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地区超过一半的中小学教师参加过培训,其中年轻教师居多。但在性别、教师类型上存在培训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培训内容属于“套餐式”,很难满足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培训效果不甚理想。培训者转变角色,进行教学需求分析,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受培训教师的过程性评价,中小学建立公正且合理的培训教师遴选机制和受培训教师学业状况的考核机制,这样才可能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发挥培训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
【关键词】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现状及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17-0013-04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同心县和海原县农村地区的6所学校,其中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2所。发放教师问卷190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有效率为94%。被调查教师中男教师占57.7%,女教师占42.3%;汉族教师占28.4%,回族教师占71.6%。同时,每所学校选取2名教师,共12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他们近两年内参与过的教师培训的内容、效果以及在培训方面的需求等,运用SPSSl5.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现状
1.参加培训的机会及培训组织形式
参加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和其他方式(如教研活动、观摩课等)共同构成了教师群体的自我提高机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国家对教师培训的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逐渐增多。接受访谈的教师告诉我们,学校超过一半的教师已经参加过至少一次培训,而且这种培训的机会每年都有。问卷调查也显示,有63.5%的教师参加过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关于新课程的短期通识培训,这种培训介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知识:46.5%的教师参加过教育项目专家进行的短期主题培训。除了这两种普遍的培训形式,教师还有机会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观摩课,通过观摩优秀同事的课堂教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2.参加培训的教师群体的特征
第一,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中年轻教师居多。在被调查的学校中,40岁以下的教师占了88.1%。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从教师进修学院举办的培训来看,参与过培训的教师大都处于30岁以下及31岁到40岁之间,说明参加培训的机会被更多地给予了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学校领导者的重视。
第二、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在性别上表现出不平等的趋势。调查中男教师占57.7%,女教师占42.3%,而在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中男女教师的比例分别为40.3%和23.5%,说明男教师被给予了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而女教师则相对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不仅如此。男教师参加培训的频次也比女教师高,这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所倡导的教师教育中“性别平等”的理念不相符。我国政府在有关教师培训的政策和文件中对女教师这一弱势群体发展的关注度远远不够。
第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教师类型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被调查的教师包括公办教师、代课教师(包括聘任教师)和支教、特岗教师。三类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60.4%、14.3%和25.5%。显示,64.7%的教师参加过培训,其中公办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39.6%),而代课教师和支教、特岗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虽然代课教师和支教、特岗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但是如果因为这种原因而减少他们的培训机会,则可能会影响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在我们调查的某些学校中,代课教师、特岗教师和支教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学校因为招不到公办教师而一直依靠代课教师、对口援教教师和支教教师。
3.培训的内容
教师培训的内容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关于新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为中小学教师讲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知识:二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以课件制作为核心的计算机技能教育:三是中小学学科教学法方面的培训。这些培训内容是教师培训部门提供给中小学教师的一系列“套餐”,但并没有考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中小学教师及其学校没有选择自己需要的“快餐”、“自助餐”的权利。更不要说去自主“点餐”、选择自己需要并喜好的内容,了。这种不根据教师的需求而提供的“套餐”化的培训内容,一方面可能引不起教师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能会消化不了,从而影响教师培训的实际效果。
4.培训的效果
根据调查,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很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问题。然而,培训作为一条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56.6%的教师认为,培训对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帮助很大,36.0%的人觉得培训的效果一般,还有少数教师(7.4%)觉得培训对自己没有帮助。在访谈中,即使那些认为培训对他们有帮助的教师,也说不出这种帮助究竟是什么。正如一位教师所表达的:“我需要的是面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怎么做,而培训只让我获得了一些知识,这些知识仍然无法解决我遇到的问题。”培训方式的单一也影响了培训效果。直接讲述是主要的方式,讲的比较好的培训者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另一位教师很直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听他们(培训者)讲课,还不如我自己找书看,讲得不好就不想去了。”
三、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1.培训者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没有真正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状况及教师的需求
一直以来,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培训者作为培训“套餐”的提供者,没有考虑培训的内容是否符合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情况,是否满足教师的需求。原因在于培训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服务者”的角色。而以理论知识的占有者自居,加深了培训者和教师之间的隔阂。培训者在自己的理论世界叙说,教师则觉得培训内容空洞而不具有针对性,从而理论指导和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没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2.培训采用了一种单向灌输的方式,没有考虑教师的主观感受及个人教学经历
构建民主化的课堂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趋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然而,教师培训方式却没有体现民主精神,急于完成培训任务的趋向及单向的灌输忽视了教师的主观感受和丰富的个人教学经历。一方面,这种培训方式会影响教师自己的教学,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可能会倾向于复制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培训如果不考虑教师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等主观性的因素,就会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讲的——真正的学习根本不可能发生。忽视教师个体丰富的教学经历,使得教师很难从理论的视角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也很难将培训的内容用于指导和改变自己的教学。
3.学校管理层的一些错误观念,导致培训选拔在性别、教师类型上的不公平趋势
中小学的管理者认为男性具有思维上的优势,能较好地理解培训的内容,可以在培训结束后把培训的精神传达给学校的其他教师。特别是传统的数、理、化等强势科目一般都由男教师任课,因此在培训中更多的机会给了男教师,从而导致培训中给予女教师的机会较少。同时,出于长远的稳定教师队伍的考虑,流动性较大的代课教师、支教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也比较少。
4.参加培训的某些教师态度不端正,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在调查中,一些教师认为培训只是一种形式,培训单位只是为了赚钱,根本不会顾及培训的质量,因此也就不太重视培训对自身专业提高的重要作用。宁夏省关桥中学的某教师说:“有些老师在培训中态度不端正,抱着随便混的心理。”同时。中小学和培训单位对培训教师管理上的不严格也助长了某些教师在培训中随便混的风气,这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5.培训单位和中小学对培训效果缺乏严格的评价机制
如果建立严格的培训评价机制,则会极大地促进教师在培训中积极地学习。但培训单位一般采取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评价教师的学习。这不利于督促教师积极学习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很多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随便找人代替自己参加培训。同时,中小学也缺乏对教师培训成效的监督机制,没有相应的制度来评估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状况。
四、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查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问题原因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培训单位和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教学需求,让中小学教师“自主点餐”。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单位要和中小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确立双方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首先,培训单位负责设计相关工具,委托接受培训的学校每隔几年了解教师及其学校对培训的各方面需求,然后汇总给培训单位,为培训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其次,培训单位要根据了解到的教师需求,努力开发各种培训的“自助餐”、确立合适的培训方式,供中小学校自主选择。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2.培训者要以“服务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采用参与式教学和教师个人深入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构建民主化的课堂,在培训中实现中小学教师教学经验和教育理论的结合
参与式教师培训就是立足于教师的实际需求,着眼于教育现实。使教师个人参与到培训的群体活动中,以共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与其他教师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一种教师培训方法。在实际的培训中,可以按照确定主题、分组讨论、集体分享的步骤进行。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充分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创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教师之间、学员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同时,在课堂参与和讨论之后,培训者应强调教师积极反思,加强在讨论主题方面的自我补充学习,从而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
3.中小学管理者要转变管理观念,建立公正、合理的培训教师遴选机制
目前,性别平等和人权教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关注,也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趋势。不管不同性别还是不同类型的教师,都享有平等接受培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权利。因此,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遴选机制,按照“机会给予教学新手、给予需要教学支持的教师”的原则。给不同性别、类型的教师以平等的参与培训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被忽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建立一种民主的学校管理文化。
4.培训单位和中小学要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交流过程,教师培训过程的好坏决定着培训的结果。对于培训单位来说,要加强对培训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让教师每节课后都写自己的上课收获及感想,用小型的作业来代替终结性的评价。并鼓励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培训的体会和收获。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可以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写培训总结。以做报告的形式和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经历及感悟。这样不仅有利于形成一定的约束机制,而且有利于巩固培训的成果,发挥教师培训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丁俊华,李泽字.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8).
[2]赵明仁,王嘉毅,一次参与式教师培训的践行上海教育科研,2003(6).
[3]吕晓娟,王嘉毅,参与式教师培训在藏族地区的一次新实践[J].教育探索,2003(4).
作者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 王永丽:
【关键词】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现状及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17-0013-04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同心县和海原县农村地区的6所学校,其中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2所。发放教师问卷190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有效率为94%。被调查教师中男教师占57.7%,女教师占42.3%;汉族教师占28.4%,回族教师占71.6%。同时,每所学校选取2名教师,共12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他们近两年内参与过的教师培训的内容、效果以及在培训方面的需求等,运用SPSSl5.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现状
1.参加培训的机会及培训组织形式
参加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和其他方式(如教研活动、观摩课等)共同构成了教师群体的自我提高机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国家对教师培训的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逐渐增多。接受访谈的教师告诉我们,学校超过一半的教师已经参加过至少一次培训,而且这种培训的机会每年都有。问卷调查也显示,有63.5%的教师参加过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关于新课程的短期通识培训,这种培训介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知识:46.5%的教师参加过教育项目专家进行的短期主题培训。除了这两种普遍的培训形式,教师还有机会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观摩课,通过观摩优秀同事的课堂教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2.参加培训的教师群体的特征
第一,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中年轻教师居多。在被调查的学校中,40岁以下的教师占了88.1%。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从教师进修学院举办的培训来看,参与过培训的教师大都处于30岁以下及31岁到40岁之间,说明参加培训的机会被更多地给予了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学校领导者的重视。
第二、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在性别上表现出不平等的趋势。调查中男教师占57.7%,女教师占42.3%,而在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中男女教师的比例分别为40.3%和23.5%,说明男教师被给予了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而女教师则相对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不仅如此。男教师参加培训的频次也比女教师高,这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所倡导的教师教育中“性别平等”的理念不相符。我国政府在有关教师培训的政策和文件中对女教师这一弱势群体发展的关注度远远不够。
第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教师类型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被调查的教师包括公办教师、代课教师(包括聘任教师)和支教、特岗教师。三类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60.4%、14.3%和25.5%。显示,64.7%的教师参加过培训,其中公办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39.6%),而代课教师和支教、特岗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虽然代课教师和支教、特岗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但是如果因为这种原因而减少他们的培训机会,则可能会影响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在我们调查的某些学校中,代课教师、特岗教师和支教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学校因为招不到公办教师而一直依靠代课教师、对口援教教师和支教教师。
3.培训的内容
教师培训的内容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关于新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为中小学教师讲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知识:二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以课件制作为核心的计算机技能教育:三是中小学学科教学法方面的培训。这些培训内容是教师培训部门提供给中小学教师的一系列“套餐”,但并没有考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中小学教师及其学校没有选择自己需要的“快餐”、“自助餐”的权利。更不要说去自主“点餐”、选择自己需要并喜好的内容,了。这种不根据教师的需求而提供的“套餐”化的培训内容,一方面可能引不起教师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能会消化不了,从而影响教师培训的实际效果。
4.培训的效果
根据调查,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很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问题。然而,培训作为一条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56.6%的教师认为,培训对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帮助很大,36.0%的人觉得培训的效果一般,还有少数教师(7.4%)觉得培训对自己没有帮助。在访谈中,即使那些认为培训对他们有帮助的教师,也说不出这种帮助究竟是什么。正如一位教师所表达的:“我需要的是面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怎么做,而培训只让我获得了一些知识,这些知识仍然无法解决我遇到的问题。”培训方式的单一也影响了培训效果。直接讲述是主要的方式,讲的比较好的培训者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另一位教师很直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听他们(培训者)讲课,还不如我自己找书看,讲得不好就不想去了。”
三、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1.培训者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没有真正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状况及教师的需求
一直以来,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培训者作为培训“套餐”的提供者,没有考虑培训的内容是否符合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情况,是否满足教师的需求。原因在于培训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服务者”的角色。而以理论知识的占有者自居,加深了培训者和教师之间的隔阂。培训者在自己的理论世界叙说,教师则觉得培训内容空洞而不具有针对性,从而理论指导和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没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2.培训采用了一种单向灌输的方式,没有考虑教师的主观感受及个人教学经历
构建民主化的课堂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趋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然而,教师培训方式却没有体现民主精神,急于完成培训任务的趋向及单向的灌输忽视了教师的主观感受和丰富的个人教学经历。一方面,这种培训方式会影响教师自己的教学,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可能会倾向于复制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培训如果不考虑教师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等主观性的因素,就会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讲的——真正的学习根本不可能发生。忽视教师个体丰富的教学经历,使得教师很难从理论的视角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也很难将培训的内容用于指导和改变自己的教学。
3.学校管理层的一些错误观念,导致培训选拔在性别、教师类型上的不公平趋势
中小学的管理者认为男性具有思维上的优势,能较好地理解培训的内容,可以在培训结束后把培训的精神传达给学校的其他教师。特别是传统的数、理、化等强势科目一般都由男教师任课,因此在培训中更多的机会给了男教师,从而导致培训中给予女教师的机会较少。同时,出于长远的稳定教师队伍的考虑,流动性较大的代课教师、支教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也比较少。
4.参加培训的某些教师态度不端正,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在调查中,一些教师认为培训只是一种形式,培训单位只是为了赚钱,根本不会顾及培训的质量,因此也就不太重视培训对自身专业提高的重要作用。宁夏省关桥中学的某教师说:“有些老师在培训中态度不端正,抱着随便混的心理。”同时。中小学和培训单位对培训教师管理上的不严格也助长了某些教师在培训中随便混的风气,这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5.培训单位和中小学对培训效果缺乏严格的评价机制
如果建立严格的培训评价机制,则会极大地促进教师在培训中积极地学习。但培训单位一般采取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评价教师的学习。这不利于督促教师积极学习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很多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随便找人代替自己参加培训。同时,中小学也缺乏对教师培训成效的监督机制,没有相应的制度来评估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状况。
四、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查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问题原因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培训单位和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教学需求,让中小学教师“自主点餐”。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单位要和中小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确立双方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首先,培训单位负责设计相关工具,委托接受培训的学校每隔几年了解教师及其学校对培训的各方面需求,然后汇总给培训单位,为培训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其次,培训单位要根据了解到的教师需求,努力开发各种培训的“自助餐”、确立合适的培训方式,供中小学校自主选择。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2.培训者要以“服务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采用参与式教学和教师个人深入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构建民主化的课堂,在培训中实现中小学教师教学经验和教育理论的结合
参与式教师培训就是立足于教师的实际需求,着眼于教育现实。使教师个人参与到培训的群体活动中,以共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与其他教师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一种教师培训方法。在实际的培训中,可以按照确定主题、分组讨论、集体分享的步骤进行。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充分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创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教师之间、学员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同时,在课堂参与和讨论之后,培训者应强调教师积极反思,加强在讨论主题方面的自我补充学习,从而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
3.中小学管理者要转变管理观念,建立公正、合理的培训教师遴选机制
目前,性别平等和人权教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关注,也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趋势。不管不同性别还是不同类型的教师,都享有平等接受培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权利。因此,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遴选机制,按照“机会给予教学新手、给予需要教学支持的教师”的原则。给不同性别、类型的教师以平等的参与培训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被忽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建立一种民主的学校管理文化。
4.培训单位和中小学要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交流过程,教师培训过程的好坏决定着培训的结果。对于培训单位来说,要加强对培训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让教师每节课后都写自己的上课收获及感想,用小型的作业来代替终结性的评价。并鼓励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培训的体会和收获。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可以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写培训总结。以做报告的形式和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经历及感悟。这样不仅有利于形成一定的约束机制,而且有利于巩固培训的成果,发挥教师培训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丁俊华,李泽字.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8).
[2]赵明仁,王嘉毅,一次参与式教师培训的践行上海教育科研,2003(6).
[3]吕晓娟,王嘉毅,参与式教师培训在藏族地区的一次新实践[J].教育探索,2003(4).
作者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