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朝人崇尚哲理,“好以议论为诗”,用诗歌来说理。一般说来,哲理与诗歌,就像油与水,难以捏合上。浮油能蒙在水面。叫人看不到水的清滢透彻美;诗中要讲大道理,就显得干瘪苍白,装腔作势,令人生厌。但也不乏情理并茂的佳作,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得到人生哲理的启发。由于诗人高超的思想艺术修养。使诗歌既具有形象性,又富含哲理。诗趣和哲理一并表现得那么含蓄、自然。不露痕迹。且看苏轼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备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极写庐山雄伟、奇幻、险峻和秀丽的景象。也揭示了庐山自然美中所蕴涵的哲理: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由此可以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即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由于这样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全是紧扣庐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议论,是与该山的形象和谐结合在一起。是作者从观察庐山自然地生发出来的深切感受,真正体现了诗趣和哲理的高度融和,讲的哲理亲切自然,读来又耐人寻味。
再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更是立意不凡,将深刻的哲理诉诸艺术形象。堪称融诗情理趣为一体的优秀哲理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其一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方塘之水澄澈清净,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这一深刻哲理的揭示,并不借助半句干巴巴的说教,而是把全诗融入到悠悠的水流中。灌进明净的池塘里。整篇诗歌无不在写方塘,又无处不在讲读书的感受,使读者如饮醇醪。但是,如果去掉题目,也许你还真的不知作者是在总结读书学习的经验呢!而第二首(又名《泛舟》)哲理与形象结合更为巧妙。诗歌化议论为形象,启人思索,颇富韵味: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歌在字面上描绘了两幅图景:一幅是,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这一比喻把由于水深而大船行驶也显轻快。在江面上自由自在飘行的图景描画得清新可爱。另一幅是,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这两幅图,作者是采用逆转法粘合在一起的。四句短诗。颇显波澜。一比一衬。形象鲜明。
这首诗中,既有时令感,又有动态感,具有勃勃生气,显然不是抽象说理。然而它却确实蕴含哲理。细心的读者会在诗人留下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读书,现在拿起大部头著作越读越有味,可当初才识字,看一篇文章又是多么艰难。读书做学问。要日积月累,积聚雄厚的基础,才读得畅快,写得得心应手。才会感受其乐无穷的妙趣,这不正与江上泛舟同理吗?其实,不仅读书做学问如此,做任何事情,要想驾驭自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一样不需要不断地积累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春水生”的境界,才能融会贯通,从枉费力气的必然王国上升到举重若轻的自由王国。
从上述几首诗歌中可以得出:宋代哲理诗的显著特点就是既有诗歌的特征,又有哲理的内涵,两者有机融合、高度统一。如果一首诗虽有形象但无哲理。当然不是哲理诗;反之,如果理过其辞,形象全无,只是干巴巴的说教,那更不能算是哲理诗。所以要在诗歌中表现哲理。弄不好就写成了哲理论文,成了明朝李梦阳所批评的“专作理话”和胡应麟在《诗薮》中讥讽的“理障”了。另外,也不是那些形象丰满而又含有哲理语句的诗歌都能叫做哲理诗。在古代,有不少旨在写景状物和抒情言志的诗歌,诗趣极浓,而无意说理却说出了“哲理”性的诗句。有的甚至还颇负盛名。但却不能说是哲理诗。因为哲理诗除了形象和哲理要高度有机融合外,还要这其中的哲理是蕴藏在整首诗歌之中。哲理是凭借诗歌的整体来表达,要令人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哲理,让哲理美在欣赏中自然而然沁入人的心灵。如前述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它们的主旨全不在写景,而在说理,而这哲理又是依靠全诗四句句子自然天成。没有半丝勉强,只要少了其中一句。“哲理”也就不复存在。哲理诗的这一整体性特点,使得它和那种仅含哲理性诗句的诗歌区分开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备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极写庐山雄伟、奇幻、险峻和秀丽的景象。也揭示了庐山自然美中所蕴涵的哲理: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由此可以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即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由于这样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全是紧扣庐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议论,是与该山的形象和谐结合在一起。是作者从观察庐山自然地生发出来的深切感受,真正体现了诗趣和哲理的高度融和,讲的哲理亲切自然,读来又耐人寻味。
再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更是立意不凡,将深刻的哲理诉诸艺术形象。堪称融诗情理趣为一体的优秀哲理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其一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方塘之水澄澈清净,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这一深刻哲理的揭示,并不借助半句干巴巴的说教,而是把全诗融入到悠悠的水流中。灌进明净的池塘里。整篇诗歌无不在写方塘,又无处不在讲读书的感受,使读者如饮醇醪。但是,如果去掉题目,也许你还真的不知作者是在总结读书学习的经验呢!而第二首(又名《泛舟》)哲理与形象结合更为巧妙。诗歌化议论为形象,启人思索,颇富韵味: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歌在字面上描绘了两幅图景:一幅是,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这一比喻把由于水深而大船行驶也显轻快。在江面上自由自在飘行的图景描画得清新可爱。另一幅是,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这两幅图,作者是采用逆转法粘合在一起的。四句短诗。颇显波澜。一比一衬。形象鲜明。
这首诗中,既有时令感,又有动态感,具有勃勃生气,显然不是抽象说理。然而它却确实蕴含哲理。细心的读者会在诗人留下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读书,现在拿起大部头著作越读越有味,可当初才识字,看一篇文章又是多么艰难。读书做学问。要日积月累,积聚雄厚的基础,才读得畅快,写得得心应手。才会感受其乐无穷的妙趣,这不正与江上泛舟同理吗?其实,不仅读书做学问如此,做任何事情,要想驾驭自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一样不需要不断地积累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春水生”的境界,才能融会贯通,从枉费力气的必然王国上升到举重若轻的自由王国。
从上述几首诗歌中可以得出:宋代哲理诗的显著特点就是既有诗歌的特征,又有哲理的内涵,两者有机融合、高度统一。如果一首诗虽有形象但无哲理。当然不是哲理诗;反之,如果理过其辞,形象全无,只是干巴巴的说教,那更不能算是哲理诗。所以要在诗歌中表现哲理。弄不好就写成了哲理论文,成了明朝李梦阳所批评的“专作理话”和胡应麟在《诗薮》中讥讽的“理障”了。另外,也不是那些形象丰满而又含有哲理语句的诗歌都能叫做哲理诗。在古代,有不少旨在写景状物和抒情言志的诗歌,诗趣极浓,而无意说理却说出了“哲理”性的诗句。有的甚至还颇负盛名。但却不能说是哲理诗。因为哲理诗除了形象和哲理要高度有机融合外,还要这其中的哲理是蕴藏在整首诗歌之中。哲理是凭借诗歌的整体来表达,要令人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哲理,让哲理美在欣赏中自然而然沁入人的心灵。如前述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它们的主旨全不在写景,而在说理,而这哲理又是依靠全诗四句句子自然天成。没有半丝勉强,只要少了其中一句。“哲理”也就不复存在。哲理诗的这一整体性特点,使得它和那种仅含哲理性诗句的诗歌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