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参与,体验生成,转化能力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587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而传统的语文课堂过分地注重照本宣科,强调的是死记硬背,这就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参与度很低,教学效率也提不起来。以新课改精神为基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怎样引导小学生通过体验学好语文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参与体验;问题启发;互动交流
  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学好语文,结合这些年的一线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不完善,他们学习和认知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当我们以传统的理论说教授课时,孩子们的积极性会不高,这就不容易掌握小学语文科学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背和记只能积累语文的表象知识,无法完成对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迁移,这就是现在许多小学生语文思考、分析、总结、表达等能力欠缺的根本原因。鉴于此,下面我就联系实际从几个角度说一下我的观点:让小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好语文,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一、兴趣吸引参与
  兴趣是主动参与和体验的原动力。学生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如果我們让他们以不喜欢的方式学习,他们就可能应付差事,得不到实质的效果。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结合他们好奇心比较强的特点来整合教学内容,先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当前的人教版小学教材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翻开教材就会发现有很多故事情节比较强的课文,以期让孩子们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深入学习语文知识。诸如,神话故事类的《盘古开天地》、寓言类的《亡羊补牢》、历史故事《孔子拜师》以及科普故事《奇怪的大石头》等,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吸引孩子积极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和体验中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顺着兴趣这个思路来引导学生,只有兴趣十足,才能深入探索和体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启发思考
  问题是启发和牵引我们参与知识分析和生成的发条。语文知识覆盖面比较广,很多知识点都是开放的,不是说死记硬背就能生成运用能力的。要想让学生能将零散的语文知识点串联起来,我们就要在知识的关键处或转折处进行设问启发,以此驱动孩子们深入探索和思考。
  比如,一年级的《小蝌蚪找妈妈》,我们的教学目標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认识一些生字,我们还要培养孩子们对科普的兴趣,引起他们用语文知识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所以,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1)小蝌蚪找错了几次妈妈?(2)小蝌蚪的妈妈有什么特点?(3)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自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设问,学生肯定注意不到这些细节,通过问题,孩子们就会在思考中把握描述对象特点的技巧,这就从理论上升到了技能层面。
  三、体验转化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也就是说我们道听途说的知识往往掌握不牢固,需要经过体验知识生成和应用的过程才能完成能力的转化和迁移。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孩子们去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知识,实践运用。
  这里还以《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为例。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知识生成,我们可以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们从自己的理解出发,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设计动作和表情……这样就能在体验中掌握表达技巧,明白描述事物的特点要全面,不然就达不到准确的目的。我们还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描述特点“找”一位同学,看谁描述得准确,这样双层体验就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完成从表象知识到能力运用的转化和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鼓励互动交流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由于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学生学到的知识点也不同,这就好比“盲人摸象”,可能初次学习各自认知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为了完善认知,我们就要鼓励学生互动、交流。
  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经过问题启发和分析,初步掌握了一些对事物特点的表达技巧。但是每个人由于理解能力和角度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看法,为了让大家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我,我们可以进行几点互动鼓励和提示:(1)学到的生字,看看大家分别怎么组词;(2)课文是怎么把小蝌蚪写得那么生动的?(3)小蝌蚪为什么和妈妈长得不一样……从这几个提示出发,孩子们可以交流观点,这样就强化了对语言灵活表达的认识,潜移默化地生成能力。
  此文是我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对怎样让小学生参与语文知识体验生成的几点分析和总结。总的来说,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教学中我们要结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来设定课堂,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知识探索和生成体验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和生活建立联系,在体验和互动中完成能力迁移。
  参考文献:
  [1]李慧兰.体验中生成知识是语文教学之道[J].新课程,2015(12).
  [2]何新辉.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亟需做到的几点[J].考试周刊,2015(24).
其他文献
一、“严师型”树典型  陆老师是学校里的一位骨干,能上能下,在低中高阶段都担任过班主任,工作上果断处事,说话干脆利落,在生活中也经受过很大的挫折考验,因此她的班级班训是要求学生自立自强,克服困难,勇攀高峰,在学校工作规划中她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采访她时给予我很多启发,双方在自然状态下对答简明扼要,陆老师的主要观点和处世方式是“自己说了算”,要求学生“听话”,说到做到,找学生在班内树典型进行
摘 要:“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大创举,为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打开了一扇门,也为学生开辟了应用数学的新天地,更是提升学生数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内涵,改善教学组织形式,转移教学评价重心,聚焦基本活动经验,有效提升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体验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交互式电子白板也逐渐进入了幼儿园教学中,我们通过查阅文献与实践操作,发现交互式电子白板融合了大屏幕投影技术、精确定位等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人机交互设备,符合幼儿的直现形象思维和动手动脑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先进、更加丰富的实践和研究平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
摘 要: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是客观事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现有的整齐划一的作业模式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适应学生的差异发展。分层递进作业模式就是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设计不同的作业形式,进行分层评价、分类指导,给学生达成发展性目标提供适度的缓冲,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共
区域活动,于20世纪90年代落户我国上海等大城市幼儿园,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突破了集体教学的大一统形式,使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活动实现自我发展。这种有别于中小学教学的特殊形式,以其清晰的节奏、刚健豪迈的旋律,形成昂扬向上的气势,是当代学前教育理念得以落实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情况不均衡,使各地幼儿园区
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已整整十三年了。这十几年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从开始的用教材教,到现在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许多理念都让我耳目一新,经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我在课改的路上渐行渐远,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享受课改带给我成功体验的同时,我对课改的感受也在逐步清晰、深入。  2012年,我有幸在山东省远程研修课例开发项目中,执教了“方程”一课,说
在教学上,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积极,课堂表现良好,可是当让他们独立完成作业时却给人的感觉常常判若两人,课堂表现出色,可作业却一塌糊涂。现在的学生在大量的巩固练习之下,早就养成了拿题就做的习惯。很多时候,学生根本就不进行审题。如,五年级的乘法除法笔算,很多学生看到题目,看到题目下面有较多空白,就会动笔计算,他们根本看不到题目除了要求笔算还要求验算!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
摘 要:在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过程中,将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和教导策略,给幼儿一定的探索空间,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手工制作  在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过程中,要将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充分融合,遵循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指导策略和教学素材,提供幼儿宽阔的探索空间,提高幼儿的探索意识,进而促进幼儿的综合发
【案例背景】  音乐欣赏课《花儿与少年》由作曲家吕冰创作于1956年,是根据青海传统歌舞《四季调》改编而成。乐曲为ABA三段式结构。以下是我对同一个教学片段前后两次的教学设计: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求大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青海省一些地理、风俗以及歌舞的资料,同学们都带来了吗?请展示出来交流一下!  2.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做成课件,我们一起来看
摘 要:教师被称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要通过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他们的认知、做事、交往、学习、生活、明辨是非入手,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为将来做人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必须思考和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小学生这块净土上,播撒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