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提升情感理解力的探索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感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社会的过度膨胀导致学生的情感理解力逐步降低,尤其是爱这一深挚的感情愈发珍贵。因此,本文旨在以《爱如茉莉》中爱的情感教学环节为例,通过对爱的情感教学的必要性以及正确认识的分析,阐述了爱的情感教学的三点措施,以此提升学生的情感理解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爱 情感理解力 教学
  情感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动力,因情而伤,悲情而逝的比比皆是。这是成人世界的规则。当今社会的时代性也提前引领孩童时期的学生走进这纷繁复杂的情感世界。五年级的学生处于身心敏感期,对外在的情感与自我的情感都甚为关注,一点小的波动都能引起学生群体的巨大震荡。然而,社会信息的传播性与即时性,让过早接触“社会规则”的孩子们在情感中逐渐走入“暴动区”。他们或是因为极端喜爱而日益沉迷,又会因为极度厌恶而嗤之以鼻,这种情绪的反复无常推动了情感发展的规范意识的到来。这时的学生需要及时进行情感引导,避免悟错了情,会错了意,伤错了心。
  一、爱的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物欲横流的世界,刺激孩子过早熟知成人社会的规则。校园中的孩子将对外貌、金钱的粗浅了解,渗入班级、同学之间,以致同伴之间更易以相互炫耀自己所拥有的物质、生日时礼物的分量的简单方式衡量情谊。这种建立于外部世界的情感,让原本纯粹的友谊变得世俗,也让无话不说的知己渐行渐远。五年级的学生作为小学高学段的代表,虽然有自己的情感意识,却是脆弱的,只要经过外部世界的侵蚀,就极易放弃他们的单纯与天真。这些美好的品质需要我们的呵护与唤醒。
  二、认识爱的情感教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其中,最为高等的要求就是情感要求。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更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而情感教学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学生只有具备爱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在学校中乐于学习,在社会中平和生活。
  三、焕发爱的情感教学的措施
  焕然一新,通常是指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小学生的感情也需要换一种面貌,让其焕发活力。苏教版五年级第十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板块中有一篇名为《爱如茉莉》的文章。它主要讲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一如平淡无奇的茉莉,洁白纯净,芳香四溢,让我们领会了真爱的含义。起初,当我备课时,仅仅把它当作一篇普通的理解爱的教育文章。然而,儿童的视角毕竟与成人的视角不一样。五年级的学生仅能看见爱,却对这样的爱不甚了解。因此,教师需要帮助他们理解爱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由爱入眼
  一定的情境中,必然会产生与之对应的情感。《爱如茉莉》正是通过呈现一处处细节,比如妈妈选择将自己生病的事进行隐瞒,反而关心起爸爸能否吃上饺子。而爸爸却用“直奔医院”这一动作,还原了内心的急促与焦虑。这是一种平淡式的“爱”,没有言语的直接表达,却传递了两人间默默无言的关爱。但学生却对这样的爱难以接受。他们更愿意采用直接的语言展现自己的感受。因此,当我提到“你爸爸爱你妈妈吗”这一问题时,孩子们普遍挤眉弄眼,窸窸窣窣,动作频繁,这是一种对爱的粗浅看法造就的浅薄举动。因此,我在教授爸爸与妈妈之间平淡似水的爱的细节描写时,通过抛出“你平时认真看过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举动吗”“你的爸爸喜欢什么,又不喜欢什么呢”这些问题,让孩子们立马小心翼翼地开始探讨起来。这时的他们才意识到,原来这样的爱离生活并不远,仅仅是之前未曾认真注意。讨论过后的发言,总能将课文内容与生活联系,拥有了关注的意识。这种关注,就是一种关心,一种爱,由自己的爱出发,看别人的爱,具备了能看到爱的眼睛。
  (二)品析文本,以爱入心
  学生凭借自我对别人表现的关注,需要领悟文本的情。《爱如茉莉》中,“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这是一段可以入画的文字,画面及其生动丰富。然而,“爸爸和妈妈手拉着睡觉不难受吗?”孩子们的不解风趣,却让人暗自叹息。是啊,孩子们仅仅将爱看在眼中还不够,还需要入心,将它印在心上。当同学们并不能理解父母之间的爱时,我紧接着让孩子们回想生活中父母之间的相互扶持的状况,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手与同桌的手紧握的感觉,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将文中的爱的情感转到生活中的父母再迁移到自己与同桌之间的感情。从而理解文中父母之间的爱,将爱的情感范畴从个体转向群体。
  (三)情感朗读,迁爱入世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是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任务之一,爱又是这世界最伟大的力量,仅仅通过解读文本的方式并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爱”的世界。因此,语文爱的情感教学应该通过配乐朗读,抒发自己内心对爱的渴望。《爱如茉莉》最后一段文字是:“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粗看,很多同学对重复的话语表示不解,甚至认为有点啰嗦。然而,当柔和的音乐响起,孩子们自然而然将“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读得越发舒缓平和,这种感情的迸发正是内心的自我驰骋,展现了对爱的渴求。當然,情感朗读的水平高低并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能力强弱。这种对爱的渴望,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给予爱,净化自己的心灵,锤炼自己的意志,从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情感,从来都是一种不定的态度体验。情感是成长的调料,只有始于爱的情感,会激励他们走好独立的人生道路。
其他文献
[教前思考]  为育人而教书,这似乎是一个早已认识了的老问题,但在语文教学实际中并非如此。常有的情景是,或是为语文而教语文,见书不见人;或是为对付考试而教语文,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整天带着学生围着几篇课文转圈子;或是狭隘的实用观点,使语文教学囿于“字词句语修逻”的识记,脱离生活实际。这种教学只会使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与我们的育人宗旨也不相适应,只有提倡并坚定不移地走“大语文教育”之路,开拓语
期刊
文本解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以教师解读为基础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解读文本、语言实践,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从这一角度来说,“解读”可以成为阅读教学的全部。所以笔者觉得作为一个教者,首先自己要充分解读文本,要做文本的知音。  一、文本解读要聚焦目标达成度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实现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安排在一定学段教材的特定单元中的。教师要通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来逐步落实课程目标。语文
期刊
近年来参加几次中考阅卷,发觉多数考生作文的选材如出一辙,老调重谈:写家庭的,要么学骑车,要么第一次做饭;写学校的,不是写生病,老师去给我补课;就是考不好,老师找我谈心;写社会的,依旧搀老人过马路,或是坐车让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细究原因,有学生自身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喜爱阅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想象力丰富,写起作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有的学生书读得少,文字匮乏,错误百出。其二来自于教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中央国术场的实地考察,结合史料,借助南京体育学院作为中央国术场所在地的地域特色,研究以中央国术场为背景的武术发展历程,追溯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中央国术场 武术 发展 民国  1.中央国术场的介绍  中央国术场位于田径场的西面,平面呈正八角形,四周视距相等,最远视距18.2米。整个场地形似一个盆地,场上铺满黄土。正门朝北,迎着正门拾级而上,有一座牌坊与篮球场相
期刊
一、作者及作品基本信息  崔昊,1978,美术学硕士,副教授,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系书记。作品基本信息如下:名称:《卜奎清真寺(之二)》;尺寸:68*68cm;类别:浅绛山水;画材:安徽红星牌净皮宣纸,胡开文纯松烟墨,苏州姜思序堂牌中国画颜料及吉祥牌颜料;款识:丁酉崔昊;钤印:崔昊印(朱文)、皓明(白文);创作时间:2017年5月4日开笔,5月7日完成,累计实际用时约20小时;采风
期刊
【摘 要】  低年级的他们正处于写话的初始阶段,他们和蜗牛一样,面对教师的一些高要求显得无助又无奈,于是在老师、家长的拼命拉扯下,他们精疲力竭地前行,却似乎总也找不到终点。慢慢地,有些孩子放弃了前行,累倒在路上……对于初步写话的学习者来说,我们首先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激发孩子说话写话的兴趣,更要倾注所有的爱心和耐心不断地鼓励孩子慢慢前行。  【关键词】  小学低段写话 观察 兴趣 耐心  一、当前
期刊
【摘 要】  教材中有大量资源值得挖掘,写作教学完全可以和阅读教学相结合,教师不应只是“教教材”,而应学会“用教材教”,立足课本,整合资源。本文以苏教版七上课文为例,谈一谈人物描写的写作指导。  【关键词】  课文阅读 写作教学 人物描写  写作训练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为了提高作文水平,许多师生都在课外写作书籍中苦寻秘诀与技巧,却常常忽视语文课本的范例作用。洪宗礼在《读写结合,相辅而行》中发表观
期刊
【摘 要】  在现在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也让教师面临许多挑战。经过课改之后,作文的核心是倡导“言为心声”,意思是要书写出真情流露的文章[1]。而作文如何才能够打动他人呢?笔者认为,只有学生自己先被打动,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才能使得文字流露真情,将自我的情感抒发。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如何能让学生的作文具有真情实感,也是教学目标之一,为此,本文阐述了作文教学的一些看法及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课为例,剖析了语文阅读课采取齐读方式的原因,分析了齐读方式的利弊得失,并从体现个性化阅读、让朗读更有意义、教师要亲身加入朗读三个方面就除了齐读我们还能怎样阅读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
期刊
【摘 要】  以吟诵为切入口,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品味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悟诗人的情怀。  诵读是诗词教学之根本。由读准生字开始,再要求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其次,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要由整体上感悟诗人的感情,为学生的古诗词理解归纳出一个实质可行的方法。  这些关键词句,是一首诗中最传神、最灵动的句或字,是诗歌的题眼。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