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质疑能力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小学语文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中心任务来抓。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且教给学生学生质疑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质疑能力;培养;学生;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勇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发现和思考问题中深入进行再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我常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疑问?”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个说:“读了课文,我觉得公鸡并不美丽。”一个争辩说:“我觉得公鸡确实很美丽,你看它那大红的冠子,花白的羽毛,油亮的脖子,金黄的脚丫,从头到脚到十分美丽。”一个反驳说:“那课题为什么不改成‘臭美的公鸡’呢?”。我适时地点拨,学生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了课题的作用表面上是渲染公鸡的外表美,而实际上是要赞美公鸡“知错就改”的心灵和行为美,如果课题用:“臭美的公鸡”,显然就丑化了公鸡的形象,又违背了作者的初衷。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在预习中质疑
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和探索。我让学生自学前明确要求,并在阅读时用铅笔在有疑难的地方提出问题,也可以写在预习本上。如《白杨》一课的预习提示是这样写的:“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广泛种植。它也能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中成长。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画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学生读了这课预习提示之后,能很快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样子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句子。句子画出来了,并不表示已经读懂了,我指导学生针对这两部分的内容提出疑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大戈壁给人什么样的印象?”“浑黄一体”是什么意思?“没有……没有……也没有……”这个句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文章为什么要写大戈壁的荒凉?爸爸在什么情况下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能从内容,从词语的理解,从写作目的等各方面提出疑问,不正说明读懂预习提示,是能发现问题吗?
2、从课题中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犹如传神的眼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审题,在题目处让学生质疑,从而为阅读课文起一条主线十分必要。例如一位教师教《鸟的天堂》,揭题后,教师让学生据题发问,学生问:“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教师又启发学生:能否据此发现提问的一般方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问就是问“是什么”“怎样”“为什么”等问题。教师即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文中探索、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3、抓重点语句质疑
因为文中的重点词、句常常能体现课文的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句鲁迅先生说的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就可以以这句话作为问题的思考起点引导学生就这句沿着不同角度进行思考:①从字面来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②从语气来看,说这句话时,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③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揭露了什么?表现了什么?④从表达手法来看,“四周黑洞洞的”指什么?谁会“碰壁”?为什么要这样说?⑤从说话的对象来看,面对一个孩子纯真的发问,鲁迅先生能将反动派对他的迫害,明明白白告诉她吗?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意会呢?⑥从时代背景来看,这句话有什么特殊意义?如此发问,学生能理解这句话有了一种多侧面、多方位的思维出发点。
4、抓住重点、难点质疑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自己读懂课文。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的时候,在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时候站起了几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曹操是有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原先的分析太片面了,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护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①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江;②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的机会很小;③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不仅使全班同学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5、在反馈中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注意信息的多向传递,能随时捕捉瞬间的反馈信息,在调控和矫正中能适时地引导学生产生疑点,让学生再生疑再存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深入地理解课文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完《草船借箭》后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什么问题要请大家探究的?”有一位同学问:“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原因是什么?”显然,这一问题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于是,我立即将它提升为:“在筹划备箭上,诸葛亮和周瑜的策略有什么不同?即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哪种思路好?”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以为箭只能“造”才能得到;而诸葛亮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可得到箭,也就是以“借”代“造”的方法智取,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课题上的一个“借”字就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比周瑜高明许多。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魏国良著 现代语文教育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焦斌丽 语感教学理论的内隐学习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 2005年
3、陈赛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 2010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质疑能力;培养;学生;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勇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发现和思考问题中深入进行再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我常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疑问?”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个说:“读了课文,我觉得公鸡并不美丽。”一个争辩说:“我觉得公鸡确实很美丽,你看它那大红的冠子,花白的羽毛,油亮的脖子,金黄的脚丫,从头到脚到十分美丽。”一个反驳说:“那课题为什么不改成‘臭美的公鸡’呢?”。我适时地点拨,学生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了课题的作用表面上是渲染公鸡的外表美,而实际上是要赞美公鸡“知错就改”的心灵和行为美,如果课题用:“臭美的公鸡”,显然就丑化了公鸡的形象,又违背了作者的初衷。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在预习中质疑
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和探索。我让学生自学前明确要求,并在阅读时用铅笔在有疑难的地方提出问题,也可以写在预习本上。如《白杨》一课的预习提示是这样写的:“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广泛种植。它也能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中成长。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画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学生读了这课预习提示之后,能很快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样子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句子。句子画出来了,并不表示已经读懂了,我指导学生针对这两部分的内容提出疑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大戈壁给人什么样的印象?”“浑黄一体”是什么意思?“没有……没有……也没有……”这个句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文章为什么要写大戈壁的荒凉?爸爸在什么情况下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能从内容,从词语的理解,从写作目的等各方面提出疑问,不正说明读懂预习提示,是能发现问题吗?
2、从课题中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犹如传神的眼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审题,在题目处让学生质疑,从而为阅读课文起一条主线十分必要。例如一位教师教《鸟的天堂》,揭题后,教师让学生据题发问,学生问:“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教师又启发学生:能否据此发现提问的一般方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问就是问“是什么”“怎样”“为什么”等问题。教师即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文中探索、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3、抓重点语句质疑
因为文中的重点词、句常常能体现课文的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句鲁迅先生说的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就可以以这句话作为问题的思考起点引导学生就这句沿着不同角度进行思考:①从字面来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②从语气来看,说这句话时,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③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揭露了什么?表现了什么?④从表达手法来看,“四周黑洞洞的”指什么?谁会“碰壁”?为什么要这样说?⑤从说话的对象来看,面对一个孩子纯真的发问,鲁迅先生能将反动派对他的迫害,明明白白告诉她吗?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意会呢?⑥从时代背景来看,这句话有什么特殊意义?如此发问,学生能理解这句话有了一种多侧面、多方位的思维出发点。
4、抓住重点、难点质疑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自己读懂课文。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的时候,在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时候站起了几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曹操是有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原先的分析太片面了,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护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①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江;②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的机会很小;③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不仅使全班同学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5、在反馈中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注意信息的多向传递,能随时捕捉瞬间的反馈信息,在调控和矫正中能适时地引导学生产生疑点,让学生再生疑再存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深入地理解课文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完《草船借箭》后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什么问题要请大家探究的?”有一位同学问:“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原因是什么?”显然,这一问题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于是,我立即将它提升为:“在筹划备箭上,诸葛亮和周瑜的策略有什么不同?即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哪种思路好?”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以为箭只能“造”才能得到;而诸葛亮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可得到箭,也就是以“借”代“造”的方法智取,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课题上的一个“借”字就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比周瑜高明许多。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魏国良著 现代语文教育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焦斌丽 语感教学理论的内隐学习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 2005年
3、陈赛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