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佛装像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NDZDYWND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皇帝弘历(1711—1799),是个自命不凡、好大喜功的皇帝,他大兴土木,兴建别囿园林,到处游历,留下许多御题碑刻,一生仅御制诗就达四万余首。他又喜爱书画,宫藏许多古代珍贵书画中有许多他涂抹的题跋,没有题跋的也会有“乾隆御览之宝”等印章。他还自诩“十全武功”,晚年自号“十全老人”。所有这些,都为他树立了“万古流芳”的形象。尤其出人意料的是:我在故宫工作时,有一次参观佛堂,陪伴我的工作人员指着一幅布满佛像的唐卡对我说:这当中的佛就是乾隆皇帝自己。这不由使我暗暗惊奇。以后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使我对乾隆皇帝佛像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
  故宫收藏的乾隆皇帝佛像画有七幅,我见到的乾隆皇帝佛像画就有四五幅。这些佛像大都在宫中收藏,有的悬挂在佛堂上。由于佛堂现在均未开放,所以游人无法看到。乾隆佛装像是布本设色。宫廷像布本与藏区布本唐卡含义不同,洋布、细布、绢均称布本。佛像画色彩丰富,勾画工整,画心长度均在120厘米左右。以早期布本佛装像为例,画面上乾隆皇帝居中,身着僧衣,头戴班智达帽,右手结说法印,左手托宝瓶跏趺坐在须弥座上。最上方显现其修行本尊的三座坛城。上端为显现三世章嘉及诸佛弟子。周围环绕藏传佛教的历代先师。下部为护法诸神。
  在藏传佛教众多菩萨中,文殊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最受崇信。藏传佛教认为:达赖喇嘛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乾隆皇帝则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乾隆皇帝佛装像中就有自拟文殊菩萨的。例如另一幅乾隆佛装像中,乾隆皇帝着红色袈裟居中,左为普贤菩萨,右为地藏菩萨。头上天空正中绘诸佛菩萨及黄教祖师二十五位。乾隆皇帝像下面莲花座下有藏文,大意为文殊菩萨化身。
  乾隆皇帝把自己当成文殊菩萨的化身不仅表现在绘画唐卡上,他还在乾隆三十三年建成佛堂梵宗楼。与其他佛堂供主神释迦牟尼不同,梵宗楼主神供文殊菩萨青铜坐像。楼上供密宗佛大威德金刚铜像,在藏传佛教诸神中,大威德金刚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所以,乾隆以文殊菩萨自况,用意是很明显的。
  不管是塑像也好,绘画唐卡也好,宫中对此是有严格程序的。以绘画唐卡来说,宫中专门管理藏传佛教的机构是中正殿念经处,负责办理造佛像、供噐、法器等,专设画佛喇嘛画佛像。宫中还设有主司绘画的如意馆。如意馆画师常与中正殿喇嘛合作绘画。乾隆佛装像中乾隆皇帝的头像就是由如意馆画师而且极可能为意大利画师郎世宁所绘。画中其他佛像则由中正殿绘画喇嘛绘制完成。绘制佛像,特别是重要佛像都有皇帝的上谕或口谕传旨。乾隆皇帝更是身体力行,连佛像小样都亲自审看,完成后先呈御览。因此绘制乾隆佛装像,如无乾隆皇帝亲自授意,任何人是不敢擅作主张的。
  清代藏传佛教流行于蒙藏地区,乾隆皇帝笃信藏传佛教,曾奉三世章嘉活佛为师,章嘉为之灌顶说法。章嘉是清代有名的佛学大师,精通汉满蒙藏梵诸种文字又精于绘画佛像,他曾在清宫指导了佛堂的修建,佛像的绘制与雕塑。他从八岁进京,直到七十岁圆寂,一直往来于京藏之间,服务于宫廷。乾隆皇帝与他相伴,对藏传佛教理解很深。乾隆深深了解藏传佛教对蒙藏地区的影响,通过藏传佛教的传播,对笼络蒙藏上层具有特殊意义。他虔诚信仰佛教与一般百姓不同,归根结底是要神权为君权服务,告诉天下百姓,他不但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神界的领袖。这就是他为自己绘制佛像的根本原因。由此联想到“文革”时期达到顶峯的造神运动,原来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只不过是把佛像换成了领袖像,诵经和顶礼膜拜变成了“早请示,晚汇报”而已。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
  责任编辑 沈飞德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世界对“封闭”了几十年的中国还不十分了解。1984年12月,主要收录邓小平1976年以后一些带方向性、政策性讲话的《邓小平文集》英文版首次在国外出版,为外国人重新认识中国提供新的视角。邓小平在文集序言中所说的一段平和而又真诚的话——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也成为伟人感动世界的经典语录。然而不为人所知的是出版此书的历程并非一帆
期刊
《世纪》杂志创刊于1993年7月,是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联手打造的文史综合性双月刊。今年喜迎20周岁生日。  20年来《世纪》杂志坚持“积累史料、传承文化”的办刊宗旨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追求高品位、雅俗共赏、文章史料价值高、可看性强的独特风格,成为一份全国有影响的文史纪实类刊物。《世纪》20年的风雨历程是在成千上万读者热切的关注目光中走过的。值此刊庆之际,本刊编委会暨所有参与编辑、发行
期刊
采访者按:包炮,1940年出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曾参与毛泽东纪念堂、中国抗战纪念馆的雕塑创作。1966年11月,作为来沪串联的北京红卫兵,促成了上海“工总司”(上海工人造反总司令部)的建立。有人说:中国“文革”看上海,上海“文革”看工人,工人“文革”看“工总司”,“工总司”则看王洪文。一个人的一段经历,甚或是偶然的,却在历史舞台的天幕上,刻划下了重重的一笔。      一、从抚顺到
期刊
一、奉命接收病伤战俘  1953年4月,我在东北军区后勤卫生部第四医院管理局政治部保卫科任科长时,接到军区保卫部的电话通知,让我到沈阳接受任务。到达后,军区保卫部肖野副部长对我说:“朝鲜停战谈判还没有正式签字,双方已同意先交换病伤战俘,你带两名干事入朝去接收从美军战俘营交换回来的这批病伤战俘,大约有一千多人。他们回国后,由你们医管局的第26陆军医院接收治疗。你们去的任务是:了解美国和蒋介石特务机关
期刊
前些日子,我阅读了《世纪》2011年第5期刊载李海文写的《1975年释放国民党战犯内情》一文。由于我自上世纪50年代初到1991年离休,除“文革”期间下放“五七干校”外,在公安部预审局功德林、秦城监狱做监管工作35年。50年代到1975年最后一批释放关押在秦城的多数战犯的思想表现等情况,均留在我的脑海里。在阅读李文后,勾起我回忆一个未能赶上最后一批特赦的人,他名叫徐远举,在秦城关押战犯的编号为12
期刊
“文革”中,《毛主席语录》是人人必备的工具,无论到哪里,都有用处,如果不备,会遇到许多麻烦。譬如,从上海乘火车到长沙,那时没有什么暮发朝至的快车,在火车上要度过一天两夜或两夜一天。因此,列车员便要把车厢变成“毛泽东思想大课堂”。每天早晚,照例要“早请示、晚汇报”。请示汇报之前,照例要念几段毛主席语录。这时,列车员便会站在车厢一端,摆起架势,挺胸抬头,手执《语录》,右臂平抬置胸前,大家立即起立,如法
期刊
曹文彦密报成了蒋、叶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1961年,台湾奋力阻止蒙古入联合国大会未果,引发台湾政坛的剧烈震动。其后不久,时任“驻美大使”的叶公超,“骤然”遭贬。  叶公超(1904-1981),广东番禺人,生于江西九江。1920年赴美国留学,后复转赴英国,1924年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归国,先后任北京大学英文系讲师、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西南联合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1941年起
期刊
2012年9月18日,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当年仁安羌战役中被113团解救的英军中,目前唯一健在的老兵、退役上尉杰拉德·费茨派垂克(Captain Gerald Fitzpatrick)在和刘放吾将军后人联系后,于2012年9月16日,以93岁高龄,偕妻子专程赶到美国,向70年前在缅甸仁安羌战役中拯救过他及其余7000名英军同袍的恩人后人致上迟来的谢意。费茨派垂克向刘放吾将军的儿女追忆当年那场惊心
期刊
1922年1月,一百一十多人从中、朝、日等远东国家秘密前往苏俄,参加远东人民代表大会。此前受命组团的中共广泛联络各界人士所组成的37人的中国代表团规模堪称庞大,格外醒目。更加引人入胜的是中国代表团团长张国焘对代表们在大会上的表现所作的评述——中国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在会上“以突出的姿态,”反击共产国际对国民党的批评,他“针锋相对的发言,可以说是大会中较为精彩的场面”。这究竟是一次什么样的大会 ,“精彩
期刊
1942年4月中旬,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编第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在英缅军第一师官兵和眷属以及英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等7500多人被日军围困于缅甸仁安羌油田地区,断粮断水,陷于绝境时,奉命飞兵相救,以不足一团兵力,在军力、装备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鏖战数昼夜,出奇制胜,一举击溃数倍于己的日寇强敌,解救盟军于危亡之中。  仁安羌一战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中唯一的大捷,也是盟军于缅甸战场的第一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