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镌刻着微缩胡同街区的平面图,1000块形状各异的红印章组成了一块有如北京旧城模型一般的地毯。面对这件以北京胡同为概念性主题的大型艺术作品,来自国内外的记者、建筑师和观众纷纷举起了手中的相机……
这是28日晚在中华世纪坛蓝石空间举行的《胡同瞬间》展览开幕会上的一幕。红印章所组成的模型是一件题为“社区归属”的大型作品。目的是揭示北京胡同所存在的物质性空间同社会性空间之间的关系,是对每个胡同居民和他们生活的社区之间关系的揭示。
《胡同瞬间》是都料建筑工作室主办的一次以北京传统胡同区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展。作为《胡同印象》系列展的开幕展,这次展览力求从艺术的角度,以大众化的方式来展开话题,引起最广泛的关注。
在展览的入口处,9位北京胡同居民的照片被醒目地展示在聚光灯下,展厅中循环播放着他们的采访录音。这9位受访居民中既有外地来京的打工妹,也有高级中医食疗专家;既有土生土长的居委会老阿姨,也有几年前搬到四合院里居住的外国友人。展览开幕式当晚,今年67岁,作为胡同居民受访对象之一的刘宝生老先生也携夫人赶到了现场。在享受VIP级别的接待之余,刘老先生还不忘向在场的中外记者和各界嘉宾深情地介绍自己家的那一方小院……




在展区另一侧的墙面上,一座似是而非的城市平面凝固在了一块2m×3m大小的白色模型板中。这座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就像是老北京的城市,当你走近仔细观察却不论如何也找不到心目中那些熟悉的地理坐标。这就是题为“北京印象”的模型展品。通过这件作品,建筑师们提供了一个“虚构的北京城的实体模型,它是基于对已经变迁、拆毁、消失的城市部分的重塑而形成的。”不同于现实中的北京,这里的北京城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拆迁和改造,循序渐进的更新使这座只存在于“对过去之幻想”的未来城市显现出了一种完整而富于变化的肌理。就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假借马可波罗同忽必烈之间的谈话向人们介绍的那些“看不见的城市”一样,这座城市优雅而独特,并且永远都只能存活于人们的梦幻之中。

展览的主要策划人,意大利籍建筑师思凡诺(Stefano Avesani)先生和Marcella Campa 女士早在大学期间就对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做过相关的研究。在此之前,他们还曾在欧洲一些国家承接过旧城保护与更新方面的建筑项目。
与以往其它由房地产开发商支持的城市展览所不同的是,此次胡同展览完全是由都料建筑工作室的建筑师们投资、策划的一次非商业化展览。据悉,为期一周的展览每天免费向市民开放到晚上1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