、教学和评价。课程限定了何为有用知识的问题;教学解决的是怎样对知识进行有效传递的问题;评价是知识对学习者而言如何被有效习得的问题。符码是实现权力控制的主要形式,在整个教育传递的过程的各个层面都发挥着控制作用。课程系统从体制的社会性质角度定义可分为:聚集型和统整型。聚集型课程相互之间有着明确的界线并相互隔离;统整型课程则是各种内容之间处于开放的关系。教學系统通过分类与架构从科层、进度规则和标准三个维度分为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两类。显性教学进度规则明确,预示着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伯恩斯坦根据英国的阶级状况把显性教育归结为老中产阶层的意识形态在公立学校层面的制度化。隐性教学更复杂,它首先会在私人学前学校制度化,随后进入私立或公立学校,最后在幼儿学校层面进入国家系统。两者之间的冲突根源在于中产阶层内部的两个对抗派别的社会化形式的差异。但是由于影响孩子习得知识的因素有很多,因此显性教学掩盖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习得知识的复杂性。隐性教育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孩子所处的社会阶层地位。伯恩斯坦分析的隐性教学预设了存在于人际沟通中社会控制的特定方式,但仅着眼于精致符码分析。评价系统与教学系统紧密相连,当教学呈显性时,评价是以清晰的标准和翔实的测量程序形式出现,呈现标准化特征。隐性教学不存在客观的评价网络,它的评价过程是多元的、发散的,与精确的测量结果相背离,体现的是个人的进步[2]。
教育传递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分析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和各方参与要素,包括学校、教师与学生等。该理论是伯恩斯坦在对英国学校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有其特有的社会、时代和文化背景。
二、合理性分析
伯恩斯坦的教育传递理论着手的研究场域为学校教育。其分析的出发点是阶级与权力控制,分析问题的工具是分类与架构,切入点是课程,继而进入教学和评价系统。在分析的过程中涉及学校教育的诸多层面和要素,因此对于学校教育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我国现今的学校教育模式源于西方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也借鉴了西方,因此在课程研究方面,借用伯恩斯坦理论分析是具有相当合理性的。但是在研究其他方面问题时,需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理论分析及合理性
从伯恩斯坦理论分析的立足点阶级与权力控制的角度说,应用其理论研究我国的学校教育是合理的。我国虽然不像英国社会那样有着较为明确的阶级阶层的划分,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使我国的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呈现“交织 互动 同步”的特征。产生了“蚁族”(未稳定就业大学毕业生)、“工蜂”(高校青年教师)、“洄游”(返乡青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新移民等诸多新兴群体,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3]。新的社会阶层的不断壮大势必导致反映其诉求的意识形态逐渐进入教育,影响教育。阶层的分化为应用伯恩斯坦理论研究我国学校教育提供了阶层基础。
另一方面,研究者必须区别英国的阶层状况与我国阶层状况的差异。与英国较为明确的阶层划分状况相比,我国的新社会阶层状况更复杂。由于我国社会改革的时间较短,新的社会阶层只是处在初始的发展阶段,整个社会阶层状况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目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状况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新分化出的社会阶层在人口数量上处于较为弱势群体,但是群体诉求较为强烈,社会影响力超越其数量基础。
(2)经济地位上,同属中等收入阶层,但是收入分化比较明显。
(3)教育背景方面,我国阶层更是处于复杂时期,从经济角度划分的中产阶层其本身的教育背景可能较好,但是其成长的家庭教育背景往往差异极大,传统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价值观影响依然留存,即,我国同一阶层内部的意识形态处于由复杂走向逐渐达成共识的过程中。
(4)空间分布上,新社会阶层呈以大城市为中心的辐射状态。
由此可见,我国的阶层状况远比英国要复杂,研究者应对我国的社会阶层状况有较为准确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把握。应用伯恩斯坦教育传递理论研究学校教育问题,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各区域社会阶层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千差万别。每个研究往往只具备其地域范围的独特特征,特别是在实证研究方面更是需要慎之又慎。其他研究者在借鉴同类国内相关研究时,也需厘清本地域的社会阶层特征与相关研究所属地域社会阶层的差异,做到合理借鉴。
(二)语言符码特征差异
伯恩斯坦早期的研究重点是构建符码理论,中期的教育传递理论和后期的教育论述理论都是以此为基础的。然而在语言符码这个问题上,中英两国存在根本性的区别。首先英语的语言特征具有极其明显的阶级特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英语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语言本身及其语境关联因素,不仅可以得到英语语言的使用方法、规律、特点及语言所代表的人物个性、阶层差异和社会背景,还可以发现语言场景中由于权势、阶层等因素诱发的语言差异和语言不平等现象。英语语言的阶层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发音方面,在英国,口音已成为区分社会阶层的标尺,而发音标准则由上层阶层制定。发错音会揭示出说话者低下的教育水平和下层阶层身份。
(2)语法的阶层差异。通常情况下,中上阶层成员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其文化素养也较高,在语法使用上更接近于标准英语。社会阶层较低群体大多讲非标准英语,他们往往容易犯语法上的错误。
(3)英语词汇的阶层差异。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会选择使用不同语汇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情感,这有点像汉语所说的语言的文化性。人们可以从你所用词汇中判断你的受教育程度和所属社会阶层[4]。
上述英语语言的阶层特征使得伯恩斯坦建构符码理论的重要依据。英语语意的表达与语法和词汇的应用关系密切,涉及语言的组织及严密性。因此,较易展开对不同阶层语言特征的分析。与英语语言特征不同,汉语语言除了在使用者的文化性方面有所区别之外,其他方面阶层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在学生接受和理解语言符码方面,我国各阶层之间的差别必然不会像英国各阶层那样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与评价领域的研究,在教学与学生两方面都需注意我国语言符码与伯恩斯坦符码概念的差别。不可生搬硬套伯恩斯坦理论武断分析,否则会导致研究结果与现实的背离。
三、结语
伯恩斯坦的教育理论对英美及欧洲的教育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逐渐呈扩散态势,有越来越多国家的教育研究者开始投入其中,在我国,其教育理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解读和应用其理论方面都需要更谨慎。教育传递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的形成有其社会、时代和文化背景。理解伯恩斯坦教育理论要结合该理论形成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应用伯恩斯坦理论更需有将该理论中国化的过程。这样才能合理使用该理论服务于我国的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Basil Bernstein,著.王瑞贤,译注.阶级、符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M].台湾:联经出版社,2007.
[2]吴刚.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廉思,冯丹,卢垚.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特征分析、杠杆作用以及工作思考——关于新社会阶层的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6(11):56-63.
[4]王天宇,李翔.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使用的阶层差异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8-29.
关键词: 教育传递理论 阶层 语言符码
英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致力于建构符码理论,探究以语言符码和阶级为基础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为文化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增加了新的研究视角。随着国外对其理论研究的展开,伯恩斯坦教育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近年来我国开始不断有研究者借用其理论研究相关的教育问题。目前国内对伯恩斯坦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其理论研究分析学校教育中的相关问题,主要涉及权力、教育平等、教学实践、教学语言及课程改革等方面。然而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形成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的。在应用伯恩斯坦教育理论分析问题时,若是研究者奉行拿来主义,直接将伯恩斯坦的理论要素对应所研究问题的要素加以分析,而不考虑伯恩斯坦理论的形成过程与背景,则其结果往往导致研究成果可能与实际情况相背离,或是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传递理论是伯恩斯坦通过研究教育符码如何制度化于教育之中从而进入教育体系建构的。在该理论研究阶段,伯恩斯坦将其研究场域从之前符码概念研究的家庭迁移到学校,因此该研究更与学校教育联系更紧密。以此理论论证伯恩斯坦理论在学校教育研究中的合理性尤为合适。
一、教育传递理论概述
教育传递理论是伯恩斯坦在自己之前以家庭为文化传递范围探究符码的阶级起源的基础上,将研究场域转入到学校,探讨精致型符码制度化于教育的问题,为的是说明阶级关系对于精致型符码制度于学校的影响。伯恩斯坦以权力为主轴,以控制为暗线,认为两者相互渗透从实现不公平而又平顺地分配成功与失败。伯恩斯坦对教育传递结构的分析意在追溯所分析的基本结构之起源。整个研究分为三个层次:(一)宏观—制度层次,这个层面的分析主要是为了阐明阶级关系支配文化范畴的传递、参与及变迁的可能性,阶级差异会影响家庭与学校里塑造意识的符码原则的习得;说明本理论研究视权力和控制为教育传递过程本质的合理性。(二)传递层面,分析传递机构的结构本质,认为社会关系的结构决定了沟通原则,进而塑造了意识形式,社会关系结构的变迁会改变沟通原则,进而改变意识的形式。应用于本分析的概念是分类与架构;(三)文本层次。文本层次的分析面向规约情景、教导情境、想象情境和人际互动情境中所产生的特定文本,目的是探讨实证层面的符码概念。
教育传递理论的核心是传递层面,伯恩斯坦对传递层面的分析着手于课程的分类与架构,但是分类与架构也应用于教学与评价。分类体现的是不同课程内容之间分化的本质,即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界线维持的程度。强分类时,不同课程内容被强界线清楚隔离。弱分类时,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界线减弱或是模糊,所以课程内容之间的隔离减弱。它专注于界线强度,是教育知识的社会分工的重要辨别特征,展现的是课程这个讯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同时,分类与架构也应用于教学和评价。
架构是指知识传递和接受的脉络形式,表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特定关系,即教学关系中可传递与不可传递之间的界线强度。强架构在可传递与不可传递之间画出一道明确的界线,而弱架构则是一条模糊的界线。架构告诉我们师生控制教学关系脉络里的传递与接收的选择范围。强架构代表选择少,弱架构表示选择多。架构的本质是指在教学关系中师生拥有对于知识传递与接受的选择、组织与时程的控制程度[1]。
通过对教育符码的分类与架构分析区分出聚集型教育符码与统整型教育符码。两种符码类型的区别为:任何包含强分类的教育知识组织会产生一种聚集型符码;任何明显减弱分类强度的教育知识组织则是一种统整型符码。聚集型符码所规约的知识是由一系列隔离完整的学科阶层性来组织与分配。统整型符码则在原本相互隔离的学科或学程隶属在某些将学科界线变得模糊的关系性观念之下形成。聚集型符码和统整型符码通过知识、教师、教学及学生的相互作用达到其权力与控制的目的。
伯恩斯坦认为正规的知识教育通过三类信息系统传授:课程、教学和评价。课程限定了何为有用知识的问题;教学解决的是怎样对知识进行有效传递的问题;评价是知识对学习者而言如何被有效习得的问题。符码是实现权力控制的主要形式,在整个教育传递的过程的各个层面都发挥着控制作用。课程系统从体制的社会性质角度定义可分为:聚集型和统整型。聚集型课程相互之间有着明确的界线并相互隔离;统整型课程则是各种内容之间处于开放的关系。教學系统通过分类与架构从科层、进度规则和标准三个维度分为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两类。显性教学进度规则明确,预示着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伯恩斯坦根据英国的阶级状况把显性教育归结为老中产阶层的意识形态在公立学校层面的制度化。隐性教学更复杂,它首先会在私人学前学校制度化,随后进入私立或公立学校,最后在幼儿学校层面进入国家系统。两者之间的冲突根源在于中产阶层内部的两个对抗派别的社会化形式的差异。但是由于影响孩子习得知识的因素有很多,因此显性教学掩盖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习得知识的复杂性。隐性教育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孩子所处的社会阶层地位。伯恩斯坦分析的隐性教学预设了存在于人际沟通中社会控制的特定方式,但仅着眼于精致符码分析。评价系统与教学系统紧密相连,当教学呈显性时,评价是以清晰的标准和翔实的测量程序形式出现,呈现标准化特征。隐性教学不存在客观的评价网络,它的评价过程是多元的、发散的,与精确的测量结果相背离,体现的是个人的进步[2]。
教育传递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分析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和各方参与要素,包括学校、教师与学生等。该理论是伯恩斯坦在对英国学校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有其特有的社会、时代和文化背景。
二、合理性分析
伯恩斯坦的教育传递理论着手的研究场域为学校教育。其分析的出发点是阶级与权力控制,分析问题的工具是分类与架构,切入点是课程,继而进入教学和评价系统。在分析的过程中涉及学校教育的诸多层面和要素,因此对于学校教育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我国现今的学校教育模式源于西方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也借鉴了西方,因此在课程研究方面,借用伯恩斯坦理论分析是具有相当合理性的。但是在研究其他方面问题时,需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理论分析及合理性
从伯恩斯坦理论分析的立足点阶级与权力控制的角度说,应用其理论研究我国的学校教育是合理的。我国虽然不像英国社会那样有着较为明确的阶级阶层的划分,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使我国的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呈现“交织 互动 同步”的特征。产生了“蚁族”(未稳定就业大学毕业生)、“工蜂”(高校青年教师)、“洄游”(返乡青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新移民等诸多新兴群体,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3]。新的社会阶层的不断壮大势必导致反映其诉求的意识形态逐渐进入教育,影响教育。阶层的分化为应用伯恩斯坦理论研究我国学校教育提供了阶层基础。
另一方面,研究者必须区别英国的阶层状况与我国阶层状况的差异。与英国较为明确的阶层划分状况相比,我国的新社会阶层状况更复杂。由于我国社会改革的时间较短,新的社会阶层只是处在初始的发展阶段,整个社会阶层状况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目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状况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新分化出的社会阶层在人口数量上处于较为弱势群体,但是群体诉求较为强烈,社会影响力超越其数量基础。
(2)经济地位上,同属中等收入阶层,但是收入分化比较明显。
(3)教育背景方面,我国阶层更是处于复杂时期,从经济角度划分的中产阶层其本身的教育背景可能较好,但是其成长的家庭教育背景往往差异极大,传统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价值观影响依然留存,即,我国同一阶层内部的意识形态处于由复杂走向逐渐达成共识的过程中。
(4)空间分布上,新社会阶层呈以大城市为中心的辐射状态。
由此可见,我国的阶层状况远比英国要复杂,研究者应对我国的社会阶层状况有较为准确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把握。应用伯恩斯坦教育传递理论研究学校教育问题,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各区域社会阶层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千差万别。每个研究往往只具备其地域范围的独特特征,特别是在实证研究方面更是需要慎之又慎。其他研究者在借鉴同类国内相关研究时,也需厘清本地域的社会阶层特征与相关研究所属地域社会阶层的差异,做到合理借鉴。
(二)语言符码特征差异
伯恩斯坦早期的研究重点是构建符码理论,中期的教育传递理论和后期的教育论述理论都是以此为基础的。然而在语言符码这个问题上,中英两国存在根本性的区别。首先英语的语言特征具有极其明显的阶级特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英语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语言本身及其语境关联因素,不仅可以得到英语语言的使用方法、规律、特点及语言所代表的人物个性、阶层差异和社会背景,还可以发现语言场景中由于权势、阶层等因素诱发的语言差异和语言不平等现象。英语语言的阶层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发音方面,在英国,口音已成为区分社会阶层的标尺,而发音标准则由上层阶层制定。发错音会揭示出说话者低下的教育水平和下层阶层身份。
(2)语法的阶层差异。通常情况下,中上阶层成员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其文化素养也较高,在语法使用上更接近于标准英语。社会阶层较低群体大多讲非标准英语,他们往往容易犯语法上的错误。
(3)英语词汇的阶层差异。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会选择使用不同语汇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情感,这有点像汉语所说的语言的文化性。人们可以从你所用词汇中判断你的受教育程度和所属社会阶层[4]。
上述英语语言的阶层特征使得伯恩斯坦建构符码理论的重要依据。英语语意的表达与语法和词汇的应用关系密切,涉及语言的组织及严密性。因此,较易展开对不同阶层语言特征的分析。与英语语言特征不同,汉语语言除了在使用者的文化性方面有所区别之外,其他方面阶层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在学生接受和理解语言符码方面,我国各阶层之间的差别必然不会像英国各阶层那样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与评价领域的研究,在教学与学生两方面都需注意我国语言符码与伯恩斯坦符码概念的差别。不可生搬硬套伯恩斯坦理论武断分析,否则会导致研究结果与现实的背离。
三、结语
伯恩斯坦的教育理论对英美及欧洲的教育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逐渐呈扩散态势,有越来越多国家的教育研究者开始投入其中,在我国,其教育理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解读和应用其理论方面都需要更谨慎。教育传递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的形成有其社会、时代和文化背景。理解伯恩斯坦教育理论要结合该理论形成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应用伯恩斯坦理论更需有将该理论中国化的过程。这样才能合理使用该理论服务于我国的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Basil Bernstein,著.王瑞贤,译注.阶级、符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M].台湾:联经出版社,2007.
[2]吴刚.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廉思,冯丹,卢垚.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特征分析、杠杆作用以及工作思考——关于新社会阶层的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6(11):56-63.
[4]王天宇,李翔.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使用的阶层差异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