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在湖北乃至全国广为流传,曲调高昂,旋律优美,歌词也丰富多样,在音乐形态上更是颇具特色,其节奏、调式上都有其独特性。
关键词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 节奏特点 调式特点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是湖北民间音乐的中的瑰宝,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专家致力于鄂西南土家族山歌的研究,但是很少涉及到山歌音乐形态方面的研究,其在音乐形态方面也有很多独特性。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鄂西南土家族山歌,可以发现它在节奏、节拍和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
一、节奏、节拍特点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节奏节拍形式多样,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节奏,也有在同一首歌曲中多种节拍交替进行的,还有的采用自由节拍,总体可以分为节奏规整型和不规整型两大类:
节奏规整型:这类山歌全曲采用单一节拍,节奏趋向规整,没有太多的变化,节奏型较强,节奏特点鲜明。例如下面一首采茶歌《说去采茶就去采茶》:
【例一】
全曲共24小节,全部采用2/4拍子,以上是乐曲的第一句,后面所有的乐句几乎都是采用这一主题句的节奏型稍做变化发展而成,整首乐曲音乐材料集中,节拍单一,每个乐句节奏规整,大致相同。
2.节奏不规整型:鄂西南土家族山歌采用不规整节奏的数量比较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固定节拍,但是频繁变换节拍种类;一种是采用自由节拍,由演唱者即兴发挥。例如下面一首《赶仗豍歌》,全曲共28小节,按照的顺序依次频繁变换节拍,歌曲根据唱词内容表达的需要,一共使用了四种节拍类型,形成不规则的强弱进行:
【例二】
再如下面一首山歌《樱桃好吃树难栽》全部采用自由节拍形式,歌者往往不受节奏节拍的限制,随心演唱,使用大量的衬词和拖腔,节奏自由舒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例三】
二、调式特点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主要采用五声调式,羽调式歌曲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徵调式,宫调式和商调式歌曲数量很少,角调式数量更少。通过对大量的谱例研究,笔者还发现几首三音列的山歌,这既是鄂西南土家族山歌的特色之一,也是湖北民歌的特色,下面列举羽调式、徵调式、三音列几种典型的调式运用特点。
1、羽调式:因为羽调式歌曲色彩柔和、抒情性强,鄂西南土家族山歌中几乎有2/3的歌曲都是以羽调式为主,通常以do re la、do mi la或者so la do几中音组为骨干音构成羽调式,比如下面一首长阳县龙船调山歌《大河涨水好放簰》:
【例四】
这首歌曲有18小节,此曲最后主音落在B音上,是一首B羽调式的山歌。歌曲色彩柔和、旋律轻松抒情,描写了青年男女一起在河里放簰时互相逗乐打情骂俏的情景。
2、徵调式:除羽调式外,徵调式歌曲的数量在鄂西南土家族山歌中位居第二,主要是以la do sol三个音为骨干音形成徵调式,色彩明快,如下例远安县山歌《卖篾货豎》:
【例五】
全曲10小节,是G徵调式,曲中出现了A 、C、 D 、E和G这些音,但是主要是以A 、C、G(首调是la do sol)为核心音,乐曲短小,精悍旋律活泼明快,具有典型的徵调式色彩。
3、徵羽调式交替:在鄂西南土家族山歌中,有时徵羽调式会同时出现在一首歌曲里交替进行,形成不同的色彩对比,例如宜昌县的采茶山歌《十三月采茶一年年》:
【例六】
歌曲共16小节, 1至4小节带有羽调式色彩,5至8小节转入徵调式,9至12小节又回到羽调式,最后4小节结束在徵调式上,这样羽、徵调式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明与暗的色彩对比。
4、三音列:采用此类音列的山歌数量很少,但是很有特色,通常以do mi sol 和la do mi两种音列为主,do mi sol是最典型的形式,如下宜昌县的山歌《上茶山》:
【例七】
全曲共11小节,只出现了A、#C和E三个音,(首调是do mi sol)旋律轻松活泼,节奏简洁明快。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项目编号:2010b213
注释:
豍赶仗是打猎的意思,赶仗歌是土家人打猎时所唱的山歌。
豎当地的方言,是指当地人用竹子手工编制成的器具,最常见的是箩筐、簸箕等。
参考文献:
[1]郇宜敏. 谈山歌[J].吉林:白城师范学院,2006.03.88.
[2]王庆沅.湖北传统民歌的煞声规律[J].北京:中国音乐学季刊,1991.03.27.
[3]张俊凤.赏析中国民歌—山歌[J].辽宁:辽宁师专,2000.05.11.
[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关键词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 节奏特点 调式特点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是湖北民间音乐的中的瑰宝,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专家致力于鄂西南土家族山歌的研究,但是很少涉及到山歌音乐形态方面的研究,其在音乐形态方面也有很多独特性。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鄂西南土家族山歌,可以发现它在节奏、节拍和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
一、节奏、节拍特点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节奏节拍形式多样,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节奏,也有在同一首歌曲中多种节拍交替进行的,还有的采用自由节拍,总体可以分为节奏规整型和不规整型两大类:
节奏规整型:这类山歌全曲采用单一节拍,节奏趋向规整,没有太多的变化,节奏型较强,节奏特点鲜明。例如下面一首采茶歌《说去采茶就去采茶》:
【例一】
全曲共24小节,全部采用2/4拍子,以上是乐曲的第一句,后面所有的乐句几乎都是采用这一主题句的节奏型稍做变化发展而成,整首乐曲音乐材料集中,节拍单一,每个乐句节奏规整,大致相同。
2.节奏不规整型:鄂西南土家族山歌采用不规整节奏的数量比较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固定节拍,但是频繁变换节拍种类;一种是采用自由节拍,由演唱者即兴发挥。例如下面一首《赶仗豍歌》,全曲共28小节,按照的顺序依次频繁变换节拍,歌曲根据唱词内容表达的需要,一共使用了四种节拍类型,形成不规则的强弱进行:
【例二】
再如下面一首山歌《樱桃好吃树难栽》全部采用自由节拍形式,歌者往往不受节奏节拍的限制,随心演唱,使用大量的衬词和拖腔,节奏自由舒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例三】
二、调式特点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主要采用五声调式,羽调式歌曲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徵调式,宫调式和商调式歌曲数量很少,角调式数量更少。通过对大量的谱例研究,笔者还发现几首三音列的山歌,这既是鄂西南土家族山歌的特色之一,也是湖北民歌的特色,下面列举羽调式、徵调式、三音列几种典型的调式运用特点。
1、羽调式:因为羽调式歌曲色彩柔和、抒情性强,鄂西南土家族山歌中几乎有2/3的歌曲都是以羽调式为主,通常以do re la、do mi la或者so la do几中音组为骨干音构成羽调式,比如下面一首长阳县龙船调山歌《大河涨水好放簰》:
【例四】
这首歌曲有18小节,此曲最后主音落在B音上,是一首B羽调式的山歌。歌曲色彩柔和、旋律轻松抒情,描写了青年男女一起在河里放簰时互相逗乐打情骂俏的情景。
2、徵调式:除羽调式外,徵调式歌曲的数量在鄂西南土家族山歌中位居第二,主要是以la do sol三个音为骨干音形成徵调式,色彩明快,如下例远安县山歌《卖篾货豎》:
【例五】
全曲10小节,是G徵调式,曲中出现了A 、C、 D 、E和G这些音,但是主要是以A 、C、G(首调是la do sol)为核心音,乐曲短小,精悍旋律活泼明快,具有典型的徵调式色彩。
3、徵羽调式交替:在鄂西南土家族山歌中,有时徵羽调式会同时出现在一首歌曲里交替进行,形成不同的色彩对比,例如宜昌县的采茶山歌《十三月采茶一年年》:
【例六】
歌曲共16小节, 1至4小节带有羽调式色彩,5至8小节转入徵调式,9至12小节又回到羽调式,最后4小节结束在徵调式上,这样羽、徵调式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明与暗的色彩对比。
4、三音列:采用此类音列的山歌数量很少,但是很有特色,通常以do mi sol 和la do mi两种音列为主,do mi sol是最典型的形式,如下宜昌县的山歌《上茶山》:
【例七】
全曲共11小节,只出现了A、#C和E三个音,(首调是do mi sol)旋律轻松活泼,节奏简洁明快。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项目编号:2010b213
注释:
豍赶仗是打猎的意思,赶仗歌是土家人打猎时所唱的山歌。
豎当地的方言,是指当地人用竹子手工编制成的器具,最常见的是箩筐、簸箕等。
参考文献:
[1]郇宜敏. 谈山歌[J].吉林:白城师范学院,2006.03.88.
[2]王庆沅.湖北传统民歌的煞声规律[J].北京:中国音乐学季刊,1991.03.27.
[3]张俊凤.赏析中国民歌—山歌[J].辽宁:辽宁师专,2000.05.11.
[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