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成虫”两相宜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家长善于挖掘发现,科学引导教育,每个孩子都能够成才。
  先天有素质 后天靠教育
  今年三月份,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公布了2019年斯隆研究奖获奖名单,原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材生鬲融榜上有名。
  鬲融当年从唐山一中保送至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后进入“清华姚期智院士班”,曾经荣获“17科满分大神”的称号。
  鬲融生长在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小时候,高材生爸爸给他买来科普读物,母亲则陪伴阅读并且注重培养他独立自律的意识。节假日,爸爸在家里面指导他做各种电学、光学小实验,点燃了他热爱科技的火种。到了初中,爸爸给他买来计算机编程书籍,引导他学习。刚开始,鬲融对那些密密麻麻的代码也不是太感冒,但是爸爸带他到科研所的单板机上为他逐一演示,让他明白小程序是如何聪明地帮助人类做大事的。这让鬲融兴趣大增,不畏艰难地一头扎进了学习计算机的汪洋大海,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地遨游。
  鬲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绞尽脑汁地钻研起计算机编程来。学习都是相通的,鬲融的计算机学习之路打开了,也为其他文化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之后,鬲融學习成绩一路领先,顺利进入了唐山一中的实验班。
  上高中时,鬲融的计算机天赋就被老师发现了,他被选为参加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编程竞赛的种子选手。集训前期,学校特批他单独使用一个学习和实验室,可以不上课,自己掌握作息时间,学习和钻研编程。鬲融表现出优秀的自律精神,完全按照作息时间上下课,搞好文化课学习,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2004年,他入选国家代表队,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16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金牌。
  鬲融的父亲曾经深情地说:“孩子小的时候,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成才,我当年交给儿子手中的那把金钥匙,恰好就是打开孩子天赋之门的工具呀!”
  我和鬲融的爸爸,是中学同班同学,现在我们两家也不远,就常在一起探讨培养孩子成长的规律。我们借鉴了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相信只要教育得当,就能够挖掘出孩子潜在的天赋,使其成为某种杰出人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我们共同笃定执行着望子成龙的信条。我的女儿比鬲融小几岁,虽然理科比不上鬲融,但在正确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也把孩子培养成才。女儿当年曾是河北省“文科高考状元”,后来成为北师大的公派留学博士。
  “顺子成虫”也不错
  日前,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篇文章《父母皆博士,孩子是学渣:妈妈相信你是来报恩的》。福州海贝妈妈发文说:“我和孩子爸爸都是985名校的博士,但自从儿子上了小学,现实开始啪啪打脸了,数学不好,奥数几乎完全不懂;英语不行,语法总是忘记,单词也总是拼错;语文更糟,作文错字连篇,枯燥无味。为了不让儿子掉队,我们开始给他报辅导班,给儿子讲课文、讲奥数,甚至亲自帮他刷题。非常遗憾的是,我们这样花钱出力,儿子的成绩依然年年倒数第一。终于,我们不得不接受儿子是学渣的事实。”
  这位妈妈恨铁不成钢,开始也是难过得泪目,但是想到孩子已经很不容易了,上天既然赐给她这个新生命,就要接纳和珍惜。于是他们放下焦虑,放下和其他家长之间的攀比,重新看待自己的儿子。
  他们发现,儿子非常善解人意,很懂得父母的辛苦。家长偶尔生病,儿子总会围在妈妈的周围,嘘寒问暖。孩子逐渐学会照顾家长,每逢家长下班很晚来不及做饭的时候,他总是主动下厨房,试着做饭、烧菜,家务活样样精通。这位妈妈感动地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来报恩的,我们永远爱你!”爸爸更开明地表示:“孩子虽然文化课成绩不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虫’。可他孝顺父母,懂得人情大理,相信长大后一定会自食其力,这也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呀!”
  改变分数至上观
  和儿子巴图一起参加节目,宋丹丹对儿子表现出种种嫌弃与不满,抱怨孩子不提气,不成才!看到别人的孩子能为家长做早餐,宋丹丹说:“我一生就是要强的人,怎么生了你这个废物!啥都不会干。”当巴图为她手忙脚乱地生火煮鸡蛋时,她却一边奚落儿子笨手笨脚,一边埋怨儿子扬起的烟灰弄脏了脸。节目中,巴图被宋丹丹羞得一脸通红,只好躲到一边去“避难”。宋丹丹只是一类家长的典型代表,他们巴不得孩子成龙成凤,完全没有看到孩子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家长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家长再优秀,也不代表孩子能完美继承你的优秀。
  针对孩子智商不高、学习成绩不优秀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天生我才必有用”。家长要改变分数至上观,应该多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改变以往单纯用考试一把尺子衡量孩子好坏的倾向。只要家长善于挖掘发现,科学引导教育,每个孩子都能够成才。
  (责编 刘国栋)
其他文献
在行业领头羊“脑立方”关停之后,更多的培训机构逐渐进入“全脑开发”行业。6月,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为了招生,各家机构“各显神通”,有的听“脑波音频”称能开发全脑;有的采集指纹掌纹称能测先天优势;有的打着记忆大师演讲的旗号,营造现场激动气氛,让家长们抢着报名。一场针对教育焦虑的精准收割,在当下还在继续上演。  点评:这东西说新鲜也新鲜,说不新鲜也不新鲜。不过是想赚钱的机构们换了一件马甲,重出江湖而已
期刊
近日福州8岁的二年级男孩小冯发现,语文课文《羿射九日》中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因此他质疑道:“既然晒干了,那后羿是怎么蹚的?是不是课文出错了?”何女士介绍说,近日儿子学这篇课文时,曾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老师说“问得好”,但答案是什么,老师并没回答。小冯回家后,问了何女士,她也答不上来。于是她只好将问题晒到朋友圈,求高手解答。人教社官方
期刊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对孩子的希冀。家长对孩子的殷殷期待,饱含着对子女的爱,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将来有一个好前程,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本也无可厚非,毕竟有一句话叫“可怜天下父母心”。   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出息”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学习成绩。当然,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可是,稳拿第一名的学生毕竟是凤毛麟角的,那些学习成绩不如意的学生就要承受
期刊
我特别鄙视网上那些为“996”鸣不平的大人们,如果老天能让我过上“996”的生活,我做梦都会笑醒。  前段时间,“996”一词在网上引发热议,刘强东、雷军纷纷对此表态,马云更是在4天内连发三文谈“996”(互联网企业加班的代名词,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  殊不知,身为中学生的我却非常羡慕嫉妒恨。因为,按照“996”的说法,岂不是早上可以睡到七八点才起床?岂不是晚上十点就能睡
期刊
近日,杭州滨和小学的小朋友们进行了一次特别的队会,大家一起送别小马,这是孩子们第一次直面死亡的生命课堂。去年5月,滨和小学来了两匹马,非常轰动。小朋友抢着给两匹马起名,大家投票选出的结果是:公马叫滨滨,母马叫和和。没想到前段时间和和难产,小马驹没有活下来。学校校长表示,一方面想办法妥善处理小马驹的遗体,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如何把这件事告诉孩子,不能无缘无故地跟孩子说小马死了。借着这个机会,用告别的方式
期刊
周六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忙着给小越做她喜欢吃的蛋挞,小越却不停地往厕所跑,一小时上了五六次。我觉得可能是肠胃炎,便给她吃了胃肠安。可是到了晚上,小越刚学习了一会儿,又嚷嚷着说头晕,我估摸着可能是天气太热,有点儿中暑,赶紧催她喝下藿香正气水,让她早点儿休息。  谁知第二天,小越睡到中午才起床,还说昨晚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而且感到很心慌。我要带小越去医院看急诊,马上要下楼了,小越却说她没事了……眼看
期刊
前不久,一位教授对笔者感慨地说:“现在的家长,只知道设计孩子的事业,不知道考虑他们一生的幸福。”听闻此言,笔者震惊。亲爱的家长,您有何感想?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您的所作所为是否被言中了?  强加的兴趣  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寄托着父母的梦想。智力投资,是父母“设计”子女的重要举措。这种做法本无可非议,但由于家长不理性的心理驱使,出现了与初衷相悖的现象。  我接触过一些家长,发现他们不管自己子
期刊
父母的奋斗、上进程度和认知水平,才是一个孩子“成龙”的起点。  “望子成龙”是我最早学到的一个成语。自从我6岁那年,这个词就一直萦绕耳畔,不管是专家讲座、学校教育还是周遭的邻居,甚至是孩子们之间的谈话,总能带上一个“望子成龙”。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个话题的热度可谓是有增无减,教育机构打出广告——“望子成龙,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学校老师口口声声称,“你们要争气,不要辜负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各
期刊
13岁的小强读初一,每个周五无论多晚也要把老师留的作业写完。周六上午补数学,下午补英语;周日上午学作文,下午拼命地完成补习班的作业。懂事的他能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但他感觉实在太累了,每个周六清晨还在睡眼蒙眬时,就被拎出被窝,在不停的催促声中扒拉几口饭,冲出家门。  前段时间,小强因为压力大,一到周末情绪会有些低落,可无论怎样,周末必须得补习培优。小强父母觉得别人孩子都在补课,宁可省吃俭用也不能
期刊
曾经,我也像很多人一样,忙着追求、忙着奢求;曾经,我也像很多家长一样,希望孩子有出息、成龙凤。后来,有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次参加朋友的生日宴,朋友得意洋洋地让她7岁的女儿背英文。只见那个去年还很开朗活泼的孩子,像机器人般机械地念出一大串英文,大意是“我爱我的家,我家的成员和他们的职业”,诸如此类。看着女孩空洞的眼神,听着没有感情的声音,我感到毛骨悚然。为了进一步展示教育成果,朋友拿出手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