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之风山高水长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而当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娱乐至上、道德滑坡、丛林规则等在现实中弥漫的时候,人们时常会感到困惑与迷茫,于是,我们一方面向远处眺望,兼收并蓄寻求启迪,一方面向传统回望,希望能够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智慧与指引,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提醒自己记得住“乡愁”。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究竟何在?哪些思想是傳统文化中的糟粕,需要提醒青少年警惕其变换形式卷土重来?语文学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传承传统?本文做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从古到今的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礼仪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等;从狭义上讲,是指历史上形成的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审美趣味等的总和。
   被大家普遍认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包括:追求独立人格、君子之风,探讨 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的道德自觉思想;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与爱国精神;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宽容和谐的思想;敬老爱幼、尊师重道、温良恭俭让的人际和谐思想;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天人协调思想等等。
   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时至今日,我们在经历了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之后,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更应当有独立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色彩浓厚的“三纲五常”等级思想、权力崇拜君权本位、男尊女卑男权本位和忽视晚辈独立人格的长者本位思想,愚民弱民奴性塑造、对个人价值与尊严的漠视践踏、以孝道为名义的对儿童进行的工具性服从性人格的塑造、科学精神的匮乏、契约精神规则意识的缺乏等等,都是值得我们长期反省的。五四时期,五四诸子提倡了“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可谓慧眼独具、切中肯綮。
   三、语文学科在教学实践中传承传统的措施
   1.整合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具有浑然天成的文化特性,她不仅凝聚着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更积淀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秋水》《氓》《离骚》《兰亭集序》等文质兼美的选文,研究《唐宋词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选读》等优秀的选修教材,都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与归属感。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言词句、文言现象的学习与积累上,还要注重整合资源,以某个理念或人物为中心,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突破单篇教学的局限,在探究传统文化类教材内在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阅读板块,从而拓展与深化学生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例如由《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兰亭集序》看古人的审美趣味和天人合一的境界;由《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看仁爱精神、仁政思想;由《五人墓碑记》《离骚》《廉颇蔺相如列传》研究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由《报任安书》《逍遥游》《渔父》探究儒道思想的差别与利弊等等。
   2.在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
   “君子之风”“仁者爱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实际上聚焦于六个层面:
   一是如何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君子之风、道德自觉、生命意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之争等;
   二是如何解决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问题: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和谐尚中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精神;
   三是如何解决自己和社会、自己和国家的关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等;
   四是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应规律、敬畏自然、天人合一。
   五是艺术与审美:人生的艺术化,诗歌词曲、书法篆刻、中国绘画、传统音乐、古典戏曲、中华武术、建筑园林、衣冠服饰、汉字的形成等艺术研究,含蓄婉约、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研究等;
   六是人物专题研究:孔子、孟子、李白、苏轼、魏晋风骨、阮籍、嵇康、王羲之、李清照、王阳明、徐霞客、郑板桥、朱耷、石涛、徐渭等。
   教师可以围绕专题整合阅读素材,组织学生展开板块式阅读,并在阅读的基础上,定向设题,指导写作。
   例如研究“君子之风”专题,笔者在《〈论语〉〈孟子〉选读》教材教学的基础上,整合了《君子的意义》《君子与玉》《君子之道》《中国君子文化研究》《君子小人十大区别》《君子风度》《〈论语〉中君子的人格美》等文章进行了专题阅读,最后又以“君子与小人”为题目,做了作文训练。
   3.开展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化活动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师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增添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升其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涵养中国少年的独特气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自我文化认同感。
   例如:硬笔书法比赛、汉字英雄大赛、诗词大会、诗歌朗诵会、《雷雨》《长亭送别》《霸王别姬》等校本剧演出、十八岁给自己起字、我最喜欢的汉字、古典绘画艺术鉴赏、传统文化艺术(琴棋书画、丝竹管弦、诗词歌赋、刺绣、园林、戏曲、茶道等)专题研究、结合季节时令举行诗会(春天的海棠诗会、夏天的爱莲诗会、秋天霜林诗会、冬天的踏雪寻梅诗会)、临近毕业时举行的三行诗会等活动,都深受学生喜爱。
   4.结合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很多城市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文物馆藏、民俗艺术、名人故居,这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遗存。激活这些文化记忆,既可以把课堂教学搬进博物馆,又可以将地方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引进课堂,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涵养家国情怀。
   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很多传统文化名片,这其中就包括被誉为“汉代三绝”之一的徐州汉画像石。徐州汉画像石构图繁密充盈,线条粗犷奔放,石体较大,内容丰富,有动物有人物有写实有想象,艺术特征统一中又富于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审美愉悦,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知识也极为丰富。汉画像石产生于本土、描绘了先民的生活与信仰,极易激发起同学们对家乡风土人情的共鸣和对文化传统的认同。
   除了“汉画像石研究”之外,“李可染绘画研究”“徐州与苏轼”“舌尖上的徐州”“邳州剪纸”“楚汉相争古战场”“霸王别姬戏马台”“燕子楼头苏小小”“云龙山上放鹤亭”“彭祖与美食”“拉魂腔”“柳琴的魅力”等等,都是极具传统文化色彩与地方历史文化风情的探究性学习的选题。
   以弘扬传统文化,寻求文化归属、凝聚文化认同为主要目标;立足课堂,深入研读教材,由文字而文化;读写结合,以传统文化专题研究为线索,在板块式阅读的基础上推进作文序列写作;开展语文活动,以传统文化元素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激发兴趣,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语文能力;整合校内校外文化资源,涵养家国情怀;理性思辨,爱而知其弊,以现代的眼光与开放的文化视野,审视传统吸收精华……让传统之风,山高水长。
  林岩,江苏省徐州一中教师。
其他文献
2019年秋季,小学语文全面铺开使用统编新教材。新教材传达新思想,传递新理念,要求有新作为!虽然各级培训力度很大,但教学知易行难,教材的理解与运用之间有很大差距,甚至会出现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新教材“上线”了,问题也跟着“上线”了。新教材使用破冰期,问题会潮涌而来,如果任由问题滚雪球,会让不少老师畏葸难前。如何让每位教师积极应对新教材使用的问题?如何让困难有效化解?这些问题迫在眉睫!教研得驭势而
高中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个人性格的形成都有着很大关系,教师不能不加以重视,必须从自身着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坚持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实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生将学生分别划分成几个团体,由这个小团体通力合作,完成各自的学习目标。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路人”和“评委”的双重角色,在
近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了高考作文的新热点,备受命题者青睐。这类作文扣准时代脉搏,能在效引导中学生关注时事热点,以增强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能发掘学生真实写作的潜能,让学生按照命题材料的指令去写作,写出情感真实、极具创见的文章,它可以扭转过去思维僵化和程式化写作的局面,也可以有效摒除套作、宿构的弊病。因此,它得到了广大语文老师的普遍关注和作文命题者的追捧。   但也有人认为,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孩子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理解他。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以其真实的儿童成长经历为我们展现了理解孩子的独特视角——倾听。该书为纪念已逝的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先生而作,记录了正在读一年级的小豆豆因种种怪异的行为被退学后进入巴学园的成长故事。小豆豆之前被认为是“问题孩子”,她会因好奇而把书桌盖子开开关关个不停(学校的课桌盖子不同于家里桌子的抽屉,而是往上提的,像垃圾桶的盖子),会走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对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重视,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最先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总体课程改革的方向。之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更加具体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是根据先进的教育思想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把教材中单元写作训练的目的和各个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一系列的训练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让我们的写作教学活起来。为此,我们以曹老师执教的《准确审题 巧妙立意》写作训练课为例子,通过具体的教学片断,呈现在具体教学情境写作中如何实现引导学生迈着台阶节节高、达成写作能力提升的“弯道超车”的高效状态的。   一、审题议题拟题:一写一评一提升  
一、职场口才   口才即口语表达能力,它是说话者的知识、智慧和技巧、能力融合而成的才华和素质。职场,其含义从大的方面说就是整个市场经济环境及人的职业活动,从小的方面说就是人在具体的工作场所、职业环境里的交往。所谓职场口才就是职业人进行信息交流、社交来往、人际关系处理、产品营销等一系列口语表达活动所显示的能力和水平。上世纪90年代,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数以千计的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国际上的
“表现本位”,也称“言语表现本位”,是由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教授提出的语文教学理念,与上世纪60年代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倡导并确立的“阅读本位”语文教学理念针锋相对。前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指向言语表现,即说和写,而不是传统“阅读本位”所提倡的理解吸收,即听和读;且说和写最终指向的不是“生存”“应需”等实用目的,而是指向陶冶情性、发挥潜能、施展禀赋、张扬个性等本体存在与发展的非实用目的,简单说,就是指
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在课程结构上要求高中生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提出新的课程结构,设计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
新课标要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主遨游的领域,努力创设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第一,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唱响“真”“善”“美”的主旋律。新版高中语文教材,闪耀着人文理性的光辉。语文课程目标突出强调感受鉴赏。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阅读,“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