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挫教育略谈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68168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挫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儿童到老年,人人都无法避免。受挫现象多数是由于动机与目标冲突,能力与期望矛盾,现实与理想相悖等因素所导致。小学生的耐受挫折教育,必须根据其年龄特点,在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内,注重正确的引导。
  
  一、强化耐挫准备心理
  由于小学生对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往往不足甚至毫无准备,因此,教师平时应利用班会等适宜的场合,适当渗透耐挫教育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受挫是由外界和自身两方面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培养学生作好随时接受挫折的心理自控能力。
  
  二、明确耐挫折教育内容
  挫折涉及到自然、社会、个体等多种因素,这就决定了耐挫教育的内容是多维的、多侧面的。在耐挫教育过程中既要注意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又要兼顾挫折教育所涵盖的基本内容及相关要素。其基本内容包括:①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引起挫折的一般认识和了解;②对生活中出现的挫折的心理准备及疏导对策;③对学习上遭受到大小不同、程度不一挫折的态度及其转化机制;④对实现各类个体需要的竞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挫折的反应和利用;⑤对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造成的挫折的正确处理和协调;⑥对动机与目的、能力与愿望不相符所衍生挫折的自我防卫;⑦对学习、生活中暂性挫折的清醒认识及必胜信念;⑧对受到各种挫折后自我心理保健的常识教育和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指导。
  
  三、活用耐挫折教育信息
  1.在现实生活中感悟
  以往,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进行“形势大好,不是小好,越来越好”的教育,久之,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有“青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美好景象,全然没有“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风云变幻。这样,一旦社会的某些阴暗面被“曝光”而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时,他们往往只会目瞪口呆,觉得不可思议,继来可能会产生受欺骗感以及对所受教育产生不信任感,从而陷入挫折中。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产生,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当努力克服这种片面性,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社会、看人生。“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挫折本来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只有从小树立辩证观点,既看到光明,又看到黑暗;既看到顺利,又看到挫折,长大后才能迎难而上,勇往直前,而不是知难而退,裹足不前。
  
  2.在模拟挫折中体验
  青少年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具体的、直观的、身边发生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促发联想。基于此,对他们进行耐挫折教育就不能只讲空洞的抽象道理,必须利用现实中的挫折事件,包括:自然环境挫折、社会环境挫折以及个体需要挫折。不失时机地反复进行教育,使学生懂得,动机与目标,能力与期望永远存在差距,任何时候既要想到“过五关斩六将”,也要有“败走麦城”的心理准备。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就会逐渐提高,从而做到宠辱不惊,成败坦然,将成功和失败都作为新的起点。
  
  四、开展耐挫实践活动
  许多研究表明,早年的挫折经验对成年后的影响甚大。为此,应让学生从小经受艰苦磨练,使其懂得生活中还存在逆境、坎坷、困难等字眼。以团队组织为依托,开展“今天我当家”“怎样解决生活难题”等实践操作活动,以提高学生生存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准备。
  
  五、进行耐挫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不仅可为遭受挫折的学生提供心理渲泄的场所,而且对他们学会正确认识挫折和把握挫折反应的策略,都有良好的帮助、启发和教育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实验小学,该单位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
其他文献
你已经多久没有用赏识的目光凝视自己的孩子了,正是这种目光把孩子包围,使他们心里充满温暖。  你已经多久没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了,其实每个孩子的心里话最想对父母说。  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是一种艺术,光靠打骂解决不了问题。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进步慢的孩子是要被淘汰的。因此,父母如何在尽了教养的责任之余,还能愉悦地、有成效地教育出健康快乐的下一代,就有赖于亲子间沟通的健全与和谐了。  有些因素会直接
新时期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部分产生于学生的心理负担,这些负担来自课业负担,更来自学生人际交往、升学压力等"心理"上的负担.因此,学生课业考试分数就不仅仅是学生知识储备
音乐美育简单说就是音乐的审美教育,它是按照音乐美的规律,通过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培养、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促进他
评语是班主任对学生一个时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综合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状况、心理状况、身体状况和品德状况等方面做出的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是班主任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交心、谈心,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形式。评语的最终目的在于启发、引导、激励和鞭策学生。班主任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态度、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等,把每一次评语都当作一次与学生心灵的对话。让评语成为
小J是上海某区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干部,是一个梳着童花式发型、长着一双大眼睛、聪慧可爱、性格娴静的少女.初次来心理咨询室时,小J不见了平时工作时的那份自信,而是带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