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综述了2008-2017年国内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研究类型包括策略差异对比调查、策略培训实证研究、理论探讨及综述性研究等。研究结果发现调查量表标准不一,实证研究干扰因素控制不足,理论研究严重缺乏等问题。因此,学习策略研究理论需与时俱进,研究方法多元混合,研究成果要扩大应用范围,才能保持长久的研究动力。
【关键词】英语学习策略;语言学习策略;外语学习策略
【作者简介】李姣(1981- ),湖南湘潭人,硕士,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跨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2017年度浙江省高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网络教育背景下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FX2017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前言
语言学习策略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Rubin(1975)和Stern(1975)对于善学语言者的研究。国内对于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黄小华(1984)、桂世春(1988)是早期的代表人物。近年来,郑玉荣(2011),顾世民等(2015, 2017)从不同视角对不同时期有关英语学习策略的文章进行了综述。本文只将近十年(2008-2017)的国内英语学习策略论文纳入研究范围,旨在探讨最新研究成果成就与不足,供国内研究者后续研究参考。
本文所研究的文献来自中国知网收录的30余篇CSSCI外语类核心期刊,检索时间范围为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以“英语学习策略”和“外语学习策略”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不同学者对语言学习策略定义不一,本研究采用Oxford(1990)的定义,指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加成功、更加自主、更加愉悦所采取的行为或行动。
二、研究类型
1.策略差异对比调查研究。王莉梅(2008)发现高低分组学生在元认知策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情感策略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与赵国霞等(2016)研究结果比较吻合。姚芬芳等(2010)则从性别差异入手,得出情感策略与性别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的结论。
2.与其他变量相关性研究。宫学军(2008)研究发现元认知、记忆和认知策略对学生成绩的预测力最大。尚晓华等(2010)、谭霞等(2015)和查德华等(2016)发现策略使用和英语成绩之间显著相关。刘文宇等(2010)和姚孝军等(2010)都探讨了学习动机与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也正相关。刘艳菊(2010)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学习观念、自我效能和学习策略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张正厚等(2013)对国内外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关联性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研究结果为策略培训研究奠定了基础。
3.策略培训实证研究。杨爱英(2008)论证了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学习中的必要性和培训可行性。欧阳建平等(2008)实验证明了情感策略培训的有效性。董辉(2009)经过一年半的融入型英语学习策略教学后,发现学习策略和四级成绩之并间不存在相关性。马刚、王娟(2010)也做了类似实验,但结果却与董辉大相径庭,论证了英语学习策略培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与李育(2008)、肖武云等(2011)、高黎等(2012)研究结果大体一致。
4.理论探讨研究。于元芳、刘永兵(2009)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证明Oxford六大二语学习策略理论并不适合国内大学英语学习者,研究表明必须根据中国外语学习者特点以及环境条件,建构与之相符合的英语学习策略理论并进行实证研究。
5.综述研究。郑玉荣(2011)对2000-2009这十年间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的有关英语学习策略的文章进行了综述,发现研究成果在2004和2006出现两个高峰。随后顾世民、赵玉峰(2015)和顾世民、臧淑梅(2017)分别从国外和国内研究两个不同视角,对近40年语言学习策略进行了全景式研究与回顾,对此类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
三、小结
1.总体概况。从研究对象来看,除了主要以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外,还有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高中生等,这些研究描述了国内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的策略意识和使用情况。
从研究领域来看,一是单项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研究,比如听力、语音等。二是具体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其中元认知策略居多。三是学习策略使用调查研究,詳见王莉梅(2008)、姚芬芳等(2010)、赵国霞等(2016)。四是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如性别差异、动机因素等。五是学习策略理论探讨,这类研究比较少,但已有所突破,具体内容参见于元芳等(2009)。最后是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研究,参见黄雪英等(2009)、肖武云等(2011)、谭霞等(2015)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来看,除了调查问卷和访谈以外,新增了有声思维法、验证性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元分析方法等,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式方法成为研究趋势。
2.问题和建议。
(1)调查标准不一。大部分调查问卷采用的是Oxford(1990)、O’Malley和Chamot(1990)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这些是否完全适合国内学生依然有待考证。即使有些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个性化改编,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国内学者需要制定适合中国学生的量表,提高国内调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实证研究干扰因素控制不足。由于语言学习受多因素影响,相关性研究并未将其他干扰因素完全加以控制,因此研究结果有效性会受到制约。另外,策略培训的实证研究因培训对象、周期、内容和具体操作等各不相同,培训效果复制和推广性不大。因此,在多方借鉴国内外各种经验基础上,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学习者各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试修正。
(3)理论研究严重缺乏。虽然于元芳、刘永兵(2009)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策略量表模式,得出四因子组是学习策略调查数据拟合性最好的结构,迈出了英语学习策略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步。但不可全盘照搬照抄国外理论和实证研究模式,而要加大国外理论验证力度,以加快符合国内学生特点的本土化理论建构过程。 四、结束语
目前,自我调节学习已经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方向,此类研究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借用D?rnyei等人对学习策略的集中批判,新时期英语学习策略需要从理论构架、概念内涵、测量工具、具体应用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更新。任何新的理论形成都必须植根于该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应用的背景环境,与研究对象相适应。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体系必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更新多元研究方法,扩大研究成果应用范围,才能保持长久的研究动力。
参考文献:
[1]O’Malley,J.M.
【关键词】英语学习策略;语言学习策略;外语学习策略
【作者简介】李姣(1981- ),湖南湘潭人,硕士,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跨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2017年度浙江省高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网络教育背景下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FX2017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前言
语言学习策略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Rubin(1975)和Stern(1975)对于善学语言者的研究。国内对于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黄小华(1984)、桂世春(1988)是早期的代表人物。近年来,郑玉荣(2011),顾世民等(2015, 2017)从不同视角对不同时期有关英语学习策略的文章进行了综述。本文只将近十年(2008-2017)的国内英语学习策略论文纳入研究范围,旨在探讨最新研究成果成就与不足,供国内研究者后续研究参考。
本文所研究的文献来自中国知网收录的30余篇CSSCI外语类核心期刊,检索时间范围为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以“英语学习策略”和“外语学习策略”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不同学者对语言学习策略定义不一,本研究采用Oxford(1990)的定义,指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加成功、更加自主、更加愉悦所采取的行为或行动。
二、研究类型
1.策略差异对比调查研究。王莉梅(2008)发现高低分组学生在元认知策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情感策略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与赵国霞等(2016)研究结果比较吻合。姚芬芳等(2010)则从性别差异入手,得出情感策略与性别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的结论。
2.与其他变量相关性研究。宫学军(2008)研究发现元认知、记忆和认知策略对学生成绩的预测力最大。尚晓华等(2010)、谭霞等(2015)和查德华等(2016)发现策略使用和英语成绩之间显著相关。刘文宇等(2010)和姚孝军等(2010)都探讨了学习动机与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也正相关。刘艳菊(2010)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学习观念、自我效能和学习策略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张正厚等(2013)对国内外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关联性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研究结果为策略培训研究奠定了基础。
3.策略培训实证研究。杨爱英(2008)论证了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学习中的必要性和培训可行性。欧阳建平等(2008)实验证明了情感策略培训的有效性。董辉(2009)经过一年半的融入型英语学习策略教学后,发现学习策略和四级成绩之并间不存在相关性。马刚、王娟(2010)也做了类似实验,但结果却与董辉大相径庭,论证了英语学习策略培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与李育(2008)、肖武云等(2011)、高黎等(2012)研究结果大体一致。
4.理论探讨研究。于元芳、刘永兵(2009)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证明Oxford六大二语学习策略理论并不适合国内大学英语学习者,研究表明必须根据中国外语学习者特点以及环境条件,建构与之相符合的英语学习策略理论并进行实证研究。
5.综述研究。郑玉荣(2011)对2000-2009这十年间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的有关英语学习策略的文章进行了综述,发现研究成果在2004和2006出现两个高峰。随后顾世民、赵玉峰(2015)和顾世民、臧淑梅(2017)分别从国外和国内研究两个不同视角,对近40年语言学习策略进行了全景式研究与回顾,对此类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
三、小结
1.总体概况。从研究对象来看,除了主要以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外,还有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高中生等,这些研究描述了国内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的策略意识和使用情况。
从研究领域来看,一是单项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研究,比如听力、语音等。二是具体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其中元认知策略居多。三是学习策略使用调查研究,詳见王莉梅(2008)、姚芬芳等(2010)、赵国霞等(2016)。四是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如性别差异、动机因素等。五是学习策略理论探讨,这类研究比较少,但已有所突破,具体内容参见于元芳等(2009)。最后是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研究,参见黄雪英等(2009)、肖武云等(2011)、谭霞等(2015)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来看,除了调查问卷和访谈以外,新增了有声思维法、验证性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元分析方法等,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式方法成为研究趋势。
2.问题和建议。
(1)调查标准不一。大部分调查问卷采用的是Oxford(1990)、O’Malley和Chamot(1990)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这些是否完全适合国内学生依然有待考证。即使有些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个性化改编,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国内学者需要制定适合中国学生的量表,提高国内调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实证研究干扰因素控制不足。由于语言学习受多因素影响,相关性研究并未将其他干扰因素完全加以控制,因此研究结果有效性会受到制约。另外,策略培训的实证研究因培训对象、周期、内容和具体操作等各不相同,培训效果复制和推广性不大。因此,在多方借鉴国内外各种经验基础上,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学习者各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试修正。
(3)理论研究严重缺乏。虽然于元芳、刘永兵(2009)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策略量表模式,得出四因子组是学习策略调查数据拟合性最好的结构,迈出了英语学习策略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步。但不可全盘照搬照抄国外理论和实证研究模式,而要加大国外理论验证力度,以加快符合国内学生特点的本土化理论建构过程。 四、结束语
目前,自我调节学习已经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方向,此类研究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借用D?rnyei等人对学习策略的集中批判,新时期英语学习策略需要从理论构架、概念内涵、测量工具、具体应用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更新。任何新的理论形成都必须植根于该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应用的背景环境,与研究对象相适应。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体系必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更新多元研究方法,扩大研究成果应用范围,才能保持长久的研究动力。
参考文献:
[1]O’Malley,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