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效课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高效课堂要充分发挥好“导学案”的作用,在“讲还是不讲上”要把握好度,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提高课堂提问和合作学习的效率,才能切实把高效课堂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
中国分类号:G633.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写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主导下,提得极为响亮的“高效课堂”风行全国。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教师们放开手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认识、能力诸多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份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应该重视并加以研究。
一、“导学案”要发挥好导学作用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然而有些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却把它当成测试卷或练习题来讲,引着学生要么进行习题训练,要么大讲特讲,使“导学案”没有发挥其培养学生自学求知能力的作用,反而成了牵着学生鼻子的缰绳,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语文课也失去了她应有的魅力。导学案既然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前提。那么编写者就要下大功夫,深刻领会课标要求,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起点适宜,难易适中,重点突出,能够切实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拒绝简单化、习题化。设计的探究問题要有深度和挑战性,具有立体感和新颖感。在使用“导学案”时,一定要正确、合理地运用。课堂上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那些需要探究的问题,有选择、有重点的展示、点评。对于“导学案”上的基础知识部分、文章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查资料处理,生字词以小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组长负责过关,上课时一点带过。总之,教师因材施教,适时跟评,及时调控,力争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上教师“是讲,还是不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恰如其分地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然而,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上,其主张是“老师少讲”,把内容问题化,学生自我探究来解决问题。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教师不能多讲,而是让学生多探究,多活动。于是,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儿越来越淡,最终造成语文课堂教师失语。
那么,语文教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是讲还是不讲?新课改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
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到现在教师谈“讲”色变,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反思“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加上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高效课堂改革中,不是不让教师“讲”,而是对“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更好的驾驭课堂,使课堂更加有效、高效,必然得从提高自身素养方面下功夫,深入分析教材,探究问题,做学生的引路人。
三、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重在指导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的组成部份,对任何一篇文章的理解感悟、语言品味、情感体会都是从朗读开始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应从声音、语调、语气、情感等方面进行细致地指导、示范,分析文本,领会其情感基调,真正让学生知道“这个地方怎么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哪种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得这样读”等。比如在讲授《谈生命》一课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技巧,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舒缓些。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春水奔流入海,经过了四个“有时候”,第一个和第三个“有时候”代表着生命中的所有艰难险阻、痛苦、困难,并都勇敢、坚强地面对;第二个和第四个“有时候”象征着克服困难后的喜悦欢乐。这四个有时候正好是生命中的不同境遇,体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那么朗读时第一个和第三个应读得激昂一些,第二个和第四个应读得深沉些、舒缓一些。引导学生明确后,指一女生读舒缓部分,一男生读激昂部分,然后再齐读,进一步感受情感。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让学生品味了文章的语言,体会了文章的情感。
四、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
我们在公开课、观摩课中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问:“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儿的描写最精彩”,“哪一个情节最让你感动”,“读了之后你想说什么?”“你从这一段中读到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体会?”诸如此类的问题似乎成了一些老师的“法宝”,逢课必用。这样滥用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和局限,更不要说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作为教师,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着眼于教学目标,从文本整体考虑,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等,激活课堂,启智启思,发展能力。 五、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高效课堂中,以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但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一节课看似热闹有序,事实上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有的课堂教学把合作学习当作一种程式,每堂都要有,甚至于流于走过场;有的列举了一堆问题,却只给学生三五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就匆匆结束了;有的看似全员参与,热热闹闹,而事实上却是只有几个好学生积极参与,学困生只是凑个数;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很难完成合作探究任务,于是就开始借机说闲话、玩耍,课堂秩序难以维持……不能说是合作学习方式出了问题,只能说我们的管理还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管理策略。为避免以上问题的产生,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规则。小组内要分工明确,针对每个成员的个性及特长,划分成员职责,确保人人有“活”干,使每个成员的价值都能充分体现,然后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学习任务采用相应的策略,让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再各抒已见,进而形成集体的意见。
2.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当、科学。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一般要选择那些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要能够激发不同层次同学的认识,使学生通过这些问题要有所发现,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当然,这些内容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争议、有探讨,收到相互启发的效果,这样的小组合作必然是有效的,当然也更有意义。
3.适时、恰当的指导。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所要做的并不是等待,而是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会“察言观色”,适时的讯问、指导,了解他们的疑难,知道他们的需求,适时点拨,恰当引导,使小组合作朝着积极的方向推动前进。
课堂改革并非只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教师思想、观念、知识、能力等要求较高。高效课堂下的教师,只有更新观念,加强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充实教育教学理论,大胆创新,才能走出困境,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也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升华自己,成长为一个新型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
中国分类号:G633.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写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主导下,提得极为响亮的“高效课堂”风行全国。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教师们放开手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认识、能力诸多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份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应该重视并加以研究。
一、“导学案”要发挥好导学作用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然而有些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却把它当成测试卷或练习题来讲,引着学生要么进行习题训练,要么大讲特讲,使“导学案”没有发挥其培养学生自学求知能力的作用,反而成了牵着学生鼻子的缰绳,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语文课也失去了她应有的魅力。导学案既然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前提。那么编写者就要下大功夫,深刻领会课标要求,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起点适宜,难易适中,重点突出,能够切实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拒绝简单化、习题化。设计的探究問题要有深度和挑战性,具有立体感和新颖感。在使用“导学案”时,一定要正确、合理地运用。课堂上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那些需要探究的问题,有选择、有重点的展示、点评。对于“导学案”上的基础知识部分、文章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查资料处理,生字词以小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组长负责过关,上课时一点带过。总之,教师因材施教,适时跟评,及时调控,力争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上教师“是讲,还是不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恰如其分地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然而,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上,其主张是“老师少讲”,把内容问题化,学生自我探究来解决问题。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教师不能多讲,而是让学生多探究,多活动。于是,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儿越来越淡,最终造成语文课堂教师失语。
那么,语文教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是讲还是不讲?新课改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
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到现在教师谈“讲”色变,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反思“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加上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高效课堂改革中,不是不让教师“讲”,而是对“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更好的驾驭课堂,使课堂更加有效、高效,必然得从提高自身素养方面下功夫,深入分析教材,探究问题,做学生的引路人。
三、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重在指导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的组成部份,对任何一篇文章的理解感悟、语言品味、情感体会都是从朗读开始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应从声音、语调、语气、情感等方面进行细致地指导、示范,分析文本,领会其情感基调,真正让学生知道“这个地方怎么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哪种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得这样读”等。比如在讲授《谈生命》一课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技巧,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舒缓些。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春水奔流入海,经过了四个“有时候”,第一个和第三个“有时候”代表着生命中的所有艰难险阻、痛苦、困难,并都勇敢、坚强地面对;第二个和第四个“有时候”象征着克服困难后的喜悦欢乐。这四个有时候正好是生命中的不同境遇,体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那么朗读时第一个和第三个应读得激昂一些,第二个和第四个应读得深沉些、舒缓一些。引导学生明确后,指一女生读舒缓部分,一男生读激昂部分,然后再齐读,进一步感受情感。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让学生品味了文章的语言,体会了文章的情感。
四、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
我们在公开课、观摩课中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问:“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儿的描写最精彩”,“哪一个情节最让你感动”,“读了之后你想说什么?”“你从这一段中读到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体会?”诸如此类的问题似乎成了一些老师的“法宝”,逢课必用。这样滥用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和局限,更不要说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作为教师,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着眼于教学目标,从文本整体考虑,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等,激活课堂,启智启思,发展能力。 五、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高效课堂中,以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但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一节课看似热闹有序,事实上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有的课堂教学把合作学习当作一种程式,每堂都要有,甚至于流于走过场;有的列举了一堆问题,却只给学生三五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就匆匆结束了;有的看似全员参与,热热闹闹,而事实上却是只有几个好学生积极参与,学困生只是凑个数;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很难完成合作探究任务,于是就开始借机说闲话、玩耍,课堂秩序难以维持……不能说是合作学习方式出了问题,只能说我们的管理还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管理策略。为避免以上问题的产生,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规则。小组内要分工明确,针对每个成员的个性及特长,划分成员职责,确保人人有“活”干,使每个成员的价值都能充分体现,然后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学习任务采用相应的策略,让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再各抒已见,进而形成集体的意见。
2.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当、科学。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一般要选择那些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要能够激发不同层次同学的认识,使学生通过这些问题要有所发现,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当然,这些内容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争议、有探讨,收到相互启发的效果,这样的小组合作必然是有效的,当然也更有意义。
3.适时、恰当的指导。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所要做的并不是等待,而是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会“察言观色”,适时的讯问、指导,了解他们的疑难,知道他们的需求,适时点拨,恰当引导,使小组合作朝着积极的方向推动前进。
课堂改革并非只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教师思想、观念、知识、能力等要求较高。高效课堂下的教师,只有更新观念,加强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充实教育教学理论,大胆创新,才能走出困境,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也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升华自己,成长为一个新型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