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身体适应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at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要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一方面要改造环境,使环境合乎人们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改造我们自己,适应环境的需要。实际上就是要对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刺激做出恰当正常的反应。若想良好地适应社会,仅有健康的体魄、过硬的心理是不够的,社会在思想状态、道德风尚、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对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育锻炼以特有的优势,使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成为提高人们社会适应能力最为重要而且高效的手段。
  1.适应概念
  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的概念。适应的直接目标是建立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根本目标是个体自身的发展。
  2.心理适应概念
  心理适应是指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即应激源产生时,个体通过认知评价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的发展。心理适应被认为是与心理健康水平不可分割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现象,是心理健康的构成要素之一。有实验说明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长期在某种环境中生活,并逐渐适应这一环境之后,便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固化状态,当其转移到 一个新环境时,便会出现心理不适应问题,影响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3.心理适应的方向
  心理适应有三种方向:一种是消极的适应。这种心理适应是个体与应激源之间的消极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被应激源的消极因素所左右,并夸大消极因素的影响,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即自身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挥,行为违背了个体的心理发展方向,结果是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二是积极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个体客观的分析应激源中存在的积极的一面及消极的一面,在客观环境中积极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应对应激源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自身得到发展;三是趋避适应。这种适应是个体客观地认识到应激源的利弊,在趋避心理的影响下,个体采取应对措施时,没有采用最直接、最合理、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在此应对过程中,个体考虑到其应对方式给自身及他人带来的影响,有可能采用折中应对。
  4.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
  运动时常受场地、器材设备、气候环境等影响,我们要适应客观要求,还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才能完成练习的技术动作。进行身体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意志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培养果断、自信、勇敢、细心等优良品质。运动中获得的愉快感可以调节个体情绪、改善心境,使个体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经常参与身体锻炼,面对锻炼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有助于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在身体锻炼中,必须身心力行,克服主客观方面的阻力。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如健身、减肥、康复、社交等,常常要对运动项目、运动量、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作出选择。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个体产生挫折感,这就要求个体不断地提高适应和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求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通过自我调节,个体不断地克服不良情绪,进而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身体锻炼的多样性、复杂性与多变性能使人体验到兴奋、焦虑、忍耐、奋进、满足、愉悦等多种不同的情绪。在锻炼过程中,尤其在一些集体性的运动项目中,可以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增强自尊、自信心、责任感,培养顽强的意志。身体锻炼可以使人的注意力得到转移、情绪得到发泄,减少消极的心理影响,为积聚的不利心理能量、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合理的发泄场所。
  有研究表明,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关系。有人对高职校新生心理适应水平进行研究,发现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组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组学生转入新环境后更易受挫。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适应能力更强,能以较佳的状态进入新环境,以较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学习,形成良性循环。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王若光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的影响》一文中指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对生理适应能力的促进,增强体质差的大学生对疾病的免疫抵抗能力;二是对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与改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减少大学生心理不良的概率;三是对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能力的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主动休息,提高学习效率。体育锻炼促进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在国内尚无人涉足。身体锻炼与心理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多通过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现出来,人们只是将身体锻炼对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行描述性的推断、概括。身体锻炼对心理适应能力的作用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面对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知识信息的不断更新,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只有具备较高的心理适应力,才有望拥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身体锻炼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具有研究价值,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了解不同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对心理适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汪素霞,郝海涛.探析大学生心理适应与体育教师领导行为的关系[J].浙江体育科学,2006,2:67-70.
  [2]陈瑜,何跃.高校研究生的心理适应及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5,1:116-118.
  [3]丁忠元.心理健康的体育科学基础——心理卫生的体育手段[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78-84.
  [4]伍志臻.心理应激和应对[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5,2:13-16.
  [5]廉串德,郑日昌.高一学生学校适应与教师主导行为关系之初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61-64.
  [6]鹿艳存.高职校新生心理适应力水平比较[J].中国校医,2006,4:399-400.
  [7]王若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3,4:114-115.
其他文献
摘 要: 阅读是信息输入的最主要来源,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作者结合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实例,探讨在专科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学习策略培养的方法,旨在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专科英语 阅读教学 学习策略    教育质量高低,固然有“教法”的原因,但也有“学法”的原因。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会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掌握了一定
摘 要: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多媒体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日益广泛,对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也日趋明显。它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结构,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趣味盎然,引人入胜。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网络技术 高中英语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在学校里的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情感如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认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情感作为英语教学目标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可见,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努
目的:探讨乌梅丸平喘方治疗夜间哮喘的作用机制。夜间哮喘是支气管哮喘中常见重要的表型,以夜间的咳嗽、喘息、呼吸困难以及在睡前和醒来之间肺功能FEV1下降≥15%为主要特征。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虽然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是,自制力往往同兴趣相联系。对农村的学生来讲,学习英语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学条件不足,学习起来确实困难,往往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丧失信心。因此,要提高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下面我仅就培养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谈谈心得体会。  一、加强英语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英语
摘 要: 作者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以陕西理工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对体育课的态度,以及体育兴趣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对体育课的态度基本处于良好水平;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多以具有健身性、趣味性的项目为主;影响大学生良好体育态度的因素包括性别、性格、大众传媒和学校体育等,而学校体育是影响其良好体育态度形成的最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