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和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形成初中化学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初中化学内容接地气,知识点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承载和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也彰显化学的学科价值。
【关键词】学科思政;立德树人;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丰富的化学史素材,众多知识关联生活、生产实际,在课程教学中适当适时引入思政教育,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也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的学科价值,在学习中不断融合、提高、充实,弘扬正能量,帮助学生塑造积极阳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一、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绿色环保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经典论述为切入点,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
比如这几年温室效应明显加强、全球气候更加变化多端,出现了搬国和迁都的情况:由于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淹没领土,岛国图瓦卢整个国家不得不搬到新西兰(如果是我们中国,能搬到哪里去?!)。印度尼西亚总统乔科维多多于2019年8月26日宣布,将把首都从目前过度拥挤,深受地陷威胁和污染严重的雅加达,迁移到人口稀少的东加里曼丹省的某地。汕头地处沿海,温室效应并非离我们遥不可及,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势在必行!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绿色化学化工、捍卫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最大化提高反应物利用率,避免给环境造成负担、避免排放有毒有害有污染的物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潮汕母亲河“练江”的整治,正是得益于政府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如今,练江两岸各类化工污水得到有效遏制和处理,清澈的练江重新造福潮汕大地,这就是最大的民生和财富!
从垃圾分类的提出到落实推进,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中国一直致力于保护生态文明,中国也做出了“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彰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介绍科学家先进感人事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方面取得的成就,绝不仅仅只是四大发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炼铜炼铁等金属冶炼技术更是出类拔萃。到了现代,我国科学家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还成为世界上首个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国家,张青莲院士为国际原子委员会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杨学明等科学家在新型催化剂等领域取得的科学成就等等。
其中,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倾注心血,殚精竭虑,在1943年成功研制出制碱技术,这就是侯氏制碱法,不仅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制碱法的垄断,还赢得当时国际上的肯定和赞誉,这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侯德榜先生不为所动,无私把技术贡献出来,一心发展民族的化工产业,不断在制碱工业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在他晚年时,仍旧科研不辍。侯德榜先生和侯氏制碱法,就是中国人的骄傲,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熠熠生辉,他的化学心和爱国情永远闪光。
课后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上网、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充分利用史料、图片、视频等进行深化学习,增强化学家们学术精神和爱国情操的教育效果,并形成学习作品展示和交流。
三、挖掘化学科文献资料价值,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在人类发展史上,我国是唯一一个保持几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家,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留下了无数的科技、文化结晶,今天仍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比如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图文并茂,集中展示了17世纪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的科技技术,书中记载的酿酒、造纸、制糖工艺等原理,与现代并无根本区别。尤其是传到欧洲以后,对于欧洲的科技启迪、科学介绍起到很大作用,时至今日,西方国家对这本书的评价还是非常之高。再比如葛洪的《抱朴子》,很多化学老师在第八单元金属的学习中会介绍到“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其实就是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也就是湿法炼铜,诸如此类,我国古代很多炼丹师、铸剑、军工等技术人员,积累了极为丰富、成熟的化学工艺和技术,才能创造出越王剑、唐刀等让现代人惊叹不已的武器。
四、展示新科技发明前沿成就,增强社会制度自信
初中两本化学课本,出现的中国人只有两位:张青莲院士和侯德榜先生,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科技落后,基础薄弱,受制于人。而正是在这一穷二白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政治上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经济上改革开放,科技上百花齐放,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强有力的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和正确性!
近年来我国更是厚积薄发,发明创造了一系列代表中国科技崛起的重大科技成果,比如2020年12月3日中国航天新里程碑--嫦娥五号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火星车;大飞机;“奋斗者号”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汕头海湾隧道建造中使用的盾构机;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先研制出新冠疫苗的国家之一等等。这些科技发明创造的成就,离不开新材料的研制、新物质的合成,离不开化学科研的力量,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更是中国人自尊自信的源泉!
中華民族在神州大地繁衍了几千年,我们的创造力和贡献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也遭受了不小的苦难。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居安思危,只有手握国之重器,拥有核心科技,才能真正站在国际舞台上,才能给人民带来长治久安。 五、适时适当地进行由物及人,加强自我价值定位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正是有了对物质不断地分析、研究、学习,人类才不断前进。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由物及人”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比如第六单元的单质碳、石墨、金刚石、碳纳米管等,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但物理性质差异极大,金刚石无坚不摧,石墨黑不溜秋,归根结底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改变,材料的性能也就大为迥异。这时我们可以问学生,选择做金刚石还是石墨?不少学生是要做金刚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金刚石就是因为碳原子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才能所向披靡。所以只有每个人都精诚合作,才能创造出伟大的集体。如果再结合本学期我校开展的班级拔河比赛,一些班级看起来块头不大,最后以弱胜强,主要还是大家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自然可以创造奇迹!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不是所有人走上社会,都是成为金刚石乃至璀璨夺目的钻石,也有同学会像石墨一样看起来很普通平凡,但却拥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比如铅笔芯、电极,乃至航天飞行器的通风管也是用耐高温的石墨制造,而堪称“史上成本最低”的2010年诺贝尔奖,就是用胶带在铅笔芯上“粘”出来的,这样的“惊世奇迹”,属于化学上的有心人,用心人。
再比如臭氧,在大气平流层中可以帮助地球生物抵挡宇宙射线,形成保护层,但如果臭氧在人们周围含量太高,却会变成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有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但含量过高又导致温室效应。这些都充分说明,物质具有两面性,人类在运用物质时要综合考虑“度”“量”的尺寸,过犹不及,适当适量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思政教育是化学教学的有效完善和扩展,让化学教学的情境更加鲜活,主旨更加鲜明,使化学学科价值得到提炼、提升,实现了化学知识网络、解决问题能力、正确价值观念的融合,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自己,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如同化学学科,未来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5).
[2]劉建粉.数据结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科技风,2019(12):25.
【关键词】学科思政;立德树人;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丰富的化学史素材,众多知识关联生活、生产实际,在课程教学中适当适时引入思政教育,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也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的学科价值,在学习中不断融合、提高、充实,弘扬正能量,帮助学生塑造积极阳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一、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绿色环保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经典论述为切入点,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
比如这几年温室效应明显加强、全球气候更加变化多端,出现了搬国和迁都的情况:由于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淹没领土,岛国图瓦卢整个国家不得不搬到新西兰(如果是我们中国,能搬到哪里去?!)。印度尼西亚总统乔科维多多于2019年8月26日宣布,将把首都从目前过度拥挤,深受地陷威胁和污染严重的雅加达,迁移到人口稀少的东加里曼丹省的某地。汕头地处沿海,温室效应并非离我们遥不可及,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势在必行!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绿色化学化工、捍卫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最大化提高反应物利用率,避免给环境造成负担、避免排放有毒有害有污染的物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潮汕母亲河“练江”的整治,正是得益于政府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如今,练江两岸各类化工污水得到有效遏制和处理,清澈的练江重新造福潮汕大地,这就是最大的民生和财富!
从垃圾分类的提出到落实推进,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中国一直致力于保护生态文明,中国也做出了“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彰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介绍科学家先进感人事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方面取得的成就,绝不仅仅只是四大发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炼铜炼铁等金属冶炼技术更是出类拔萃。到了现代,我国科学家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还成为世界上首个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国家,张青莲院士为国际原子委员会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杨学明等科学家在新型催化剂等领域取得的科学成就等等。
其中,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倾注心血,殚精竭虑,在1943年成功研制出制碱技术,这就是侯氏制碱法,不仅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制碱法的垄断,还赢得当时国际上的肯定和赞誉,这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侯德榜先生不为所动,无私把技术贡献出来,一心发展民族的化工产业,不断在制碱工业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在他晚年时,仍旧科研不辍。侯德榜先生和侯氏制碱法,就是中国人的骄傲,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熠熠生辉,他的化学心和爱国情永远闪光。
课后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上网、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充分利用史料、图片、视频等进行深化学习,增强化学家们学术精神和爱国情操的教育效果,并形成学习作品展示和交流。
三、挖掘化学科文献资料价值,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在人类发展史上,我国是唯一一个保持几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家,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留下了无数的科技、文化结晶,今天仍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比如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图文并茂,集中展示了17世纪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的科技技术,书中记载的酿酒、造纸、制糖工艺等原理,与现代并无根本区别。尤其是传到欧洲以后,对于欧洲的科技启迪、科学介绍起到很大作用,时至今日,西方国家对这本书的评价还是非常之高。再比如葛洪的《抱朴子》,很多化学老师在第八单元金属的学习中会介绍到“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其实就是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也就是湿法炼铜,诸如此类,我国古代很多炼丹师、铸剑、军工等技术人员,积累了极为丰富、成熟的化学工艺和技术,才能创造出越王剑、唐刀等让现代人惊叹不已的武器。
四、展示新科技发明前沿成就,增强社会制度自信
初中两本化学课本,出现的中国人只有两位:张青莲院士和侯德榜先生,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科技落后,基础薄弱,受制于人。而正是在这一穷二白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政治上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经济上改革开放,科技上百花齐放,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强有力的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和正确性!
近年来我国更是厚积薄发,发明创造了一系列代表中国科技崛起的重大科技成果,比如2020年12月3日中国航天新里程碑--嫦娥五号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火星车;大飞机;“奋斗者号”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汕头海湾隧道建造中使用的盾构机;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先研制出新冠疫苗的国家之一等等。这些科技发明创造的成就,离不开新材料的研制、新物质的合成,离不开化学科研的力量,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更是中国人自尊自信的源泉!
中華民族在神州大地繁衍了几千年,我们的创造力和贡献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也遭受了不小的苦难。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居安思危,只有手握国之重器,拥有核心科技,才能真正站在国际舞台上,才能给人民带来长治久安。 五、适时适当地进行由物及人,加强自我价值定位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正是有了对物质不断地分析、研究、学习,人类才不断前进。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由物及人”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比如第六单元的单质碳、石墨、金刚石、碳纳米管等,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但物理性质差异极大,金刚石无坚不摧,石墨黑不溜秋,归根结底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改变,材料的性能也就大为迥异。这时我们可以问学生,选择做金刚石还是石墨?不少学生是要做金刚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金刚石就是因为碳原子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才能所向披靡。所以只有每个人都精诚合作,才能创造出伟大的集体。如果再结合本学期我校开展的班级拔河比赛,一些班级看起来块头不大,最后以弱胜强,主要还是大家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自然可以创造奇迹!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不是所有人走上社会,都是成为金刚石乃至璀璨夺目的钻石,也有同学会像石墨一样看起来很普通平凡,但却拥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比如铅笔芯、电极,乃至航天飞行器的通风管也是用耐高温的石墨制造,而堪称“史上成本最低”的2010年诺贝尔奖,就是用胶带在铅笔芯上“粘”出来的,这样的“惊世奇迹”,属于化学上的有心人,用心人。
再比如臭氧,在大气平流层中可以帮助地球生物抵挡宇宙射线,形成保护层,但如果臭氧在人们周围含量太高,却会变成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有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但含量过高又导致温室效应。这些都充分说明,物质具有两面性,人类在运用物质时要综合考虑“度”“量”的尺寸,过犹不及,适当适量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思政教育是化学教学的有效完善和扩展,让化学教学的情境更加鲜活,主旨更加鲜明,使化学学科价值得到提炼、提升,实现了化学知识网络、解决问题能力、正确价值观念的融合,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自己,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如同化学学科,未来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5).
[2]劉建粉.数据结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科技风,201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