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希贵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有着长期的学校工作经历。面对时代要求,他参考西方教育,对我国传统教育做出深刻反思,并选择“主动进化”——倡导“不唯学考,赢得学考”。也就是说,教育不要单纯追求分数、过于追求分数,而要探索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的分数之路,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
唤醒自己: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我国的教学理念中,一直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还把这句话作为口号贴在了学校的墙壁上,以至于今天大家都感到无需再提,可您却对此产生了疑问。请问,您为什么会对此产生疑问?
李希贵(以下简称李):这个疑问是我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时产生的。为了交流中西方的教育成果,我带去了在国内录制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素材。结果,我们眼里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遭到了美国教育专家的质疑。比如,课程专家戴维先生问:“你们的摄像机为什么只拍老师,只见他在讲台上指手画脚?”老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然后他又发现,课堂上老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个地提问题,影响其他学生学习。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是让我这样上学,我可不干!”
戴维先生的点评,既让我看到了美国人的率真,又让我感到了思维的威胁。
课上完,接下来是国内老师对教学环节点评的录像。我们点评的精力大都放在授课老师身上。他们对授课老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关心备至,对学生却少有关注。
当看到一节小学数学《分类别》的课堂讨论环节时,戴维先生又发言了:“看上去孩子们都挺高兴,一定是发现了不少东西或者产生了不少想法,可他们为什么不分享出来呢?”是呀,我心里想,可我们的老师没有这样做,于是学生也不可能主动这样做,因为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是不可以独自行事的。这就是我们的课堂。
“很好,坐下。”接下来,戴维先生模仿了一位老师用手指往下一点的动作说,“学生回答问题后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老师要这样手指一点,说句‘很好,坐下’呢?要知道,这样做孩子太没面子了!这会不会是在扼杀孩子的自主能力呢?”
我告诉他,中国的课堂是有规矩的,学生坐下去与站起来,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允许。戴维更加惊讶了:“你们不是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主人在课堂上还要这么小心翼翼吗?”
我警惕起来。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把这句口号当回事,可老外信以为真。我该怎么解释呢?许多时候,我们对本该严肃的事只是说说而已。
我记得看过这样一则报道,英国举办校园烹饪比赛,选手们要在90分钟内做出两道菜,打分标准是看哪些菜能够更吸引11岁的孩子。这与我们总喜欢请一些专家来评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在美国海军学院考察时,看了一部介绍他们学校的专题片。这部片子讲述了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画面始终以学生为主。不像我们国内常见的专题片,除了前来视察的各级领导,就是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剩下的就是名师获奖证书的大荟萃、各种荣誉的大展览,和孩子有关的,不过是一些出类拔萃者出来风光一下罢了。
我当时就想:什么时候,我们能用心对待说过的话呢?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句话,把它挂在墙上,不如把它落实在每一堂课上。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唤醒孩子的主人翁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成为自己:每个人都可能是专家
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比较严重的等级观念,对体力劳动和一线工作者在薪金待遇和社会地位上有所歧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常拿清洁工当反面教材,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对此,您怎么看?
李: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我们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家长,都应该尊重体力劳动者,并以平常心看待社会的不同职业。西方孩子不读大学,从事体力劳动,家长和孩子都很坦然。
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一天聊到了请哪些专家来对活动进行点评。我说,除了请专家外,还务必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老师,因为从他们那里能够得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我對接的马格先生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说:“难道中小学老师不是专家吗?对课堂教学来说,老师就是专家。我们说请专家,就是请他们啊!”
原来这是中西方概念上的误会。然而,这仅仅是概念上的误会吗?我们眼里的专家,往往不在第一线,而老师在世俗观念里只是基层工作者。而且,老师自己也这样认为,他们没有或者说不敢有成为教育家的追求。
这是多么可怕和可悲的事情!教育孩子的老师们都不敢有更高的追求,仅仅希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或者“鞠躬尽瘁”,那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呢?
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主楼的走廊里挂着六幅很大的人物肖像照。根据经验,我以为一定是学院的历任院长。然而,当我看了照片旁的介绍,才知道这些都是校工,包括清洁工和守门人。在他们看来,每个岗位都可以创造奇迹,理应受到尊重。这种对小人物的尊重,让我肃然起敬。
老师可以是专家,校工应该受尊重,当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都能成为专家,都能获得社会尊重时,人的潜能就会最大限度地被激发。而在这样的氛围里,孩子才会勇敢追求,真正成为他想成为的自己。
记: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爱举世闻名,他们怕孩子吃亏、走弯路,想尽一切办法帮孩子铺路,替孩子选择。这是否会妨碍孩子将来成为他想成为的自己呢?
李:家长根据经验,帮孩子铺路,替孩子选择,不仅会造成孩子能力的缺失,还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单调的思维方式。
许多家长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是怕孩子做出幼稚的错误选择,怕孩子为难。结果,孩子走上社会,不得不独自面对选择时,就会不知所措。那么机会就不再是机会,而是陷阱了。
其实,选择和责任是连在一起的。当孩子拥有了自主选择权,他才能学会选择。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结果,而不会选择,不懂选择,面对机会茫然无措,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又怎么能够拥有成功的人生?所以,家长千万要给孩子历练的机会。 记:听说,西方一些国家考驾照80分合格,当你在计算机上答题满80分时,计算机就会自动关闭,其他题目无需再答。这样,即使你想考100分也没机会。而且,学校也从不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
李:是的。他们的班级通常是没有学生干部的。班务分给所有学生,大家定期轮换。中小学教室里,墙上贴着班务分工表:作业分发比尔、图书管理员约翰、教学助理汤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要干的事、要担的责。课堂学习,多以小组方式开展,没有固定组长,召集人定期轮换。总之,所有措施都是为了确保孩子们平等,拥有同样的机会,并通过形式上的平等,培养骨子里的平等意识。
反观我们的教育。我认识的一个从幼儿园就开始当班长的孩子,在初二的一次班干选举中落选,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感觉丢人,无法去学校上学。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把人包括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其中有些人习惯了“上流社会”,习惯了管理别人,一旦成了普通群众就接受不了。而有些学校甚至还在强化这些东西,如依据学费的高低,把校服做成两种颜色;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验班,则完全是重点班的代名词;老师对不同学生的关注不同,让学生们明显感觉到彼此之间地位不同。一次座谈会上,有个学生自称“平民学生”,让在座的老师们听了非常尴尬。后来我才知道,他上初中两年,从未被老师在课堂上提问过。
发现自己:人生规划要早些
记:您认为中国教育还有什么迫切需要改进的?
李: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人生规划。
我曾到曼哈顿的一位朋友家做客,与他上初中的女儿聊了聊。她非常明确地告诉我,她希望将来学医,而且要学儿科。
我在康狄尼格州一所小学搞调查,那些小学生对未来的构想非常明晰。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说,他以后要上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先去日本工作几年,因为日本的机器人技术非常发达。他说他喜欢这个行业,且有这方面的天赋。说这话时,他那自信的眼神,让我看了都羡慕。
在国内,我也常问孩子们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可每每失望。我们的孩子不仅对未来十分茫然,就连自己到底有什么特长也浑然不知。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许多学生都表示听家长的,自己想干什么,喜欢什么,一概不知!
其实,这怨不得孩子们。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提供了解社会、选择理想的机会。尽管我们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批得体无完肤,可还是没有真正领悟其中的危害。
西方国家的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对社会的了解。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陈博瑞小姐告诉我,她从12岁开始打工到今年32岁,换了近50份工作。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家教,教邻居8岁的孩子,每小时两美元;18岁她在众议院谋得了议员秘书的工作。她告诉我,其实,打工的过程,也是不断审视自我、不断为自己定位的过程。
想想我們的教育,似乎这个阶段的学习,只是进入下一阶段的敲门砖,门敲开了,这块砖就可以扔掉了。这不仅造成教育上的浪费,而且让孩子们很不快乐。因为为了金钱、地位或者其他目的,捏着鼻子去干和出于真心去干,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所以,我建议家长朋友们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认清自己的天赋与特长。可以说,孩子越早发现自己,越早认清自己,走上社会后就越从容,对自己的选择就越笃定。
【编辑:杨子】
唤醒自己: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我国的教学理念中,一直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还把这句话作为口号贴在了学校的墙壁上,以至于今天大家都感到无需再提,可您却对此产生了疑问。请问,您为什么会对此产生疑问?
李希贵(以下简称李):这个疑问是我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时产生的。为了交流中西方的教育成果,我带去了在国内录制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素材。结果,我们眼里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遭到了美国教育专家的质疑。比如,课程专家戴维先生问:“你们的摄像机为什么只拍老师,只见他在讲台上指手画脚?”老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然后他又发现,课堂上老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个地提问题,影响其他学生学习。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是让我这样上学,我可不干!”
戴维先生的点评,既让我看到了美国人的率真,又让我感到了思维的威胁。
课上完,接下来是国内老师对教学环节点评的录像。我们点评的精力大都放在授课老师身上。他们对授课老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关心备至,对学生却少有关注。
当看到一节小学数学《分类别》的课堂讨论环节时,戴维先生又发言了:“看上去孩子们都挺高兴,一定是发现了不少东西或者产生了不少想法,可他们为什么不分享出来呢?”是呀,我心里想,可我们的老师没有这样做,于是学生也不可能主动这样做,因为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是不可以独自行事的。这就是我们的课堂。
“很好,坐下。”接下来,戴维先生模仿了一位老师用手指往下一点的动作说,“学生回答问题后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老师要这样手指一点,说句‘很好,坐下’呢?要知道,这样做孩子太没面子了!这会不会是在扼杀孩子的自主能力呢?”
我告诉他,中国的课堂是有规矩的,学生坐下去与站起来,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允许。戴维更加惊讶了:“你们不是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主人在课堂上还要这么小心翼翼吗?”
我警惕起来。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把这句口号当回事,可老外信以为真。我该怎么解释呢?许多时候,我们对本该严肃的事只是说说而已。
我记得看过这样一则报道,英国举办校园烹饪比赛,选手们要在90分钟内做出两道菜,打分标准是看哪些菜能够更吸引11岁的孩子。这与我们总喜欢请一些专家来评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在美国海军学院考察时,看了一部介绍他们学校的专题片。这部片子讲述了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画面始终以学生为主。不像我们国内常见的专题片,除了前来视察的各级领导,就是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剩下的就是名师获奖证书的大荟萃、各种荣誉的大展览,和孩子有关的,不过是一些出类拔萃者出来风光一下罢了。
我当时就想:什么时候,我们能用心对待说过的话呢?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句话,把它挂在墙上,不如把它落实在每一堂课上。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唤醒孩子的主人翁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成为自己:每个人都可能是专家
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比较严重的等级观念,对体力劳动和一线工作者在薪金待遇和社会地位上有所歧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常拿清洁工当反面教材,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对此,您怎么看?
李: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我们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家长,都应该尊重体力劳动者,并以平常心看待社会的不同职业。西方孩子不读大学,从事体力劳动,家长和孩子都很坦然。
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一天聊到了请哪些专家来对活动进行点评。我说,除了请专家外,还务必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老师,因为从他们那里能够得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我對接的马格先生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说:“难道中小学老师不是专家吗?对课堂教学来说,老师就是专家。我们说请专家,就是请他们啊!”
原来这是中西方概念上的误会。然而,这仅仅是概念上的误会吗?我们眼里的专家,往往不在第一线,而老师在世俗观念里只是基层工作者。而且,老师自己也这样认为,他们没有或者说不敢有成为教育家的追求。
这是多么可怕和可悲的事情!教育孩子的老师们都不敢有更高的追求,仅仅希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或者“鞠躬尽瘁”,那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呢?
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主楼的走廊里挂着六幅很大的人物肖像照。根据经验,我以为一定是学院的历任院长。然而,当我看了照片旁的介绍,才知道这些都是校工,包括清洁工和守门人。在他们看来,每个岗位都可以创造奇迹,理应受到尊重。这种对小人物的尊重,让我肃然起敬。
老师可以是专家,校工应该受尊重,当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都能成为专家,都能获得社会尊重时,人的潜能就会最大限度地被激发。而在这样的氛围里,孩子才会勇敢追求,真正成为他想成为的自己。
记: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爱举世闻名,他们怕孩子吃亏、走弯路,想尽一切办法帮孩子铺路,替孩子选择。这是否会妨碍孩子将来成为他想成为的自己呢?
李:家长根据经验,帮孩子铺路,替孩子选择,不仅会造成孩子能力的缺失,还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单调的思维方式。
许多家长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是怕孩子做出幼稚的错误选择,怕孩子为难。结果,孩子走上社会,不得不独自面对选择时,就会不知所措。那么机会就不再是机会,而是陷阱了。
其实,选择和责任是连在一起的。当孩子拥有了自主选择权,他才能学会选择。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结果,而不会选择,不懂选择,面对机会茫然无措,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又怎么能够拥有成功的人生?所以,家长千万要给孩子历练的机会。 记:听说,西方一些国家考驾照80分合格,当你在计算机上答题满80分时,计算机就会自动关闭,其他题目无需再答。这样,即使你想考100分也没机会。而且,学校也从不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
李:是的。他们的班级通常是没有学生干部的。班务分给所有学生,大家定期轮换。中小学教室里,墙上贴着班务分工表:作业分发比尔、图书管理员约翰、教学助理汤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要干的事、要担的责。课堂学习,多以小组方式开展,没有固定组长,召集人定期轮换。总之,所有措施都是为了确保孩子们平等,拥有同样的机会,并通过形式上的平等,培养骨子里的平等意识。
反观我们的教育。我认识的一个从幼儿园就开始当班长的孩子,在初二的一次班干选举中落选,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感觉丢人,无法去学校上学。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把人包括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其中有些人习惯了“上流社会”,习惯了管理别人,一旦成了普通群众就接受不了。而有些学校甚至还在强化这些东西,如依据学费的高低,把校服做成两种颜色;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验班,则完全是重点班的代名词;老师对不同学生的关注不同,让学生们明显感觉到彼此之间地位不同。一次座谈会上,有个学生自称“平民学生”,让在座的老师们听了非常尴尬。后来我才知道,他上初中两年,从未被老师在课堂上提问过。
发现自己:人生规划要早些
记:您认为中国教育还有什么迫切需要改进的?
李: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人生规划。
我曾到曼哈顿的一位朋友家做客,与他上初中的女儿聊了聊。她非常明确地告诉我,她希望将来学医,而且要学儿科。
我在康狄尼格州一所小学搞调查,那些小学生对未来的构想非常明晰。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说,他以后要上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先去日本工作几年,因为日本的机器人技术非常发达。他说他喜欢这个行业,且有这方面的天赋。说这话时,他那自信的眼神,让我看了都羡慕。
在国内,我也常问孩子们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可每每失望。我们的孩子不仅对未来十分茫然,就连自己到底有什么特长也浑然不知。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许多学生都表示听家长的,自己想干什么,喜欢什么,一概不知!
其实,这怨不得孩子们。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提供了解社会、选择理想的机会。尽管我们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批得体无完肤,可还是没有真正领悟其中的危害。
西方国家的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对社会的了解。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陈博瑞小姐告诉我,她从12岁开始打工到今年32岁,换了近50份工作。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家教,教邻居8岁的孩子,每小时两美元;18岁她在众议院谋得了议员秘书的工作。她告诉我,其实,打工的过程,也是不断审视自我、不断为自己定位的过程。
想想我們的教育,似乎这个阶段的学习,只是进入下一阶段的敲门砖,门敲开了,这块砖就可以扔掉了。这不仅造成教育上的浪费,而且让孩子们很不快乐。因为为了金钱、地位或者其他目的,捏着鼻子去干和出于真心去干,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所以,我建议家长朋友们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认清自己的天赋与特长。可以说,孩子越早发现自己,越早认清自己,走上社会后就越从容,对自己的选择就越笃定。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