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c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人类已进入一个“高心理负荷”的时代,在当代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把心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行具体化的研究,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一、师生平等,营造和谐氛围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及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采取“蹲下来”的方法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在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中,才能自主地思考,大胆地提出问题的假设,才能毫无顾忌的发表意见。
  如在教学《寻找有生物的家园》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先提出观察时的几个要点:1、校园里有哪些不同的环境?2、在这些环境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3、这些动物与生存的环境有什么样的联系?然后让他们分组进行观察,我作为其中一组的成员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又提出了许多好奇的问题,发表了许多大胆的想法。整节课的气氛十分融洽,增多了师生间交流的机会,提高了探究的质量。
  二、创设情境,诱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小学生的直观思维要强于理性思维,他们感观上获得的愉悦性能比较有效地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创设探索活动的愉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他准备了一个盛满水的水槽和三个乒乓球,他在演示实验前让学生猜测,将这些乒乓球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学生一致认为它们将浮在水面上,于是教师逐个往水槽里放乒乓球,结果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沉到水底。学生都感到很惊讶,一下子对这些沉浮现象产生了好奇,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位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唤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保持着积极愉快的心理。
  三、体验成功,增强探究自信
  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每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能激发和维持参与科学活动的内部动机。当然优秀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后进生,因此,教师要多创设一些机会给后进生,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感。
  如教学《大脑》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七巧板拼图游戏来探究大脑具有思维创造功能。我提供给学生两种七巧板材料:七块板的和四块板的。对于优秀生来说,利用七块板进行创造性地拼出图案来,不成问题,而一些后进生就选择了相对简单的四块板也成功地拼出了不少图案。再加上教师的肯定和称赞,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感,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再如教《搭支架》一课,在学生搭完支架后,我开展了一个“谁的支架最坚固”的评比活动。当一块块重物压上支架的时候,学生的惊讶和喝彩声,让制作者体验到了成功感。尤其是重量达到极限,支架摇摇晃晃,却又惊险地承受住了压力的时候,学生的成功感也达到了极点。
  四、给予宽容,维护学生自尊
  有位教师在教学《遗传》一课时提到:“我有两只手,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头,手的皮肤是黄色的,我的父母也有这些特征,这算不算遗传?”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了两种结论。一种认为人的皮肤当然是黄色的,也当然都是五个手指头,这是人的基本特征,此外手指的颜色有深浅,指纹也都不一样,因此不是遗传。教师并没有否定这种观点,而是耐心倾听了他们的解释,并表扬他们观察仔细,还发现了下节课(《变异》)学习的内容。然后教师引导这些学生倾听另外一种观点:两个美国人生出的孩子绝对不会像中国人,也不用指望非洲人生出的孩子跟非洲人不一样,他们总有相像之处,所以这是遗传。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一组中国家庭和一组外国家庭的照片,让学生找遗传特征,使学生明白父母不仅把他们特有的特征遗传给了孩子,而且把人的所有基本特征都遗传给了孩子。在探究中,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对立和矛盾是司空见惯的事,甚至部分学生思想会出现定势,转不过弯来,教师应给予宽容,耐心点拨,让他们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五、适时引导,保持探究恒心
  如《水滴里的生物》一课,我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水滴时,起初学生兴趣浓厚,可实验开始没多久,很多学生便开起小差来了,原来他们因找不到观察对象而失去了探究热情。我让他们汇报一下从显微镜中看到的景象,他们说有的黑乎乎的,也有的白蒙蒙的。我让他们猜想这些情况分别可能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不一会儿他们就发现了黑乎乎的景象可能是反光镜角度不对,采光不够;白蒙蒙的景象说明光线足够了,可能是焦距不对或者是物镜没有对准水滴等等。然后我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实验终于取得成功。其实,学生在实验失败后,教师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找到失败的原因,学生对实验的成功更充满期待。如果经常这样做的话,学生的耐挫力、意志力都会得到增强。
  虽然科学课堂并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有责任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相信在每一位学科教师的努力下,学生的心理问题一定会越来越少。让所有的孩子都健康、茁壮地成长吧!
  【作者单位:宜兴市周铁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网络环境下,不良信息提供者对未成年人造成的损害应否承担民事责任、承担什么样的民事责任、怎么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何防止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等问题值得探讨.
目前,新时代和新课程的要求都呼唤着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的转变,期待幼儿全面地、和谐地、可持续地发展。“做中学”项目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传统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的
学校是继承文化,创新文化和培养人的场所,要将教育的文化功能发挥到最大,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智慧的结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作风、传统、价值追求、行为准则、交往方式、行为习惯的综合。  校园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如精神纽带把师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它凝聚着队伍,凝聚着人心,让具有不同个性的师生在共同理念的召唤下,凝聚成一个整体,共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丁善德的钢琴组曲<春之旅>,在探索创作中国钢琴作品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作者介绍了此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创作动机;其次针对丁先生个人对创作道路的探询,指出了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