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书养娃”为啥越养越累?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inbir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加入小区的家长群后,新手妈妈张女士才算见识了“学习型妈妈”的厉害。一位妈妈向群友一口气“安利”了十来本育儿书,其中既有国外经典,也有本土权威;另一位妈妈则推荐了五六款育儿App,从孕期注意事项到产后护理,再到各阶段的育儿要点一应俱全……张女士大为感慨:“现在,养娃真是一项技术活!”
  的确,和过去相比,习惯于“照网养”“照书养”的80后、90后父母,把育儿这件事做得颇有专业味道: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有能力也更愿意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对婴幼儿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加上便捷的信息获取手段,他们不再满足于祖辈经验式的教养方式,而是力争自己做一名育儿专家。
  既然有书可依,按理说,养育孩子应该更科学、更省心,可让人没想到的是,现实生活非但没有岁月静好,反而鸡飞狗跳。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书上说得都对,为啥养不出好孩子?
  张阿姨脾气温和,儿媳妇也有文化,平时两人关系不错。儿媳妇生了孩子之后,张阿姨本来很有信心,觉得一定可以照看好孙女。谁知,现实让她猝不及防——儿媳妇对孩子超乎寻常地重视,要求张阿姨抱孩子前必须洗手消毒,说孩子抵抗力差,怕被传染病菌。消毒就消毒,这样抱孩子更放心。张阿姨照做了。
  之后,儿媳妇把一张时间表贴在张阿姨和自己房间的墙壁上,并买了好几个闹钟,严格遵照书上说的,定点给孩子喂奶。她還观察孩子的吃奶情况,如果孩子没有像书上说的那样“大口吞咽”,就深感焦虑;还有孩子一天要拉几次大便,怎么到时间了还不拉?搞得周围人都跟着紧张。
  小孩子哭、频繁夜醒,本来很正常,但儿媳妇在孩子三个月时就训练孩子睡整觉,采用书上专家介绍的“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免疫睡眠法。结果,孩子哭得声嘶力竭,张阿姨要去抱,儿媳妇坚决不让。为此,张阿姨连声叹气,说孩子太可怜了。
  后来突然有一天,儿媳妇说以前的哭声免疫法是错误的,现在辟谣了,说那样做其实是在害孩子,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会破坏孩子的性格和亲子关系。看到儿媳妇后悔了,张阿姨暗自高兴,心想以后儿媳妇就不会照书养孩子了吧?
  谁知没高兴几天,儿媳妇又买回一堆书,说孩子该吃辅食了,这些都是做辅食的食谱,让张阿姨照着做,她有空时也跑到厨房鼓捣,可做出来的饭孩子根本不爱吃。张阿姨说:“孩子吃鸡蛋羹、米糊、米汤是最好的。”结果,儿媳妇强烈反对:孩子一岁前不能吃蛋清!张阿姨吓了一跳,还有这一说?但好脾气的她没和儿媳妇顶牛,儿媳妇说不吃就不吃吧,吃蛋黄总行吧,碾碎放米汤里。可这也不行。儿媳妇说,孩子四个月时只能吃一个蛋黄的六分之一,要精确测量。这也太难了,张阿姨直呼看不了孩子了。
  后来儿媳妇上了班,张阿姨总算舒了口气,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好好喂养孩子了。谁知,儿媳妇电话遥控,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喂奶、什么时候吃辅食、什么时候睡觉,都必须严格按书上说的来,一点都不能错。张阿姨心疼孩子,便对儿媳妇说:“孩子这么瘦,要不我把她带回老家吧,保准把她养得白白胖胖的。”谁知,儿媳妇一口拒绝,说“小孩子太胖会得病的”,然后加上一句“书上说的”。
  张阿姨说,孙女现在一岁多,就是一个小仙鹤,细胳膊细腿的,一看就是营养不良。如果书上说的都对,为啥养不出好孩子?而过去养孩子没这么精细,吃百家饭长大,却壮实着呢!
  照书养,不是依葫芦画瓢;完全照书养,则过犹不及
  黄女士带娃4年,从怀孕开始就看育儿书。可以说,妈妈们的焦虑、不安、烦恼,她都经历过。直到最近一年,黄女士才摆脱新手妈妈的状态,变得从容起来,同时对自己以前所持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并做出了改变。现在,她的做法有时无书可依,却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黄女士说,她刚成为新手妈妈时,常在育儿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有时,书中给出的答案用在别人的孩子身上很成功,用在她的孩子身上却很失败;有时,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育儿专家持大相径庭的观点,让她不知道该相信谁。
  经过几年的折腾,黄女士深感照书养娃很挫败——你会不断质疑自己为什么带不好孩子?你还是不是一个好妈妈?然而真相是,不是你带不好孩子,而是你带的孩子不是作者举的那个例子的孩子罢了。
  比如女儿茜茜的睡眠问题。在茜茜出生的头一年里,黄女士下的功夫最多。她根据睡眠指导师写的文章,对孩子进行睡眠训练。这个过程非常折磨人,孩子频繁哭闹、夜醒,反反复复,黄女士精疲力竭,最后终于无奈地撒手不管了。因为放过孩子,也就是放过自己,她实在撑不下去了。
  然而,奇迹反而出现了。茜茜三岁半的某个晚上,主动说要自己睡一个房间。黄女士还以为孩子在开玩笑,提心吊胆了一夜,没想到女儿却踏踏实实酣睡一宿。就这样,和孩子分床睡、分房睡莫名其妙地一举成功。孩子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突如其来地长大了。
  黄女士感慨万千:在训练女儿睡眠的过程中,她看书学习规划作息、哄睡流程,了解深浅睡眠、哭闹的含义,掌握安抚方法……这些是让她对养育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无法帮助她最终安抚女儿。无奈之下,她选择顺其自然,满足女儿所有对缺乏安全感的回应,比如同床睡、快两岁了才戒夜奶、半夜抱起来边拍边哄……这些与科学育儿理论相背离的事,她都干过。事实证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没你想得那么脆弱,而你也没自己想得那么强大。
  黄女士说,育儿书的确可以给家长提供很多有参考价值的方法,帮助你在更短时间内了解孩子,但仅此而已。至于书中给出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有多大效果,还需要父母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调整。照书养,不是依葫芦画瓢;而完全照书养,则过犹不及。
  如果孩子不能“照书养”,那“照猪养”就可以吗?非也,不教条才是王道
  如果孩子不能“照书养”,那“照猪养”就可以吗?非也。
  我们知道,通常二孩家庭中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会“照猪养”。因为头一个孩子父母很重视,而自己没经验,生怕有个闪失,所以“照书养”;而有第二个孩子时,父母被第一个孩子折磨得已经没有了精气神儿,干脆随心所欲“照猪养”。有意思的是,“照猪养”的老二反而比“照书养”的老大更独立,更能言善辩,更懂察言观色……   表面看,似乎是养育方式不同,才造成同样的妈妈养出了不同的孩子。而老二的表现优于老大,也让不少人以为“照猪养”胜过“照书养”。实际上,妈妈养育老大是第一次,难免紧张焦虑;而有了老二,一切都已轻车熟路,并非放任不管。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老二比老大精明呢?
  原来,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对性格心理的塑造起了很大作用。虽然来自同一个家庭,却一样存在着竞争关系:老大年长,在身体、力量、智力方面优于老二;老二深知自己处于弱势,要想获得父母的青睐,就必须更加努力才行。所以,这和照什么养没关系,反而是家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再结合育儿书,用更多的智慧去处理这种特殊的竞争关系,以免孩子陷入消极、缺乏自信的困境中。
  所以,养孩子,不论“照书养”还是“照猪养”,不能完全孤立,太较真和太无所谓,都过于教条。孩子有个体、环境、性格的差异,根本就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育儿标准。
  其實,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妈妈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从孩子婴儿时期事无巨细地包办到后来终于妥协顺其自然,你会发现很多事情不能强求,也会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想的那么糟,很多事情用焦虑解决不了却能用时间来解决。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最好能适时停下来调整一下脚步,在“书”和“猪”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于孩子于家庭,一个身心健康的妈妈才是幸福的根本。
  育儿方式没有对错,何必苛求“正确”和“完美”
  如今,选择“照书养”的父母越来越多,养娃反而变得越来越难,为什么?家庭教育专家金华坦言,根源或许在于年轻父母过于追求育儿的“正确”和“完美”。
  孩子出生前,父母就买好各种营养品和胎教材料,准备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孩子出生才几个月,父母就买来英文绘本、成语故事给孩子启蒙,生怕错过这个敏感期那个窗口期;孩子长大后,对照大脑发育的不同阶段,父母更是迫不及待地给孩子报早教班、兴趣班,连孩子过寒暑假也不放过。因为在父母眼里,假期不再是放松身心的悠闲时光,而是全方位“比学赶超”的大好时机。而这些育儿方式的背后,往往都有各种科学育儿理论的支持。
  其效果如何呢?不少家长反映,“科学育儿”放在自家孩子身上似乎并不管用,反倒是一些二孩家庭,在老大、老二的育儿对比中,收获了惊喜。
  家有二宝的何爸爸说,老大出生时,他和妻子什么都不懂,只能小心翼翼地“照书养”。比如,书里说六个月以后的婴儿免疫力会逐渐下降,他们怕孩子受凉,就给孩子穿很多衣服;孩子走路不稳,他们担心磕碰,总是推车出行,结果孩子的身体反而比较弱。轮到老二出生,手忙脚乱的夫妻俩无奈选择放手,穿衣吃饭都很随性,结果老二反而活蹦乱跳,很少感冒生病。
  一番对比下来,何爸爸有了切身体会:如果父母太在意育儿方式的对错、太纠结育儿的细节,反而容易让孩子本该自然而然的成长、本该自然而然的亲情,变得复杂和尴尬起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需要得到尊重。”金华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理论,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完美的模板。父母与其着急了解所有的育儿理论和成功案例,不如多花点时间和心思,多陪伴和观察孩子,读懂孩子的内心,针对其内心需求给予他教育和爱。因为“看到孩子”,看到他本身的存在,而不是想着用外在的价值和标准去要求他、改变他,才是好父母应该去做的事情。
  编后: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育儿书籍五花八门,网络上的育儿妙招满天飞,一个专家一个说法,有些说法还相互打架。其实,世界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理想育儿模式,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家长应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不断摸索、尝试,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育儿方式,才是真正的科学育儿之道。
  当然,育儿书籍有其积极作用,它会告诉你这阶段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家长预习功课,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不那么焦虑。但书本不是唯一标准,不能生搬硬套,在实际育儿中,家长可将其作为参考。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MPA不能用做敲门砖,而是磨刀石,要把钢条磨成利剑,出去能征善战。但是不能过分夸大MPA的作用,更不能制造泡沫。    以2002年3月中国第一批MPA学员入学为标志,MPA在中国已经落地5年。MPA登陆中国之后,从管理理念、决策思维、分析方法、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相对于已经在中国实践了15年的MBA,MPA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师资、案例等“短板”仍然是制约MP
情绪是一种能量,会不断积累:正面情绪会推动孩子成长,负面情绪则会起破坏作用。孩子出现各种异常行为,大多是不能妥善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所致。所以——  小仪的委屈、愤怒和恐惧,小程的焦虑、沮丧和短暂的自卑,都是孩子在学习中常见的负面情绪  人的情绪本来没有对与错,都是生命当下的体验,心理学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面情绪,不是否定这些情绪,而是说这些情绪是不积极的,同时伴有身体
現在都提倡快乐学习,帮助孩子减负,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整个学生时代只剩下快乐而不学习,那我们是不是违背了最初的目的了呢?  在西方国家,刻苦读书的孩子一样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魔法数字4:睡4个小时,喝4杯咖啡,考4.0的GPA(满分)》,这是曾获普利策奖的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记录了一位优秀高三女生的一天。西方国家的妈妈,因为孩子的学习,也写满了一额头的焦虑。“这世界就像
3年多时间,他手工制作了100多种玩具,用智慧让女儿远离了电子游戏,并给了女儿一个玩具王国和快乐童年。同时,他在抖音平台收获粉丝330多万,获赞超过2000万,被网友誉为“别人家的爸爸”。  女儿小小年纪迷上电游,春节回家,老父亲的一个“拉拉转”启发张帅给女儿做玩具玩  张帅出生在河南荥阳一个普通农家,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结婚,生活平静而幸福。2015年,女儿尼尼的出生给一家人增添了无限欢乐。尼尼
天气寒冷干燥,各大医院的呼吸道疾病患者明显增多。为解决大家疑虑,结合大家关心的问题,小编整理了10条,供参考。  1. 什么是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危害较重的呼吸道传染病,其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有可能暴发疫情。  2. 流感通过什么方式传播?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
困扰:这孩子病得不轻  来访的一家人,父母都是职场中人,男孩是个初中生。预约时,男孩的父亲在电话里说,孩子问题严重,因为孩子和家长关系紧张,所以起初不愿来,直到父母哄劝说,找专家看看,家长是不是也有问题,男孩这才同意来。  男孩,逆反期,问题严重,亲子关系紧张,这会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我心里猜测着。谁知见到男孩,我很意外。男孩微笑问好,并帮我给家长倒水、搬椅子,自己最后落座。这一连串的细节,谁看了
他长久地望着海报上的她,不时地用手抚摸海报上女明星裸露的皮肤  一个周五的下午,我接到一位母亲的电话。她语气紧张,声音颤抖:“我儿子迷上了一个女明星,到处搜集她的照片、海报、碟片。这也罢了,可他看碟时竟有出格举动。这可怎么办啊?”  我问:“什么碟片?”我担心孩子看的是A片或者干脆是黄碟。可这位母亲似乎没听见我的问话,自顾自地沉浸在焦虑中。“这可怎么办,怎么办啊?”她在电话里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 
一 位儿童心理学家说:“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而深感痛苦。在德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刚到德国时,我寄住在朋友约翰家里。他家在法兰克福富人区,家境很好。他有两个孩子:11岁的乔治和9岁的凯斯。在他家住了几天,我就发现一向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的约翰夫妇,对孩子却十分小气。  孩子的零用钱每月才30
问:据说英国有一小部分人从小就开始接受精英教育,而我也想让孩子长大后成为社会精英。请问英国的精英教育有哪些特点?   小巧  答:在英国,只有7%的学生接受私立教育,可私立学校的毕业生却极高比例地占据着社会各个领域的主导位置,所以英国的私立教育也被人称为精英教育。  这种教育到底有何优势呢?  为弄清这个问题,贝姆罗兹公立学校校长乔与沃明斯特私立学校校长马克分别带着三名学生进行了一周的“交换学校”
人到中年,个个喊累。但你再崩溃,也不要强迫孩子吞下你的疲惫,因为——  孩子篇:   上初中时,我不敢站在高处。不是恐高,而是站在高处,我怕自己会忍不住跳下去   (小涵,大學一年级女生)  我妈常对我述说她童年和婚姻的不幸。每次和我爸吵完架,她都要对我“控诉”我爸的种种“罪行”,但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几件事。如果我表现出不愿听的样子,她就说:“我一教育你,你就哭丧个脸,既然这么不高兴,干吗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