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言教学” “文化渗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52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学习者经常会遇到一些具备英美独特文化内涵的句子,诸如teach fish to swim,spend money like water,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He wa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for his right.等。另外,很多时候学习者即使学会了一定的语言知识也不能在适当的场合以恰当的运用目的语方式去交流,往往还是以本国语的方式取而代之,这就失去了语言学习的语用目的。经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习上的困难主要是因为目的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与我们的中国文化差距甚大,如果不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势必给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想就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做好语言文化知识渗透的相关事项和教学措施发表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包括信仰的模式、风俗、目标、机构、技术,以及打上人类社区生活烙印的语言。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环境中的独特创造。而正是由于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及发展历史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上迥异,使得语言表达方式和手段存在差异。其差异涉及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正是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是误解。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只是语言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课标中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理念和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教师的手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中的文化教育,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在跨文化交流中往往会不知所措,问题百出。另外,在大力提倡交际教学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现代人学英语的目的已转向沟通与交流。所以,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对于语言交流是大有裨益的。
  考虑到这些文化差异的因素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意识,重视必要的文化导入,真正做到把语言与文化融为一体,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认为我们应该从自身、课堂教学及学生三方面把握好“语言教学” “文化渗透”,寻找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措施。
  首先,教师本身要广泛涉猎,不断丰富自己的英语文化背景,熟悉国外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价值标准等,从而具备广博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以及中英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比较能力,以便使学生对两种文化具有感性的认识。教师只有做到将个人的文化素质提高到一定层次,才可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其次,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将中英文化知识融于英语教学中。中外文化差别在教材中举不胜举,其中涉及文学、音乐、饮食、身势语、风俗习惯等。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这些文化信息的教育,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将中外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体会两种文化的差异,逐步让学生增强跨文化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如在讲到“Body Language”时,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学生懂得了同样一个身体动作在中外或许有截然不同的意思,若理解错误,交流时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另外,词汇教学是课堂上一块不可忽视的文化知识教育阵地。比如,颜色词汇中,“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s?”“Cathy felt blue all day.”此处,green和blue就与中国文化中两种对应颜色意义差距甚远。当然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比如可通过情景对话、扮演角色、讨论、演讲、唱歌、游戏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努力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所必需的“文化语境”。
  最后,在学生方面,教师要尽量做好如下工作。
  其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强文化意识和敏感性。学生了解英美社会文化主要是依靠间接的手段,所以阅读文学作品和报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脾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而报刊又是了解当前社会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布置学生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文报刊杂志,通过拓宽学生获取外国文化的信息渠道,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留心积累有关知识,这样既能多了解一些国外文化,又能使学生扩大视野,积累跨文化知识,加强其文化敏感性。
  其二,开展第二课堂,营造文化教学氛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发展,学生们已经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英美文化产品,感受到他们的文化气息。所以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观看著名的英语电视节目、英语原版录像和电影大片,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另外,班级可举行一些活动,引导学生上网了解或掌握丰富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举办英语知识竞赛来学习和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成语、谚语及文化背景;组织英语角等活动。
  其三,利用大型节日进行文化知识教学。学生们非常热衷于西方节日,诸如圣诞节、愚人节、感恩节等。既然如此,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教师可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再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图片、圣诞歌曲等。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节日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其它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正确认识跨文化意识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为语言文化并重,即“语言教学” “文化渗透”的模式,并努力通过教学实践和多种渠道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宋桂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 “分层练习”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题的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习惯、严谨的作风起到良好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平方差公式为例,讨论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强化训练系列题组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分层练习” 数学课堂 教学例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设计出开放性问题和探索性问题,应用数学知
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到学生能否发展和新课改能否实施。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并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一些看法。  一、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一语道破了教学的真谛。只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是六年级上册教学的一个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中,“转化”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不同的年级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适当运用,起到把没学习的内容用已学知识去解答,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作用。  案例一: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两位数乘法时,教材中原来的例题是要求计算12乘以28的结果。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会计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以整十数。于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
摘 要: 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大英教学中始终处于边沿化甚至被遗忘的地位。挖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价值既是素质教育的必须又是教育的社会效益最大a化的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跳出急功近利的圈子,让素质教育和英语教学同步。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素质 培养    一、人文素质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的历史回望  回顾大学英语教学沿革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始终处于边沿化甚至
目的:通过观察胰岛素信号转导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沃曼青霉素(wortmannin)诱导胰岛素抵抗(IR)后关键信号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基因表
摘 要: 教学中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就不存在有效教学。本文以“过程写作法”教学模式为例,展示了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真正地落实关注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过程写作法 英语写作教学 有效性    我结合自己对《英语课程标准》和有效教学的学习和思考,通过“过程写作法”课堂写作教学试验,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effective teaching),进行一些分析
英语书面表达是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是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语言组织能力及书写能力的综合考查,其分值在中考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然而,目前初中英语的书面表达相对滞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甚微。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外,还要注重语言的运用和交际,同时还要注重书写规范、工整。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就必须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多提醒学生积累英语词汇,有意识地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