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woool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如何把课内习得的文言文知识与技巧运用到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去,是值得每一位初中语文老师研究与探讨的课题。本文基于本科组的多年沉淀与实践,浅谈一下初中文言文课外迁移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迁移阅读;能力培养
  一、审时度势,了解当前的考试动向
  根据《广东省初中语文考纲》要求,初中课外文言文考试更倾重于考察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能力。考试选材主要从相夫与教子、爱国与效忠、诚信与明礼、勤奋与自强、美德与佳行、劝谏与讽喻、奇闻与趣事等方面去考查。选段文章多为传记文体,考试题型主要有字词积累、翻译句子、比对与筛选内容理解等几种题型。其中,内容理解比对选择题多考查人物性格分析、文段内容大意理解、主旨中心、写作特色等。
  近年,初中课外文言文考查的是一篇200字左右的浅显文言文。所考查的知识点均都是课内知识点的拓展与迁移,它要求考生能在新段语境中灵活运用课内积累的知识,从字词意义、句子翻译、写作特色、主旨理解等方面考查。无论是比较字词用法异同、句子翻译,还是断句和比较筛选文章主要内容分析,都要求我们的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外文段理解中去。其中,考点无非分解为以下四种:(1)识记课本重点字词与用法;(2)结合注释与积累理解文段重点句;(3)能根据语感与知识积累进行断句;(4)分析与理解文段主要内容、主要特色与基本思路。
  二、以内养外,引导学生注重课内文言知识与阅读能力的积累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对于初中语文学习,只有知识的积累的充实,才能有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学习必须重视积累,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积累非常重要。只有学富五车,才能才高八斗;只有文言文基础积累万千,才能文言文阅读应付自如。
  1.把根留住,回归课本
  初中七~九年级所选入的文言篇目篇篇都是经典。我们要把根留住,切实回归到课本中来,学好并巩固好课本知识是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迁移的首要任务。如,学习《醉翁亭记》可以归纳“而”字常见的用法,学习《马说》可以归纳“其”字常见的用法”,学习《木兰诗》可以归纳“相”和“见”的特殊用法。
  2.积少成多,触类旁通
  叶老常说:“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千篇,强记成诵才行。”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每一位学习文言文的人。可见,我们只有通过学习课内文言文,让学生记住一些作者、背景、文学常识与一些名段名篇,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把握与理解,才能为以后的课外文言文阅读积累一定基础与常识,掌握一些方法与技巧。
  例如,做文言文阅读题,文段经常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如果我们在大脑中能储存到文章主人公的一些生活经历、仕途轨迹、为人处世的人和事,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理解文章内容;如果我们在脑海里保存了足够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那么就能更好理解文段的字詞句篇。一句话,积少成多,熟能生巧,触类旁通。根据考纲要求:课外文言文阅读是课内文言知识的迁移与延伸,其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在课本里找到相对应的根据点。这些年来,课外文言文的考点都是可以课内文言文中找到原生点与突破口。因此,初中学生要想具有“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就必须要积累与运用好课本的字词知识、句式知识、文学知识等。
  俗语云:“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微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要提高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以内养外,引导学生注重课内文言知识与阅读能力的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与学习中,学好每一课的字词句篇、文章主旨、文学常识与写作方法,积少成多,并充分利用好碎片时间加强积累与巩固,在不经意间构建自己的知识高塔。
  三、以内养外,引导学生注重课内文言知识与阅读能力的迁移。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言文学习必须以内养外,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语言规律,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的积累,朗读与点拨中感悟文言文的真善美。
  1.专题积累,突破栅栏
  在回归课本基础上,专题积累,构建完整的文言知识体系。这是帮助学生形成迁移能力、突破栅栏的关键。例如,教师要跟学生重点归纳常用词语﹙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等知识体系。例如,复习《三峡》,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一是积累文言字词“奔、疾、自、或、虽、绝、良”等,引导学生建立常用词的积累体系;二是引导学生了解三峡的特点和文章的写景顺序,引导学生学习归纳特点与学习写景的方法与技巧;三是通过品味文章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2.朗读加强,读出语感
  初中语文所选的文言文,是经典,也是佳肴。我们需要加强朗读,去品味经典,品味佳肴。我们语文教师要结合文章的特点、主题和情感,做导演式的点拨、简介,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读出感情,读出语感,也读出美感。我们还可以创设朗读情景,如播放音乐、播放视频或是现场展示,多维度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实感,在真情实感中增添情趣。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译句解意;通过朗读,引导在读中析文悟旨。只有让学生在读中积词攒句、产生美感、语感,才能让他们犹如撷珠拾贝,头脑中积累的文言文阅读的经验与感觉,让他们在学习文言文中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与可延伸的拓展。课内、课外的反复朗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语言规律,读出语感,读出味道,读出真善美。
  四、结束语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因此,要提升初中阶段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必须掌握好课内知识,以内养外,运用课内文言知识与技能正迁移到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去,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课改经历。从四点展开论述:“展示课”中摸索课改;“展示 反馈”课中探究课改;六环“三学”课堂模式中提升课改;六环“三学”课堂模式中深化课改。  【关键词】课改;六环“三学”;课堂模式  “老师,你的学生这么厉害,你是怎样培养出来的?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学过的吗?是不是复习课?学生能力真的有那么强吗?学生这么强的分析能力你是怎样训练出来的?培训了多长时间?……”听着听课老师质疑的声音
1版【考点突破】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就某知识或专题内容进行毕业考试复习指导。设置二级栏目:知识建构(以思维导图形式,留空关键词让学生填写)、典题分析(以各地市模拟题或省毕业考试真题为例剖析主干知识的考查)、情景探究(以生产生活、热点时事等素材设计探究问题)等;  2版【基础过关】  以某知识或专题的考试范围为切入口,命题符合毕业考试地理试题的考查要求,侧重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  3版【能力测试】
尊敬的各位家长:早上好!  我代表学校衷心感谢大家来到学校共商孩子教育的大事。  从国家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家庭层面上来说,孩子的教育,也是家庭之大事,父母之大事,我们根本想不出比孩子读书更为重要的事情了,特别是走入社会十几二十年的我们,对生活的酸甜苦辣深有感触:想换个更体面更有层次的工作又没有学历和专业技术,想读点书提
【摘要】对话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和学生进行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基于活动情境开展阅读对话教学,则能提升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性对话情境、深度对话情境、共生对话情境和发散性对话情境等多种不同的对话活动情境,能让学生充分展开对话,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活动情境;对话教学;小学语文  德国学者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
摘 要: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事。找到既有效又快捷的批改方法、方式,是每位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本文分析了如何批改、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批改、用什么样的语言批改更引人入胜,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寫作热情等等,达到为学生指点迷津、导向的作用,以此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作文批改;适度;精彩  都说作文难,写作难,修改也难,批改更难。在我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近几年来新课标改革教育得以发展,基础教育的主旨由“讲”向“做”过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数学讲究的是灵活运用,在“图形与几何”章节中需要将理论知识结合丰富的想象力,以动手画图为辅,灵活解决问题,学生感受解题过程,体会操作与思维的动静交替所激发的灵感与思考习惯,促进大脑变得更活跃,锻炼其心智,有助于他们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关键词】理解
【摘要】习作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巧搭习作支架,让学生在充分的前期热身中,进入写作的情感氛围中,激发充分的表达意愿。本文以福建习作名师何捷的《说出心里话》习作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习作中巧搭支架,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写清楚、写出真情实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说出心里话》;习作支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言文字定位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
【摘要】 一节课的导入就如同戏剧作品的开场,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心。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劲头能否持续旺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开始时那几分钟的“导入”是否适当和合理。所以,加强“导入”艺术的学习就显得很有必要。笔者尝试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以新颖、巧妙、简短精悍的微活动导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从而让课堂魅力四射。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英语;微活动;导入  
我校创办于1905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她根深叶茂,桃李芬芳。近年来,学校以“第一品质”为办学理念,以“给孩子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基础”为办学目标,以“会写一手好字、会一项体育运动、会一种乐器、会自信表达”为育人宗旨,创立“大拇指至慧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方面,我校扎实、稳步推进,成效显著,被评为江门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和广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  一、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民族性、包容性、多样性以及传承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在继承发扬中也相应产生了一些变化。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广东省顺应文化教育方针,从幼儿开始培养,让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特别是在本土的岭南传统文化方面的幼儿教育,已经是势在必得。本文通过深刻剖析植根岭南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必要性,对现有的岭南传统文化幼儿教育的应用方向以及课程设立进行分析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