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读《体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判断出体育课程有两个属性,即健康性和技能性,但仅此而己,究竟哪一个属性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呢?换言之,是在健康性基础上统一技能性,还是在技能性基础上统一健康性?不得而知。
本来以为:《体育课程标准》既然以三维健康观(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替代了“体质论”,那么关于体育课程本质属性的争论也该停息了。然而,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即便将“健康第一”上升为一种教育理念,也只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而“身体练习”作为体育课程的基本手段,一切课程活动必然要围绕这一核心元素进行,因此,体育课程标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答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质论”与“技能论”这对矛盾。“增强健康”与“传习技能”,到底哪一个才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呢?查阅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就知道,这个问题从建国以来我们就没有停止过争论,只是在体育课改初期,由于大健康观的提出,国人素喜矫枉过正,“技能论”才骤然受到批判。特别是以毛振明教授为代表的体育课程组成员更是在各种讲座和杂志上旗帜鲜明地提出淡化技能教学的观点。然而,经过五年多的实践,再看毛振明教授的文章,再听季浏教授的讲座,声音明显软化了许多,虽然没有回到“技能论”的“老路”上,却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技能”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体育课程实践中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题是,连课程专家都给出模棱两可的定位,一线的体育老师又怎么能摸得着头脑呢?所以,这个问题又必须搞清楚,否则,体育教学就像“墙头草”一样哪边风大倒哪边,最终“忽悠”的是体育教学。
我想,当我们从正面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反面去探索事物的本源,我们可以这样假设:从现在起,我们不再开设体育课程。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出现的最主要问题即是体育课程应该承担的职责,就是体育课程该做的事情,也就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考证一下清代以前的教育,那时候是没有体育课程的,但是,从史料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古代的那些秀才、举人也不见得骨瘦如柴,体弱多病,手无缚鸡之力。只能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不懂得一些健身方法,没有掌握一些锻炼技能。由此看来,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还是掌握一些健身方法和技能,也就是说应该在技能性基础上统一健康性。“技能性”才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具体地讲,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是体育知识、技术的传习活动。
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北师大王策三教授的观点,他在《教学论稿》中曾说过:“专设的体育课其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至于在每周几节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运动和体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那还是第二位的事情。”这不是很正确吗!
不过,证明了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是“技能性”,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体育教学要回到课改前的老路上。那种“学校以运动技术和运动竞赛为中心,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己任,学生以掌握各项技术动作为目的”的传统体育课程还是要摒弃的。我们追求的不是一种简单的“中庸”,用现代词汇来表述,我们是在探索一种和谐的体育课程理念。如果用这种理念来界定体育课程的“技能性”,应该把握两点:
一、“技能”概念的外延已经拓展
谈到“技能”,如果我们头脑总是映像出关于“跑、跳、投、体操和球类”的专项技能,那么,我们就该洗洗脑,转换一下思维了。“技能”首先是指向人类的基本活动能力,绝不能高悬在竞技技能领域,特别在小学体育课中,应该把生活技能引进体育教学。比如,在江苏省第四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中,南京风游寺小学的王骈老师上了一节“各种姿势的爬”,他在自制纸垫上引导学生从“婴儿爬”开始,通过“退着爬”、“侧着爬”、“仰着爬”,最后以“手脚并用膝不着地爬”结束,不仅让学生体验了这一人类初始技能,而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顾渊彦教授也持这一观点,他认为技能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但我们不能只盯着专项技能,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技能也应该受到课程的关注,毕竟,体育课程的目的不是培养运动员,而是增进学生的健康。所以,我们要拓展“技能”的外延:一是拓宽体育教学的内容,如骑自行车、滑滑板等也可以进入体育课堂;二是扩大传统项目的“内存”,以投掷项目为例,投掷类动作不能仅限于投准和投远,应该把抛、摔、扔等动作都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分辨和练习。
二、技能教学的目标趋向科学化
在江苏省第四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中还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单杠和支撑跳跃教学出现在省级赛课上。南京市选手刘弘老师利用体操棒(四人一组两人握棒成杠,一人练习一人保护。)练习单杠的“低杠悬垂和支撑”;南通市选手杨菊红老师则利用纸箱和塑泡板叠制成跳箱,练习分腿腾越。众所周知,这两个内容在教学中难度高、危险大且目标达成度低,在常态课中上上还可以,谁也不愿意拿到公开课上来冒险。这两位老师却巧制器材,降低难度,把目标定位于动作技能的体验上,不仅保证了小学生练习的成功率,而且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所有的观摩老师都觉得这两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恰到好处,整节课充满创意和灵动。
新课程强调目标统领内容,也就是说体育教学内容必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因此,不管教学什么动作技能,都要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来制定教学目标。有的项目技能,如单杠、双杠、支撑跳跃、投掷等内容,可以不必像过去那样按竞技规则去设计教学目标,而是把目标降下来,让学生去积极体验;相反,有些项目技能,如球类、健美操等内容,又要坚持技能目标不降低,因为这些技能可能成为学生终身锻炼的方法,所以要培养学生真正的、深层次的兴趣,他们才有可能自觉地锻炼。如果学生不掌握正确的技能,比如运球就丢球,投篮老不中,也许一次、二次都无所谓,可是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渐渐失去对篮球的兴趣。因此,对于这类技能,在体育教学中要强化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掌握正确的技术来获得成功感。总之,在设计运动技能领域目标时要根据项目特点区别对待,以彰显技能教学目标的科学化。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
本来以为:《体育课程标准》既然以三维健康观(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替代了“体质论”,那么关于体育课程本质属性的争论也该停息了。然而,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即便将“健康第一”上升为一种教育理念,也只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而“身体练习”作为体育课程的基本手段,一切课程活动必然要围绕这一核心元素进行,因此,体育课程标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答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质论”与“技能论”这对矛盾。“增强健康”与“传习技能”,到底哪一个才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呢?查阅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就知道,这个问题从建国以来我们就没有停止过争论,只是在体育课改初期,由于大健康观的提出,国人素喜矫枉过正,“技能论”才骤然受到批判。特别是以毛振明教授为代表的体育课程组成员更是在各种讲座和杂志上旗帜鲜明地提出淡化技能教学的观点。然而,经过五年多的实践,再看毛振明教授的文章,再听季浏教授的讲座,声音明显软化了许多,虽然没有回到“技能论”的“老路”上,却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技能”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体育课程实践中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题是,连课程专家都给出模棱两可的定位,一线的体育老师又怎么能摸得着头脑呢?所以,这个问题又必须搞清楚,否则,体育教学就像“墙头草”一样哪边风大倒哪边,最终“忽悠”的是体育教学。
我想,当我们从正面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反面去探索事物的本源,我们可以这样假设:从现在起,我们不再开设体育课程。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出现的最主要问题即是体育课程应该承担的职责,就是体育课程该做的事情,也就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考证一下清代以前的教育,那时候是没有体育课程的,但是,从史料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古代的那些秀才、举人也不见得骨瘦如柴,体弱多病,手无缚鸡之力。只能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不懂得一些健身方法,没有掌握一些锻炼技能。由此看来,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还是掌握一些健身方法和技能,也就是说应该在技能性基础上统一健康性。“技能性”才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具体地讲,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是体育知识、技术的传习活动。
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北师大王策三教授的观点,他在《教学论稿》中曾说过:“专设的体育课其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至于在每周几节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运动和体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那还是第二位的事情。”这不是很正确吗!
不过,证明了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是“技能性”,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体育教学要回到课改前的老路上。那种“学校以运动技术和运动竞赛为中心,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己任,学生以掌握各项技术动作为目的”的传统体育课程还是要摒弃的。我们追求的不是一种简单的“中庸”,用现代词汇来表述,我们是在探索一种和谐的体育课程理念。如果用这种理念来界定体育课程的“技能性”,应该把握两点:
一、“技能”概念的外延已经拓展
谈到“技能”,如果我们头脑总是映像出关于“跑、跳、投、体操和球类”的专项技能,那么,我们就该洗洗脑,转换一下思维了。“技能”首先是指向人类的基本活动能力,绝不能高悬在竞技技能领域,特别在小学体育课中,应该把生活技能引进体育教学。比如,在江苏省第四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中,南京风游寺小学的王骈老师上了一节“各种姿势的爬”,他在自制纸垫上引导学生从“婴儿爬”开始,通过“退着爬”、“侧着爬”、“仰着爬”,最后以“手脚并用膝不着地爬”结束,不仅让学生体验了这一人类初始技能,而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顾渊彦教授也持这一观点,他认为技能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但我们不能只盯着专项技能,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技能也应该受到课程的关注,毕竟,体育课程的目的不是培养运动员,而是增进学生的健康。所以,我们要拓展“技能”的外延:一是拓宽体育教学的内容,如骑自行车、滑滑板等也可以进入体育课堂;二是扩大传统项目的“内存”,以投掷项目为例,投掷类动作不能仅限于投准和投远,应该把抛、摔、扔等动作都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分辨和练习。
二、技能教学的目标趋向科学化
在江苏省第四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中还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单杠和支撑跳跃教学出现在省级赛课上。南京市选手刘弘老师利用体操棒(四人一组两人握棒成杠,一人练习一人保护。)练习单杠的“低杠悬垂和支撑”;南通市选手杨菊红老师则利用纸箱和塑泡板叠制成跳箱,练习分腿腾越。众所周知,这两个内容在教学中难度高、危险大且目标达成度低,在常态课中上上还可以,谁也不愿意拿到公开课上来冒险。这两位老师却巧制器材,降低难度,把目标定位于动作技能的体验上,不仅保证了小学生练习的成功率,而且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所有的观摩老师都觉得这两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恰到好处,整节课充满创意和灵动。
新课程强调目标统领内容,也就是说体育教学内容必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因此,不管教学什么动作技能,都要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来制定教学目标。有的项目技能,如单杠、双杠、支撑跳跃、投掷等内容,可以不必像过去那样按竞技规则去设计教学目标,而是把目标降下来,让学生去积极体验;相反,有些项目技能,如球类、健美操等内容,又要坚持技能目标不降低,因为这些技能可能成为学生终身锻炼的方法,所以要培养学生真正的、深层次的兴趣,他们才有可能自觉地锻炼。如果学生不掌握正确的技能,比如运球就丢球,投篮老不中,也许一次、二次都无所谓,可是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渐渐失去对篮球的兴趣。因此,对于这类技能,在体育教学中要强化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掌握正确的技术来获得成功感。总之,在设计运动技能领域目标时要根据项目特点区别对待,以彰显技能教学目标的科学化。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