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实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kk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何人从事任何活动,总得由某一动机和兴趣引起,有了动机和兴趣,才有可能做某一事情,并肩市辖区,乃至于取得成功。兴趣是一剂催化剂,学生的学习尤为如此。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对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做出的相当形象生动的诠释。其实,放眼古今,不难发现,那么多的发明家、科学家之所以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因为和他们那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有相当大的关系。
  以往数学课堂教学常常有“明算理,重练习”的模式化现象,致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呆板、沉闷及过于程序化,从而缺乏课堂生机和学生学习乐趣,丧失天女散花般的思维散射。整个课堂自然而然显得枯燥、乏味,毫无激情可言。这样要怎样做,课堂气氛才能充满阳光,学生才富有学习兴趣、充满激情呢?
  一、善用新颖教法,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的特点常常不是因为只看一眼就能了解的东西,而因为感到其深藏着很深的奥秘。好奇心强是小学生的凸显特点,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很容易一下子被新鲜事物吸引。因此,如果在学生眼前揭示出某一新鲜事物,就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如果使这种情感狠狠地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会急切地想要了解、思考这一事物。所以,我们应善用这一特性,以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极大兴趣,从而全神贯注地参加学习。如授课“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意识导入:“现在各小组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快准狠?接着展开我布下的“天罗阵”:2 2 2,6 6 6 6 6,9 9 9 9… 9(100个9)。阵一摆出,小朋友们立马投笔弄机,手嘴并用,进入紧张的比赛中,时间一分一分过去了,同学们一个一个脸红耳赤地把数字逐一相加,而我却能随即说出得数。这样一来,同学们面面相觑,好像我是从火星上来的游离物,觉得非常奇怪。就在这适宜的时候,我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其实,老师有一招降龙十八掌,这掌就是一种你们不曾接触过的运算方法,只要你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和老师一样功力发功了,这样运算速度自然就会快多了。这掌的秘诀在于乘法,你们要不要学?”正是这掌降龙十八掌的工夫,恰当地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无比魅力,如旋涡一般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从而荡起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的涟漪。
  二、释放内在力量,唤醒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开拓思路,发散各种思维……从而构成数学学科的独特吸引力这一潜力股。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把数学这种内力量释放出来,让学生不但观赏到还要走进这个“快乐的数学王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学“20以内个数的认识”这一知识时,我设计了一个题目:我班组织排队做操,第一组成员为,小明前面有6个同学,后面有7个同学,这一组有多少同学?不出所料,很多同学应声而出:13(个)。看着学生洋洋得意的神态,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讲了“和尚雨伞还有我”的故事,我怎么丢了?丢在哪里了?同学们听了之后,若有所悟,笑着答道:“小明丢了。”这堂课显得妙趣横生,学生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三、巧借应用价值,促发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其实是一门很接地气的学科,它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在人们生活领域中的应用俯首可见。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触摸数学,只有如此,学起来才感到亲切真实,从而愿意学,有兴趣学,主动学。如教学“1-100”各数的认识时,可设计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每个同学拿一元钱买5支铅笔,每支铅笔一毛钱,还应找回多少钱。这样不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数,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还促使学生真正体会生活中处处见数学,从而不再感到数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巧用成功体验,深化学习兴趣
  还能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强喜悦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使学生对数学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在数学活动中有所发展。当学生努力之后取得某种成功时,就会具有比较强烈的学习兴趣。因而,我们有责任在适当时候进行鼓励、激发,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如学生独立探索、完成某一任务时,应该对其进行情绪鼓舞:“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如果学生探索某一问题出现停滞现象,要进行“跳板”引渡,将他们摆渡到知识的彼岸,而不能打击其自信心。如此一来,各个层次、各个阶梯、各种水平的学生才能在摸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满足感,进而强化数学学习兴趣。
  五、善用课外活动,强化学习兴趣
  在掌握相应课内知识之后,学生的求知欲会逐渐拓宽,只有组织相应的数学课外活动,才能促使数学视野拓宽,从而更加趣味化,实践化。比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活动,还可以通过讲有关数学知识的故事、猜数学谜语(如0000、万无一失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诸如此类,不但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而且促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而言之,要焕发课堂教学生机,活跃氛围,就应该从学生学习兴趣着手,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爱学、积极主动地学,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其他文献
摘 要: 有效性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由于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对有效性教学工作的重视。如何才能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理念、思想、模式、层次、环境五个方面探讨了有效性教学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很认真,到课下做练习的时候却什么都不会;有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摘 要: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数的概念和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数感、课堂教学实践数感、质疑反思强化数感、善于估算运用数感。  关键词: 数感 小学数学 培养途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对“数感”进行了定义,数感即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
摘 要: 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探究和求知的习惯和方法。初中数学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更多地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师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锻炼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全面发展、和谐进步。  关键词: 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 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教学很有帮助,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
摘 要: “数”与“形”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基本内容,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基本思想。“形对数进行直观表现,数对形进行量化”,借助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让数量关系与图形性质的问题很好地转化,通过几何模型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了解,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数学运算的算理,使解题思路与过程具体化;通过数量化、公式化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性质,借助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更好地展现知识的建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务必立足学情,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并从他们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加强直观感知,丰富感性体验;同时,注意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式,抽象适时适度,提升思维水平,培养推理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思维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务必立足学情,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并从他们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加强直观感知,丰富感性体验;同时,注意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式,抽象适时适度
根据工程设计中实际应用经验,简要介绍了PLC,DCS及FCS在水泥企业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不同应用特点,总结选型原则并列举应用实例。而在DCS向FCS过渡的过程中,急需解决传统仪
摘 要: 如何有效利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宝贵的“错误资源”,优化数学课堂呢?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捕捉错误资源,培养创新思维;智导错误资源,激发探究意识;善用错误资源,提高反思能力;评赏错误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错误资源 有效利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汲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汲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课堂是学生
摘 要: 数学是我国学科设置中的三大主科之一,一直被学校等教育系统重视。由于考试的压力和数学学科本身的难度,导致广大学生产生数学焦虑。数学焦虑指学生在处理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或参加数学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烦躁的状态,属于学科焦虑。当前初中生中数学焦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且有不断蔓延之势。数学阅读指从书面数学语言中获得理解和感知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初中阶段是学生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但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