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2008年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课题:“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背景下的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研究(项目编号:Hjsk2008-87)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某种概念上来说,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有机地组成,所以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也是纷繁复杂的。海南民族地区9个市县、137个乡镇(自治地方125个,杂居区12个),其“普九”教育,在2000年分别通过了省和市县“普九”的验收,已基本达到“普九”目标。但是,巩固“普九”成果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这也就涉及到学校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了。学校教育,涉及诸多的问题,不单单是教师的问题,还包括学校的管理问题等。要加速发展海南少数民族的教育,其中的学校教育是必须加强的一项工作。笔者就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中的学校教育问题进行浅显的探讨。
提升师资品位
教育的构成要素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加强海南民族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推动海南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的一桩大事。而且建设一支好的师资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基本条件。
第一,从源头做起,海南本土师范学校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责任,使他们乐在海南民族地区敬业。使教师热爱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热爱海南民族地区的学生,乐业敬业并忠诚于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与此同时,还应持续不断的培养民族地区的教育新人,使这里的教师队伍不断地得以巩固和发展。
第二,待遇留人。由于海南民族地区多是老、少、边、穷地区,不少市县和乡镇尚未脱贫致富,这些地区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都相对较艰苦,他们的待遇也理应要好点。为了改善这些地区教师甚至是骨干教师外流的现状外,他们的工资水平应不低于甚至要略高于同级别的城市教师,加大长期扎根这些民族地区的教师的教龄补贴,出台一定的适于这些地区的农村教师进行职称评定甚至离退休年龄的优惠政策。对于坚守这些地区农村的一线正式教师,可就近在县城或乡镇为他们兴建教师公寓,让他们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能够换一个相对更好的环境来休息和放松。这些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留住并吸引优秀师资队伍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三,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大学生加入到支援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援教活动中来,改善这些地区教师的学历水平。在对待这些高素质的大学生时,应该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这些地区尤其是这些地区农村的教师骨干,以改善这些地区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
第四,从专业出发,形成一批专业对口的师资,借此挖掘并培养这些地区学生的专业特长。建议这些地区从六年级开始开设民俗教育这门课程,特别注重民俗教育方面的师资。因为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既能统一其成员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又能维系着其成员的民族文化心理,可以使其所有成员保持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应该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基于此教育目的的重要性,这也就对这些地区的民俗教育方面的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五,加强城乡师资以及省内其他地区师资的交流。城乡师资的交流不但有利于农村教师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双方好的经验交流。可以以半学期或一学期为周期,实行城乡教师双向互换顶岗或城市教师下乡支教或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观摩学习。
第六,注重对这些地区教师的培训。教师要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首先自身要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这些教师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不断地探索教书育人的新经验、新方法,使自己具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业务素质,以更好、更快的促进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省市县的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这些教师的培训工作,应该包括新任教师的培训、教育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以及跟踪培训和普通话培训等。
提升学校教育管理品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里的很多东西都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无形的教育作用。一个学校的管理体制,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为一个学校的管理体制,会从一个侧面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把这些地区的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就需要提升学校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体育方面。体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的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活动。这些地区的学校可以制定全校学生晨跑计划。晨跑不但可以帮助部分学生鄙弃睡懒觉的习惯,而且也可以让他们在坚持晨跑的过程中养成坚持的良好品质,让学生在运动中激活身体能量,使他们葆有更多充沛的精力去迎接一天的学习与生活。应该把海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去,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第二,德育方面。德育是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理品质的教育,它的实质是形成学生的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即一个人的社会特质。德是不能教或灌输的,需要利用中介,学校大力宣传在公众场合讲文明、讲卫生的益处,并引导学生把这项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为了为学生创造落实这项工作的条件,学校应在学校各个角落设置尽可能多的垃圾箱,并在学校多多张贴文明标语,让学生在这里养成讲文明、卫生的良好道德,以备将来走进社会能体现海南民族地区人民的道德风尚。选准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路径,全面启动学校德育教育系统工程,让各种不同潜质、天赋、性格的学生个性和特长从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每位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作,学会做人。让学生参与到创作行为规范歌的活动中来,让优美旋律的规范歌在校园上空飘扬;组织学生参观海南民族地区的各种文化遗产,感知海南民族地区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开展“回收垃圾——献爱心”活动,让每一位学生从“捡垃圾、收垃圾”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在其中我们应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贯彻身教重于言教等先进和科学的理念,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中普及和深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和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主动争取社会和家庭教育的配合等。
第三,智育方面。智育是指按计划、有目的地用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武装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并在此基础上,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的护理教育。智育包括发展智力,掌握知识技能两方面。学校可多多开展各种益智类的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发展智育。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运用创新教学能力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坚决克服任何形式的照本宣科和天涯式教学,在课后进行因材施教和辅导,确保学生真正学会。
第四,美育方面。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海南民族地区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因此,这些地区的学校应该以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与当今时代的审美观念相融合,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加强这些地区的学生美育,使这些地区的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为海南民族地区的兴旺作出应有的准备。具体方式可以有:1、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除了正规的课堂教学之外,其它任何科目都能渗透美的元素,把美育融入其中。如品读古诗,语文老师就可以以历史背景、文学角度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精辟之美。2、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让第二课堂活跃起来。学校要多开展一些如看电影、观看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智力游戏、野炊春秋游等活动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美术兴趣,培养其审美、感受美的能力。3.走进生活圈,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利用海南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民间音乐、工艺美术、手工制作等进行教学。把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的精华引入到这些地区的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这些地区的学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在这种学校教育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第五,劳育方面。为加强学生的劳动锻炼,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学校应把劳育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劳育课成绩单列并作为学生奖学金或优秀评定的依据之一。具体措施可以这样:1、劳育课由教务处安排,总务处管理,周一至周六分周进行;2、劳育岗位由劳育课老师安排;3、劳动质量要求:校园内无枯枝败叶、无杂物;楼内地面干净、无灰尘、无纸屑杂物、无痰渍,走廊地面无积水,墙壁天花板无灰尘、蛛网和粉笔墨迹,厕所无臭味;4、爱护好清洁工具,清扫完后工具必须及时放回原处。清洁工具的爱护与损坏,也是劳育课成绩评分的因素之一;5、每日讲评:劳动评分有奖有罚。劳育课老师每天将各岗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存在错误和缺点的同学次日必须改正,否则按扣分处理。这样,通过在学习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以提升这些地区学生的劳育观念。
提升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
要重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指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协调发展,为人小学接受小学阶段的教育作好准备。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等,其年限从1年至3年不等。但在这些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和经济问题,这些地区的孩子几乎很少能受到学前教育。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必须要想办法来帮助这些地区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这也就需要这些地区的相关人员来建立完善的措施来保证这些地区孩子的学前教育的到位。
由于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着一种主导作用。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如何来加强学校教育是一个长久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海南民族地区以及海南省政府等的各方努力,也需要更多的人献计献策。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某种概念上来说,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有机地组成,所以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也是纷繁复杂的。海南民族地区9个市县、137个乡镇(自治地方125个,杂居区12个),其“普九”教育,在2000年分别通过了省和市县“普九”的验收,已基本达到“普九”目标。但是,巩固“普九”成果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这也就涉及到学校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了。学校教育,涉及诸多的问题,不单单是教师的问题,还包括学校的管理问题等。要加速发展海南少数民族的教育,其中的学校教育是必须加强的一项工作。笔者就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中的学校教育问题进行浅显的探讨。
提升师资品位
教育的构成要素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加强海南民族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推动海南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的一桩大事。而且建设一支好的师资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基本条件。
第一,从源头做起,海南本土师范学校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责任,使他们乐在海南民族地区敬业。使教师热爱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热爱海南民族地区的学生,乐业敬业并忠诚于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与此同时,还应持续不断的培养民族地区的教育新人,使这里的教师队伍不断地得以巩固和发展。
第二,待遇留人。由于海南民族地区多是老、少、边、穷地区,不少市县和乡镇尚未脱贫致富,这些地区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都相对较艰苦,他们的待遇也理应要好点。为了改善这些地区教师甚至是骨干教师外流的现状外,他们的工资水平应不低于甚至要略高于同级别的城市教师,加大长期扎根这些民族地区的教师的教龄补贴,出台一定的适于这些地区的农村教师进行职称评定甚至离退休年龄的优惠政策。对于坚守这些地区农村的一线正式教师,可就近在县城或乡镇为他们兴建教师公寓,让他们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能够换一个相对更好的环境来休息和放松。这些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留住并吸引优秀师资队伍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三,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大学生加入到支援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援教活动中来,改善这些地区教师的学历水平。在对待这些高素质的大学生时,应该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这些地区尤其是这些地区农村的教师骨干,以改善这些地区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
第四,从专业出发,形成一批专业对口的师资,借此挖掘并培养这些地区学生的专业特长。建议这些地区从六年级开始开设民俗教育这门课程,特别注重民俗教育方面的师资。因为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既能统一其成员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又能维系着其成员的民族文化心理,可以使其所有成员保持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应该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基于此教育目的的重要性,这也就对这些地区的民俗教育方面的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五,加强城乡师资以及省内其他地区师资的交流。城乡师资的交流不但有利于农村教师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双方好的经验交流。可以以半学期或一学期为周期,实行城乡教师双向互换顶岗或城市教师下乡支教或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观摩学习。
第六,注重对这些地区教师的培训。教师要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首先自身要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这些教师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不断地探索教书育人的新经验、新方法,使自己具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业务素质,以更好、更快的促进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省市县的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这些教师的培训工作,应该包括新任教师的培训、教育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以及跟踪培训和普通话培训等。
提升学校教育管理品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里的很多东西都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无形的教育作用。一个学校的管理体制,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为一个学校的管理体制,会从一个侧面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把这些地区的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就需要提升学校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体育方面。体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的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活动。这些地区的学校可以制定全校学生晨跑计划。晨跑不但可以帮助部分学生鄙弃睡懒觉的习惯,而且也可以让他们在坚持晨跑的过程中养成坚持的良好品质,让学生在运动中激活身体能量,使他们葆有更多充沛的精力去迎接一天的学习与生活。应该把海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去,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第二,德育方面。德育是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理品质的教育,它的实质是形成学生的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即一个人的社会特质。德是不能教或灌输的,需要利用中介,学校大力宣传在公众场合讲文明、讲卫生的益处,并引导学生把这项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为了为学生创造落实这项工作的条件,学校应在学校各个角落设置尽可能多的垃圾箱,并在学校多多张贴文明标语,让学生在这里养成讲文明、卫生的良好道德,以备将来走进社会能体现海南民族地区人民的道德风尚。选准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路径,全面启动学校德育教育系统工程,让各种不同潜质、天赋、性格的学生个性和特长从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每位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作,学会做人。让学生参与到创作行为规范歌的活动中来,让优美旋律的规范歌在校园上空飘扬;组织学生参观海南民族地区的各种文化遗产,感知海南民族地区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开展“回收垃圾——献爱心”活动,让每一位学生从“捡垃圾、收垃圾”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在其中我们应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贯彻身教重于言教等先进和科学的理念,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中普及和深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和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主动争取社会和家庭教育的配合等。
第三,智育方面。智育是指按计划、有目的地用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武装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并在此基础上,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的护理教育。智育包括发展智力,掌握知识技能两方面。学校可多多开展各种益智类的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发展智育。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运用创新教学能力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坚决克服任何形式的照本宣科和天涯式教学,在课后进行因材施教和辅导,确保学生真正学会。
第四,美育方面。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海南民族地区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因此,这些地区的学校应该以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与当今时代的审美观念相融合,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加强这些地区的学生美育,使这些地区的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为海南民族地区的兴旺作出应有的准备。具体方式可以有:1、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除了正规的课堂教学之外,其它任何科目都能渗透美的元素,把美育融入其中。如品读古诗,语文老师就可以以历史背景、文学角度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精辟之美。2、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让第二课堂活跃起来。学校要多开展一些如看电影、观看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智力游戏、野炊春秋游等活动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美术兴趣,培养其审美、感受美的能力。3.走进生活圈,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利用海南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民间音乐、工艺美术、手工制作等进行教学。把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的精华引入到这些地区的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这些地区的学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在这种学校教育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第五,劳育方面。为加强学生的劳动锻炼,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学校应把劳育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劳育课成绩单列并作为学生奖学金或优秀评定的依据之一。具体措施可以这样:1、劳育课由教务处安排,总务处管理,周一至周六分周进行;2、劳育岗位由劳育课老师安排;3、劳动质量要求:校园内无枯枝败叶、无杂物;楼内地面干净、无灰尘、无纸屑杂物、无痰渍,走廊地面无积水,墙壁天花板无灰尘、蛛网和粉笔墨迹,厕所无臭味;4、爱护好清洁工具,清扫完后工具必须及时放回原处。清洁工具的爱护与损坏,也是劳育课成绩评分的因素之一;5、每日讲评:劳动评分有奖有罚。劳育课老师每天将各岗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存在错误和缺点的同学次日必须改正,否则按扣分处理。这样,通过在学习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以提升这些地区学生的劳育观念。
提升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
要重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指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协调发展,为人小学接受小学阶段的教育作好准备。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等,其年限从1年至3年不等。但在这些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和经济问题,这些地区的孩子几乎很少能受到学前教育。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必须要想办法来帮助这些地区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这也就需要这些地区的相关人员来建立完善的措施来保证这些地区孩子的学前教育的到位。
由于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着一种主导作用。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如何来加强学校教育是一个长久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海南民族地区以及海南省政府等的各方努力,也需要更多的人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