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毕露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nem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秋瑾女侠虽为女儿身,壮志胜男儿,改换男装是秋瑾冲破封建礼教的一个尝试。她抱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身负为国为民的使命,为妇女争权,争取自由平权,为唤醒妇女做了巨大的努力;她通过演说、办报纸、写弹词等多种手段呼唤中国妇女清醒起来,同时泄露了女性期待担任国家继承人的欲望。秋瑾视死如归,艺高而胆大,充满豪侠激情,一生短暂却锋芒毕露,绚烂非常。
  关键词: 秋瑾 豪侠 锋芒毕露
  
  秋瑾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她从小向慕英豪,虽为女儿身,壮志胜男儿,改换男装是秋瑾冲破封建礼教的一个尝试。她抱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身负为国为民的使命,为妇女争权,争取自由平权,为唤醒妇女做了巨大的努力;她通过演说、办报纸、写弹词等多种手段呼唤中国妇女清醒起来,同时宣泻了女性期待担任国家继承人的欲望。秋瑾视死如归,艺高而胆大,充满豪侠激情,一生短暂却锋芒毕露,绚烂非常。
  一、虽为女儿身,壮志胜男儿
  秋瑾从小不喜传统的女红,而是爱好骑马,舞枪弄棒,内心仰慕英雄,女英雄秦良玉、花木兰等对秋瑾的影响很大。在封建社会中,女儿之身约束了秋瑾的行为,秋瑾对自己身处乱世、身为女儿之身感到哀怨,词《如此江山》中有:“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奠定了这首词的悲凉的基调。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是一块搁在砧板上的肉,东西方列强联合侵略,造成生灵涂炭的惨绝人寰的末日景象,而在风雨飘摇的时刻,清廷统治集团对外国卑躬屈膝而继续数千年不变的残忍的封建礼教的教育,欺压广大的贫苦百姓,尤其是柔弱无力的女子。秋瑾以沉痛的口吻悲痛地发出“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的凄惨怨气。
  旧时期的女子应该任劳任怨相夫教子,服侍舅姑,这种思想使女子像笼中的鸟儿拥有着对蓝天的向往,而只能在狭窄的空间里跳跃,却不能在蓝天中飞翔,女子的身份使女人不能参与到政治意见的讨论和到战场上杀敌报国,于是秋瑾表现了强力钦羡男子的身份与体魄的一面,她在一首《满江红》中就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1900年丈夫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着丈夫离开家乡到了北京的时候,遇到了进步的女士吴芝瑛等人,冲破妇女身份束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她开始尝试打扮成男子,又不顾路途艰难、语言障碍、局势紧张等因素,东游日本留学学习。在日本,秋瑾积极参加各种组织和盟会,极端而激进,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后,秋瑾在归国前的浙江同乡饯别会上高声说道:“归国后,若有人投降满虏,欺压汉人,吃我一刀。”说话时从靴筒中抽出一把短刀,插在桌上。[1]P258她的仗义勇气使得她在华人中的每次集会都是处于明亮的月亮的位置,朋友们围绕在她的周围。她锋芒毕露,情绪激动,演讲慷慨激昂,很有男子伟岸姿态。王时泽在《回忆秋瑾》中写道,他六岁的侄女见秋瑾着长袍马褂,一派男装,称秋瑾是“秋伯伯”[1]P206。秋瑾对自己的男装打扮颇为满意,《自题小照》云:“俨然在望此何人?侠骨前生悔寄身;过世形骸原是幻,未来景界却疑真。相逢恨晚情应集,仰屋嗟时气亦振;他日见余旧时友,为言今已扫浮尘。”秋瑾之弟秋宗章《六六私乘》云:“姊即归(按,时1906年初)……制月白色竹衫一袭,梳辫着革履,盖俨然须眉焉。此种装束,直至就义,犹未更易。改装伊始,曾往邑中蒋子良照相馆,摄一小影,英气流露,神情毕肖。”[3]P87诗歌写了秋瑾对自己男装后的感受,这副男装是秋瑾冲破封建礼教的一个尝试,扫去浮尘,换了新的面貌,相信未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过渡的时代,秋瑾鼓足勇气,不怕舆论,易装而革命,一方面出于自己的天性,即天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正如《感时二章》写的:“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瓜分的土地都是我们的故土,国如败亡,就没有自己的小家。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怀疑现时社会男人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心与能力,“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满江红》)“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如此江山》)在观察到清廷对外国国家的卖国求荣的实质面目后,社会上男人的气魄不再与英雄缺失时,一种拯救国家、寻求出路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她毅然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且信心满满,自认女子的才干并不输于男子。《题芝龛记八章》:“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多少男儿首自低……精忠报国赖红颜。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既然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男人没有能力承担起救国图存的大业,于是秋瑾把自己的家庭抛之脑后,把所有的热情投注到革命的事业中,以满腔热血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投入了为国家报仇雪恨的活动中。
  二、教育妇女,提升妇女地位,争取平权
  秋瑾为唤醒妇女做了巨大的努力。秋瑾清楚地知道中国女性在国家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处境,她通过演说、办报纸、写弹词等多种手段呼唤中国妇女清醒起来,希望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提出妇女应该获得生存的技能,才能够使中国妇女摆脱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而自主生活。
  秋瑾办《中国女报》,“内中文字都是文俗并用的,以便姊妹的浏览”[5]P15。弹词小说是清代妇女喜爱读的一种文学形式,秋瑾写作了弹词《精卫石》,在开篇就写明意图,希望有心姊妹茶余灯下评之,“七字筑成平等界,一声唤醒绮罗香。平添百兆完人格,不数三千粉黛行。”[7]P178目的是要播散男女平权的思想,希望以她的文字来唤起两万万妇女的觉醒,不要再成为愚昧的人。她教育妇女同胞要团结起来,引导女性体认到自己的价值,寻找之痛道合的朋友。秋瑾感怀描写细腻心思的作品不多,但她折服于被明代钟惺《名媛诗归》誉为“才媛中之诗圣也”的唐女诗人鱼玄机的诗作,作了一首《偶有所感用鱼玄机步光威裒三女子韵》:“高吟白雪谁能继?欲步阳春我自惭……不逢同调嗟何益?得遇知音死亦甘。”秋瑾对鱼玄机的才华佩服,对她的自我认同价值观与重情重义、率真刚烈的个性赞赏。秋瑾曾经在《挽故人陈阕生》中慨叹生之短、死之促,深深吊念友人。秋瑾在北京感受到朋友的帮助和指导,鼓励女性寻找思想先进的朋友,认为走出深闺去认识新事物对妇女的解放和觉醒,以及争取权利是非常有益的。
  杂文《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姊妹们》感情真挚,以女同胞的角度和口吻列说了中国妇女从小所受的不平等,包括裹小脚,不能抱怨,只能和平地待人,不能有脾气;提出女子求己才是正道,同时揭露男人进入文明要女人做奴隶的企图。“我还望我们姐妹们,把从前事情,一概搁开,把以后事情,尽力作去。”[5]P6指涉女性对已经失去的理想男性境界的乡愁与欲望,以及女性本身对未来新时代中女性可能扮演的新角色的期待。[6]P209秋瑾认为中国的妇女有着不减于男性的才华与牺牲战斗精神,她对“女辱成自杀,男甘作顺民”(《宝剑诗》)的男性的懦弱表现悲痛与不满,对“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感事诗》)的文人和妇女的战斗性表示坚定的信念。秋瑾提倡提高妇女地位,并非完全来自他对女权本身的信念,也同时泄露了女性期待担任国家继承人的欲望。[6]P209女性是可以担当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大任的,就像她深深相信自己身负的使命,积极倡导革命的不懈努力一样。
  三、高尚的人格秉性,豪迈的英雄侠气
  秋瑾作品的风格深沉浑厚,格调高雅,体现出作者自身的高洁刚烈的秉性。诗词中歌咏最多的是梅、莲、菊三种。梅,开在初春,凌寒独立的姿态让人敬佩;莲,出淤泥而不染,迎风摇曳,幽香袭人;菊,是独立高洁的象征,隐逸的花中君子。秋瑾性情高洁,刚正不阿,《梅》:“开遍江南品最高,数枝庾岭占花朝。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夭桃一例娇。”一诗表现了秋瑾的蕙质兰心,她不羡慕夭桃的妖冶之美,赞美梅花的品质——不畏春寒,开在高处点缀春光,正如秋瑾品质高贵,不贵名与利,坚持自己的豪侠的行为。
  吴芝瑛在《记秋瑾女侠遗事》中说:“女士东游时,值宁河某君以戊戌事自首,系刑部狱。女士方脱簪珥谋学费,窘迫万状,不得遽行,闻宁河事,乃分其金以应急,辗转狱中,属勿告姓名。”[4]P16秋瑾在财政窘迫、自身难保时,出于对戊戌君子的敬意和支持,仍不留姓名,仗义疏财。
  秋瑾从小崇拜英雄人物,渴望成为女英雄女侠士来拯救国人和国家的气节让人振奋。秋瑾凭着小时候的武艺,一身侠胆远走东洋,想去学习富国强国能帮助国家抵御侵略的技能,怀着美好的憧憬与浪漫的想象登上了开往东京的轮船,在路途中她满含激情地写下了“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叱咤风云生,精神四飞舞。”(《泛东海歌》)“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等诗句,去实践“巾帼易兜鍪”(《杞人忧》)的理想。决心走革命道路的秋瑾孤身一人留学日本,期间写下了《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语气坚定,风格爽朗豪迈,满含壮烈情怀及自我牺牲的精神,同时表达了她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忧国忧民之情,又反映出侠骨豪气薄云天和为革命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
  秋瑾对为胡晓真分析象征男性权利的宝刀宝剑十分喜爱,尤其珍视,所作的《宝剑歌》中的开头八句诗句如下:“炎帝世系伤中绝,芒芒国恨何时雪?世无平权只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激烈的语言是不公平无秩序的社会的产物,刻画出坚持革命、怒目圆睁、为革命抗争的英雄形象,尽管诗词中的豪情壮志令人振奋,但秋瑾的浪漫豪侠的作风不免有种思想偏激的成分,表现了血腥的以暴制暴的残酷性,锋芒毕露,如“公理不恃恃赤铁”这一句,只凭武力来进行暴力革命,最终受害的是无辜的百姓。秋瑾视死如归的胆量壮哉,然而生命可贵,宣传革命、进行革命一定要有坚强的体魄,不一定要牺牲生命才是英雄豪杰;宝剑英武,威力无穷,“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但是“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表现的铁血主义多么霸道残酷。
  秋瑾希望唤醒中国这头睡狮,推翻异邦对汉族的统治,尚武的侠气培养了秋瑾士可杀不可辱的刚烈的性格,锋芒毕露的她不会为生而逃,尽管在大通学堂战友们力劝秋瑾转移,但她意志坚定,最后终于完成了为国捐躯的理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总之,秋瑾的性格刚烈,充满浪漫主义的豪侠气概,强烈的爱国思想让她跨出了安稳的小家庭,投入风起云涌,波澜诡谲的革命中,为国捐躯,视死如归,死而后已。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气质值得中华民族继承,然而锋芒毕露造就了秋瑾的功业,而最后也造成了秋瑾的牺牲。
  
  参考文献:
  [1]郭长海,李亚彬编著.秋瑾事迹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
  [2]郭延礼编.秋瑾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郭蓁撰.漫云女子不英雄:秋瑾诗词注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清]秋瑾.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阿英.晚清文学丛抄(说唱文学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陈子龙是明末的诗词大家,其诗豪放瑰丽,雄浑飘逸,体现了情与气的融通,在同时代很少诗人有此鲜明的特点,这也是陈子龙诗歌的审美新质之所在。本文结合陈子龙诗作,分析了他的诗风。  关键词: 陈子龙 气 诗风    陈子龙的朋友宋征璧序陈子龙、李雯《陈李倡和集》云:“卧子弱年孤露,心多伤悼,遇物缠绵。舒章壮志沈寂,触事所起,增其风调。是以游思流畅,不废儿女之情;深怀孤出,动有风云之气也。”①“儿
摘要:课程改革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但在现实教学中,却不同程度存在看“迷信权威,追赶时髦”和“故弄玄虚。不知所云”两大恶习,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本文认为,教师应当抑制浮躁,关注自我,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真正扎实文本,扎实课堂。  关键词:语文公开课 恶习 对策    近段时间,笔者曾在一博客上看到商友敬先生针对时下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作
摘 要: 本文作者基于教学实践,介绍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一个典型案例,得到启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能够切实体会学生的处境,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爱护学生。  关键词: 课堂教学秩序 学生 心理根源    小明,是我工作第一年接触的一位高一的男生,中考成绩在班里处于末几位。性格开朗,过于好动,据其他任课老师说他尤其爱在课堂上和老师唱反
摘 要: 高校工会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教育教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业务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职工队伍。高校工会参与师德建设责无旁贷。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求高校工会对师德建设应该重新审视和思考。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对高校工会加强师德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工会教育职能的优势,将师
摘 要: 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让学生感受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鉴于此,本文从抓住文眼,读中品味;潜心会文,推敲揣摩;多元探读,激活思维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剖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 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
2018年贺岁档影片《红海行动》上映以来票房突破36亿,在国内受到各界热捧,成为一部超“燃”的主旋律影片。更为可喜的是,这部影片在美国成功热映,受到美国观众的热捧与喜爱,实现了“口碑与票房双赢”,这是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成功范例,有力佐证了一个强起来的中国充满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综合国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我国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
摘 要: 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和许多专业一样,在新时期面临学生就业的棘手问题,但对外汉语又带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分析了当今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了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并从对外汉语专业要求的素质内容分析入手,通过一系列实践措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实践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本科专业建设 实践能力 素质教
摘 要: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旅游文化观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该思想一方面重在以旅游主体的主观感受为归宿,另一方面又强调无论乐水还是乐山,都是君子对精神文化的一种追求和享受,只是各人享受的方式与享受到的程度有一定的差别。但同时知者乐水和仁者乐山又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兼而有之的旅游思想,已成为我国古代旅游文化较为显著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孔子 旅游文化观 
中国古代画家们普遍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自然”情结。姚最的“心师造化”,是创作源泉上的自然;沈括认为“自然景在天就,不类人为”,是手法上的自然;米芾说“董源平淡天真”,是格调上的自然,倪瓒的“逸笔草草,聊抒胸中之逸气”,是情感的自然;石涛的“我自用我法”是个性的自然……  这种“自然”情结发展的源泉,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的画家大多是出自文人士大夫阶级,深受儒、道思想的双重影响。士大夫们表面上看来是儒家
摘 要: 《搜神记》作为唐前非“有意为”小说的杰出代表,它的成书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史传文学作为我国成熟较早的叙事文学,不仅与古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古小说的产生、发展、壮大有深刻影响,也同样对《搜神记》在叙事手法与题材内容上起到不容忽视作用。  关键词: 史传文学 唐前古小说 《搜神记》 影响    《搜神记》是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尽管依照鲁迅先生的观点,唐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