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贯彻启发式精神,启发式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方法。文章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 启发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 教学运用
启发式教学,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热衷于研究的教学方法。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启”的论断;汉儒董仲舒在《学记》中主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布鲁纳的“发现法”等,基本上属于此范畴。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自觉思考问题,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原则性教学方法。可见“启发式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从教育理论的角度理解,它是一种教学思想,;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角度理解,启发式是一种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各方面活动的基本要求;从方法论的角度理解,启发式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都有指导作用的根本方法,贯穿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中。因此,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途径和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一、恰当的设疑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设疑是给学生揭示矛盾,让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受到教育。恰当的设疑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好的设疑,要富有启发性。因此,教师要有意无意地设疑,使学生感到惊奇、刺激,产生兴奋和热情,在兴致盎然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培养能力,让学生形成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例如:在讲《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时,为了讲清“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这一观点,我采用了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沧州石狮沉河的故事,从学生感兴趣的“石狮在哪里”的问题入手,引发学生讨论。当分别代表老船工、传教者、寺僧意见的“在上游”、“在中游”、“在下游”的三种假设提出后,教师针对学生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进一步启发:石狮无法跳出来证明,那么到底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呢?“去捞呀!”实际上很简单的道理就这么被点破。教师针对石狮的打捞,用形象生动的动画展现石狮沉河后自中游至上游的运动轨迹,动画的直观和动感,让学生在新奇之余,很自然地引用物理学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不仅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还让学生感受到以自然科学为基石的哲学的魅力。“石狮原来在上游,老船工竟然是对的!”在学生惊讶之余,教师再一次引导他们体会到那些原先被认为是不可置信的观点在实际面前的强大。可见,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一不靠感觉,二不看分工、学历、地位,而只能由实践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水到渠成。
又如在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的原理,我用故事引入:有一个20岁的青年在一次车祸中失去左臂,但他很想学柔道。拜师后,师傅只教他一招,并告诉他有一招就足够了。几个月后,师傅带他参加比赛,前两轮,他都轻松胜出。第三轮比赛,开始有些困难,但最终还是这个青年赢了。决赛时比这个青年高大的对手也被击败。故事讲完后,这时我问学生:“这个青年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学生分析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青年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二是对付这招唯一的办法就是对手要抓住青年的左臂,因为他失去左臂,所以他的劣势就成了优势。我进一步追问:从哲学上看,这个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学生很快回答: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情形: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二、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喻启发的作用在于用具体的、浅显的、学生熟知的事物激发学生通过联想理解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从而使思想的表达和事例阐述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高中政治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用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理解,接受新事物,从而引发学生思维,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
例如:在讲《社会发展规律》时,要让学生弄清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时,我用“脚”比喻“生产力”,用“鞋子”比喻“生产关系”,指出:“一个人穿多大的鞋子,从根本上说是由脚的大小决定的。同时,鞋子对脚又有反作用。当鞋子适应脚时,走起路来就会轻松自如;当鞋子不适应脚时,走起路来就可能会摔跟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犹如脚与鞋子之间的关系。”由于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深刻的道理就一下子变得简明了,这就是善用比喻所表现的特殊的作用。
又如在讲述《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时,其中讲到“法国政体的特点”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我给学生打了一个幽默的比喻:资本主义国家有个家庭小孩很多,有妻子和前夫生的孩子,也有丈夫和前妻生的小孩,两人重组家庭后又生了小孩。一天,这群孩子打架了,结果妻子就对丈夫说,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联合起来打我们的孩子。——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的形象的写照。学生在哈哈大笑中明白了资本主义多党制的实质,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又为学生架起了思维的桥梁,为学生进一步参与教学活动扫除了障碍。
三、巧设情境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思想政治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旨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借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良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驱动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境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例如:教学《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时,我先给学生创设了情境:“假如你携带着百宝箱去旅行,百宝箱中有金钱、美女、友情、良知、生命、学识、地位。突然你在旅途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你必须抛弃百宝箱中的一样东西,而你最先抛弃哪一个?请同学们依次抛弃,最后只剩下一样东西。”学生聆听了情景,明确了任务后,参与的积极性顿时被调动起来,一下子就讨论开。有的学生第一抛弃的是金钱,有的是地位,有的是美女,各种观点不一;最后剩下的东西有的是生命,有的是良知,有的是友情。学生在一次次选择中,既有痛苦又有快乐。经过全班学生的不断争论,最后一致选择第一个抛弃的是金钱。很多同学慷慨激昂地说:金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应该把钱看得太重,世上有许多东西比金钱更珍贵。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澄清了对金钱的错误认识,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点相互补充,相互碰撞,激发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进行的教育教学在不露痕迹中悄然实现。这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索新知识的体验过程。
又如在《人生观》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品让学生表演。某宾馆来了几位客人,陪同人员向服务员介绍:“这是市长的儿子,那是局长的女儿……”服务人员极为反感,义正词严地说:“他们是不是没有职业和姓名?捧出当官的父母,难道身价就变了?我们可不吃这一套!”学生真情表演,教师现场点化,启发发问:“这里体现了哪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学生经情境的渲染,通过热烈讨论悟出了:短短的场景却是一场人生价值观的剧烈交锋,即以等级、地位、权势,还是以劳动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但不管应用什么方法,其教学主旨都是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生搬硬套,邯郸学步,而应与时俱进,优化启发式教学措施,不断创新,从而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求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我相信启发式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政治卷).
[2]黄蓉生主编.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
[3]熊梅著.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
关键词: 启发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 教学运用
启发式教学,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热衷于研究的教学方法。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启”的论断;汉儒董仲舒在《学记》中主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布鲁纳的“发现法”等,基本上属于此范畴。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自觉思考问题,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原则性教学方法。可见“启发式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从教育理论的角度理解,它是一种教学思想,;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角度理解,启发式是一种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各方面活动的基本要求;从方法论的角度理解,启发式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都有指导作用的根本方法,贯穿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中。因此,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途径和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一、恰当的设疑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设疑是给学生揭示矛盾,让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受到教育。恰当的设疑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好的设疑,要富有启发性。因此,教师要有意无意地设疑,使学生感到惊奇、刺激,产生兴奋和热情,在兴致盎然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培养能力,让学生形成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例如:在讲《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时,为了讲清“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这一观点,我采用了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沧州石狮沉河的故事,从学生感兴趣的“石狮在哪里”的问题入手,引发学生讨论。当分别代表老船工、传教者、寺僧意见的“在上游”、“在中游”、“在下游”的三种假设提出后,教师针对学生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进一步启发:石狮无法跳出来证明,那么到底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呢?“去捞呀!”实际上很简单的道理就这么被点破。教师针对石狮的打捞,用形象生动的动画展现石狮沉河后自中游至上游的运动轨迹,动画的直观和动感,让学生在新奇之余,很自然地引用物理学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不仅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还让学生感受到以自然科学为基石的哲学的魅力。“石狮原来在上游,老船工竟然是对的!”在学生惊讶之余,教师再一次引导他们体会到那些原先被认为是不可置信的观点在实际面前的强大。可见,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一不靠感觉,二不看分工、学历、地位,而只能由实践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水到渠成。
又如在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的原理,我用故事引入:有一个20岁的青年在一次车祸中失去左臂,但他很想学柔道。拜师后,师傅只教他一招,并告诉他有一招就足够了。几个月后,师傅带他参加比赛,前两轮,他都轻松胜出。第三轮比赛,开始有些困难,但最终还是这个青年赢了。决赛时比这个青年高大的对手也被击败。故事讲完后,这时我问学生:“这个青年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学生分析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青年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二是对付这招唯一的办法就是对手要抓住青年的左臂,因为他失去左臂,所以他的劣势就成了优势。我进一步追问:从哲学上看,这个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学生很快回答: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情形: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二、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喻启发的作用在于用具体的、浅显的、学生熟知的事物激发学生通过联想理解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从而使思想的表达和事例阐述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高中政治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用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理解,接受新事物,从而引发学生思维,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
例如:在讲《社会发展规律》时,要让学生弄清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时,我用“脚”比喻“生产力”,用“鞋子”比喻“生产关系”,指出:“一个人穿多大的鞋子,从根本上说是由脚的大小决定的。同时,鞋子对脚又有反作用。当鞋子适应脚时,走起路来就会轻松自如;当鞋子不适应脚时,走起路来就可能会摔跟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犹如脚与鞋子之间的关系。”由于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深刻的道理就一下子变得简明了,这就是善用比喻所表现的特殊的作用。
又如在讲述《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时,其中讲到“法国政体的特点”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我给学生打了一个幽默的比喻:资本主义国家有个家庭小孩很多,有妻子和前夫生的孩子,也有丈夫和前妻生的小孩,两人重组家庭后又生了小孩。一天,这群孩子打架了,结果妻子就对丈夫说,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联合起来打我们的孩子。——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的形象的写照。学生在哈哈大笑中明白了资本主义多党制的实质,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又为学生架起了思维的桥梁,为学生进一步参与教学活动扫除了障碍。
三、巧设情境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思想政治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旨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借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良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驱动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境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例如:教学《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时,我先给学生创设了情境:“假如你携带着百宝箱去旅行,百宝箱中有金钱、美女、友情、良知、生命、学识、地位。突然你在旅途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你必须抛弃百宝箱中的一样东西,而你最先抛弃哪一个?请同学们依次抛弃,最后只剩下一样东西。”学生聆听了情景,明确了任务后,参与的积极性顿时被调动起来,一下子就讨论开。有的学生第一抛弃的是金钱,有的是地位,有的是美女,各种观点不一;最后剩下的东西有的是生命,有的是良知,有的是友情。学生在一次次选择中,既有痛苦又有快乐。经过全班学生的不断争论,最后一致选择第一个抛弃的是金钱。很多同学慷慨激昂地说:金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应该把钱看得太重,世上有许多东西比金钱更珍贵。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澄清了对金钱的错误认识,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点相互补充,相互碰撞,激发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进行的教育教学在不露痕迹中悄然实现。这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索新知识的体验过程。
又如在《人生观》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品让学生表演。某宾馆来了几位客人,陪同人员向服务员介绍:“这是市长的儿子,那是局长的女儿……”服务人员极为反感,义正词严地说:“他们是不是没有职业和姓名?捧出当官的父母,难道身价就变了?我们可不吃这一套!”学生真情表演,教师现场点化,启发发问:“这里体现了哪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学生经情境的渲染,通过热烈讨论悟出了:短短的场景却是一场人生价值观的剧烈交锋,即以等级、地位、权势,还是以劳动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但不管应用什么方法,其教学主旨都是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生搬硬套,邯郸学步,而应与时俱进,优化启发式教学措施,不断创新,从而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求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我相信启发式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政治卷).
[2]黄蓉生主编.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
[3]熊梅著.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