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万里追寻核桃树
卢晓荣对揉核桃的妙处是深有体会的,自从血糖正常之后,他想把这一奇妙的治疗方法告诉每一位病友,所以,经常手里揉着山核桃去“布道”。
朋友见他一脸执著的神情,对他说:“得了,你别光来现身说法,干脆直接卖山核桃得了。”
这句话倒是—下点醒了他。当时他所在单位不景气,正在改制,职工可以停薪留职,也可以买断工龄下岗。他想,卖山核桃倒是一条生路,于是,咬牙跺脚,干起了这个买卖。
干就干呗,干吗要咬牙跺脚呀?因为当时北京很少有人玩山核桃,市场有做这买卖的,但山核桃主要是新核桃,即当年从树上摘下来的核桃。

您且看明白,那会儿,所有的山核桃都是野生的,人们还不知嫁接的山核桃什么样。
野生山核桃的货源得自己去找,而且野生核桃的生长周期不一样,遇到天灾,可能会不结果儿,颗粒无收。因此,做这买卖等于靠天吃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在这种情况下,卢晓荣只能先小本投资,一点一点试水,然后再搞大的动作。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寻找货源。做买卖,您首先得有东西卖呀。
当时,新核桃的品种主要是“鸡心”“楸子”“灯笼”等,像“狮子头”“官帽”“公子帽”,以及后来新添的“虎头”“罗汉头”等,在市面上很少见。
“鸡心”“狮子头”“官帽”等品种,主要产地是在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北京门头沟、房山、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区等,“楸子”的产地是东北地区等,“灯笼”的产地是陕西地区等。
现在山核桃已经“臭街”了,到处都有卖山核桃的地方,但是20多年前,您别说买山核桃,就是到山里去淘换生的山核桃都很难。
卢晓荣只知道山核桃的产地,但产地大了,到哪儿去找核桃树呢?当时,没有人来指点,只能自己去蹬道儿。
那些年,为了找到山核桃的货源,他真是吃了很多苦。忍饥挨饿、风餐露宿是常事儿。有一次在山西的大山里找核桃树,他从几十米高的峭壁上摔下来,多亏树农抢救及时,否则,他的小命就交待在山上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后来,山里的树农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了从北京采购山核桃的卢晓荣,每年打下来的核桃都给他留着。
“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那几年,卢晓荣最忙的时候是立秋之后,每年的这个季节,他便动身到产地收购核桃,北方大部分山核桃产地他几乎都去过。“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吃饭在炕头。”几年之后,他跟产地的农民建立了很好的业务关系。
山核桃成了大众“媒人”
卢晓荣属于做事谨慎的人,在经营山核桃上,采取的是稳扎稳打策略,并不急于求成。他只收购现成的、眼睛能看到的果儿,最初连带皮的青果儿都不要。
他经营山核桃的时候,还没有包核桃树一说。所谓包树,就是把农民的核桃树给包下来,一年给他多少钱,秋天结出多少核桃都是你的。
当时有人劝他包树。那会儿,北京做核桃买卖的超不过20人,如果他答应,真是捷足先登了。
后来被媒体炒作的河北涞水南安庄的“狮子头”树,他当年去的时候还有4棵,后来死了两棵,他跟那儿的树农很熟,如果他愿意,一年两三万就可以把这两棵树包下来,但是他没动这个念头。
后来,又死了一棵树,硕果仅存的那棵,被人一年花40万给包了。承包的核桃商为了防人偷核桃,在树的周围装上了铁丝网和摄像头,还在树旁拴着狼狗。媒体曝光后,这棵树成了名树。
朋友看到这个消息,对卢晓荣说:“要是当初你把这棵树包下来,早就发了。”
卢晓荣淡然一笑说:“我可没这野心,也没这么大胃口。”
卢晓荣从小受父亲的言传身教,信奉安分守己、做人本分的人生原则,未曾做事,先学做人。所以他在经营核桃时,把诚实信誉摆在第一位,而且做事踏实,比较低调。
当时北京人对揉山核桃的好处知之甚少,玩核桃的人主要集中在有范儿的老北京人、商界老板、书画界的画家、演艺界明星,以及部分白领,充其量有几千人,所以,当时能卖出几对核桃不容易。
正因为如此,卢晓荣一直没有开门店,只在天宁寺设了个摊位,以此为点,招揽回头客。
由于他在经营上,先以感情投资,跟人建立良好的诚信关系后,再在卖出的核桃上获取较少的利润,所以,很快聚集起一批玩核桃的朋友。这些朋友再对他进行口碑宣传,吸引新的买主。
这是最古老的经营模式,显然这种方式已经落后,但他依然固执地坚信自己的真心实意,会换来源源不断的客源。
也许当时核桃的购买群属于小众,他的这招倒也赢得一些玩主的信任。同时,他也和许多商界和演艺界的名人如马季、马德华、李增瑞等成了好朋友。
从玩核桃到写核桃
其实,就我对卢晓荣的了解,他不是一个纯粹的买卖人。与其说他是买卖山核桃,不如说他是玩山核桃。
您说做买卖有这样的吗?熟人到他这儿买核桃,他拿出几对核桃让您挑,然后对您说:看着好,您拿走。您问:多少钱?他说:您看着给吧。明明标价1000块钱,您给他800块钱也行,300块钱也行,甚至给他50块钱,他也不会让您再添点儿。

这是做买卖吗?
假如他的熟人五个六个也行,问题是您到他那儿买过核桃,就算熟人了。您想他的熟人有多少吧?“核桃卢”的绰号就是这么来的。
我曾经问过他:“你一年到头四处奔波,能挣多少钱?”
他苦笑道:“挣什么钱呀,我就是一个玩儿。”
他说的不是虚话,他是京城最早玩核桃的那撥人里的佼佼者。那些年,他玩核桃东奔西跑地够玩命的,但直到我认识他时,他仍然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里,甚至连汽车都没买,出门还坐地铁呢。而在他之后玩核桃的,有的已经成了大款,租店买车买别墅了。 我结识卢晓荣是在1998年,他玩核桃已经出名了,当时他正在琢磨出—本有关玩文玩核桃的书。因为我当时在《北京晚报》主办“京味报道”专版,每周以一个整版的篇幅介绍老北京文化,在北京市民中有些影响。卢晓荣是看了我在“京味报道”专版上的文章,找到我的。
说老实话,在认识卢晓荣之前,我对文玩核桃还没接触过,是在跟他的多次聊天中,我才对老北京人掌上的这个玩物有了认识,再加上晓荣送给我两对“鸡心”,我每天把玩揉搓,渐渐对玩核桃的妙处有所体会了。在跟卢晓荣聊天时,他告诉我他想出一本写山核桃的书。
“写书?为什么要写书呢?”我有些纳闷地问他。
他对我说,这些年,玩文玩核桃有许多体会,北京玩核桃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许多人玩核桃是跟风,看别人玩,自己也跟着玩,玩核桃有什么好处?进一步说文玩核桃有什么文化内涵,他们却并不知道。有些老北京人玩了一辈子山核桃,但您让他说出这里有什么“道道儿”,有什么文化,也未准说得上来。所以,要把玩文玩核桃往正道儿上引,很需要有—本有关山核桃的书。
我当然支持晓荣的想法,而且我还鼓励他挑战自我,填补这个空白。
一本书点了一把“火”
空白?没错儿,是空白!咱们前文说了,中国人玩山核桃至少始于明代,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实际上也许年头更长。
也许是中国人玩的玩意儿太多了,小小山核桃不值当为它去费心思琢磨。所以,国人玩了七八百年的山核桃,截至卢晓荣这儿,有关把玩山核桃的专著却一本也没有,您说在图书出版方面,这是不是一个空白?
填空是比较难的事,因为您没有依托和依靠,只能自己去搬砖和泥。为写成这本玩山核桃的书,卢晓荣真是下了功夫。
他对我说:“难在没有任何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料可查。我先到的国家图书馆,后到的首都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接着又跑了几个区、县和大学的图书馆,别说有关山核桃的书,就是相关的资料也没有。让我感到不解的是,连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的资料库,也没有关于山核桃的任何资料。”
真是一张白纸,白纸一张。也就是卢晓荣有这种耐性和毅力,换了别人也许早就打退堂鼓了。
没辙,他只好独辟蹊径,从植物学和林业方面的书里寻找有关核桃的资料,最后终于找到一本从植物学的属类写核桃的书,作者是郗荣庭,是拿过世界冠军的乒乓球运动员郗恩庭的哥哥。
这本书只能在树种的认识上给卢晓荣提供一些帮助,其他关于山核桃的历史文化,包括文玩核桃的起源、属性、品种,文玩核桃的功能,如何挑选,怎么玩,怎么保护等,都需要他查找历史资料,根据自己多年玩山核桃的经验体会来写了。
卢晓荣属于被“文革”耽误的一代人,充其量也就是高中文化水平,而且平时很少动笔写东西,现在居然要写本书,对他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
他对我说:“写这本书,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许多生僻字和学术上的术语,我得查字典。尤其是在文字表述上,别看平时嘴上能说,但变成文字,还是显得非常吃力。”
但他干什么事儿都非常执著,不达目的死不罢休。这本关于文玩核桃的书,就是他花了两三年时间,一点一点儿“吭哧”出来的。以他的文化水平能写出这本书,用呕心沥血来形容并不为过。
我见到这本书的初稿,已经是2005年了。卢晓荣不会用电脑,书稿是手写的,厚厚的稿纸装在塑料袋子里,拿着挺沉。
“你拿去看看,帮我润润色。”晓荣恳求道。
“好吧,我先看看。”我答应了他的请求。

那时,我在报社又当记者又当编辑,一天到晚实在太忙,但我还是用了几个晚上,把他的书稿看完。我感觉这部书稿,在布局谋篇和行文上有些乱,在结构上也需要重新梳理。
我约晓荣出来,就这部书稿单聊了一次,把我的意见告诉他,劝他再作修改。
“写一本书哪儿那么容易,且得改呢。”我对他说。
“要不你帮我修改吧,出版时署咱俩的名字。”他说得十分真诚。
我当然不会这么做。这本书他吭哧吭哧写了三四年,署我名,这不是夺人之美吗?
“怎么,七十二拜都拜了,就差一哆嗦了你想脱身了?那怎么行?不是你的风格呀!”我对他说,“这种专业类书跟文学作品不一样,只要你把要说的话写清楚就可以了,所以,需要的是知识和经验,不需要什么文采,你自己完全有这个能力。再者说,写这本书,你就是杨利伟,第一个太空人。以后可能会有许多人写有关山核桃的书,但你是第一个呀!”
在我的开导下,他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这部书稿重新整理了一遍,他又把书稿拿给我看,这回书稿整理得有了书的模样。
当时,出这类书需要自费。卢晓荣几经周折找到了文物出版社,他们答应出版,但要求我为这本书写序。我当仁不让。
书出版后,现在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先生,当时是文物出版社的社长,请我和晓荣在社内食堂吃了顿饭,表示祝贺。
在这本书出版发行之前,我在《北京晚报》的“京味报道”专版上,用一个版的篇幅报道了“核桃卢”玩山核桃的事儿,在社会上引起点反响。不久,晓荣的关于山核桃的书出版。一篇报道和一本书如同助推器,使小小的山核桃在市场上迅速升温。
苏士澍先生也是通过出版这本书才认识文玩核桃的。他当时说了一句話:“但愿这本书对人们玩核桃,能起到点化作用。”
岂止是点化,后来的市场发展证明,这本关于山核桃的书,等于在核桃市场上点了一把“火”。
(未完待续)
卢晓荣对揉核桃的妙处是深有体会的,自从血糖正常之后,他想把这一奇妙的治疗方法告诉每一位病友,所以,经常手里揉着山核桃去“布道”。
朋友见他一脸执著的神情,对他说:“得了,你别光来现身说法,干脆直接卖山核桃得了。”
这句话倒是—下点醒了他。当时他所在单位不景气,正在改制,职工可以停薪留职,也可以买断工龄下岗。他想,卖山核桃倒是一条生路,于是,咬牙跺脚,干起了这个买卖。
干就干呗,干吗要咬牙跺脚呀?因为当时北京很少有人玩山核桃,市场有做这买卖的,但山核桃主要是新核桃,即当年从树上摘下来的核桃。

您且看明白,那会儿,所有的山核桃都是野生的,人们还不知嫁接的山核桃什么样。
野生山核桃的货源得自己去找,而且野生核桃的生长周期不一样,遇到天灾,可能会不结果儿,颗粒无收。因此,做这买卖等于靠天吃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在这种情况下,卢晓荣只能先小本投资,一点一点试水,然后再搞大的动作。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寻找货源。做买卖,您首先得有东西卖呀。
当时,新核桃的品种主要是“鸡心”“楸子”“灯笼”等,像“狮子头”“官帽”“公子帽”,以及后来新添的“虎头”“罗汉头”等,在市面上很少见。
“鸡心”“狮子头”“官帽”等品种,主要产地是在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北京门头沟、房山、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区等,“楸子”的产地是东北地区等,“灯笼”的产地是陕西地区等。
现在山核桃已经“臭街”了,到处都有卖山核桃的地方,但是20多年前,您别说买山核桃,就是到山里去淘换生的山核桃都很难。
卢晓荣只知道山核桃的产地,但产地大了,到哪儿去找核桃树呢?当时,没有人来指点,只能自己去蹬道儿。
那些年,为了找到山核桃的货源,他真是吃了很多苦。忍饥挨饿、风餐露宿是常事儿。有一次在山西的大山里找核桃树,他从几十米高的峭壁上摔下来,多亏树农抢救及时,否则,他的小命就交待在山上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后来,山里的树农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了从北京采购山核桃的卢晓荣,每年打下来的核桃都给他留着。
“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那几年,卢晓荣最忙的时候是立秋之后,每年的这个季节,他便动身到产地收购核桃,北方大部分山核桃产地他几乎都去过。“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吃饭在炕头。”几年之后,他跟产地的农民建立了很好的业务关系。
山核桃成了大众“媒人”
卢晓荣属于做事谨慎的人,在经营山核桃上,采取的是稳扎稳打策略,并不急于求成。他只收购现成的、眼睛能看到的果儿,最初连带皮的青果儿都不要。
他经营山核桃的时候,还没有包核桃树一说。所谓包树,就是把农民的核桃树给包下来,一年给他多少钱,秋天结出多少核桃都是你的。
当时有人劝他包树。那会儿,北京做核桃买卖的超不过20人,如果他答应,真是捷足先登了。
后来被媒体炒作的河北涞水南安庄的“狮子头”树,他当年去的时候还有4棵,后来死了两棵,他跟那儿的树农很熟,如果他愿意,一年两三万就可以把这两棵树包下来,但是他没动这个念头。
后来,又死了一棵树,硕果仅存的那棵,被人一年花40万给包了。承包的核桃商为了防人偷核桃,在树的周围装上了铁丝网和摄像头,还在树旁拴着狼狗。媒体曝光后,这棵树成了名树。
朋友看到这个消息,对卢晓荣说:“要是当初你把这棵树包下来,早就发了。”
卢晓荣淡然一笑说:“我可没这野心,也没这么大胃口。”
卢晓荣从小受父亲的言传身教,信奉安分守己、做人本分的人生原则,未曾做事,先学做人。所以他在经营核桃时,把诚实信誉摆在第一位,而且做事踏实,比较低调。
当时北京人对揉山核桃的好处知之甚少,玩核桃的人主要集中在有范儿的老北京人、商界老板、书画界的画家、演艺界明星,以及部分白领,充其量有几千人,所以,当时能卖出几对核桃不容易。
正因为如此,卢晓荣一直没有开门店,只在天宁寺设了个摊位,以此为点,招揽回头客。
由于他在经营上,先以感情投资,跟人建立良好的诚信关系后,再在卖出的核桃上获取较少的利润,所以,很快聚集起一批玩核桃的朋友。这些朋友再对他进行口碑宣传,吸引新的买主。
这是最古老的经营模式,显然这种方式已经落后,但他依然固执地坚信自己的真心实意,会换来源源不断的客源。
也许当时核桃的购买群属于小众,他的这招倒也赢得一些玩主的信任。同时,他也和许多商界和演艺界的名人如马季、马德华、李增瑞等成了好朋友。
从玩核桃到写核桃
其实,就我对卢晓荣的了解,他不是一个纯粹的买卖人。与其说他是买卖山核桃,不如说他是玩山核桃。
您说做买卖有这样的吗?熟人到他这儿买核桃,他拿出几对核桃让您挑,然后对您说:看着好,您拿走。您问:多少钱?他说:您看着给吧。明明标价1000块钱,您给他800块钱也行,300块钱也行,甚至给他50块钱,他也不会让您再添点儿。

这是做买卖吗?
假如他的熟人五个六个也行,问题是您到他那儿买过核桃,就算熟人了。您想他的熟人有多少吧?“核桃卢”的绰号就是这么来的。
我曾经问过他:“你一年到头四处奔波,能挣多少钱?”
他苦笑道:“挣什么钱呀,我就是一个玩儿。”
他说的不是虚话,他是京城最早玩核桃的那撥人里的佼佼者。那些年,他玩核桃东奔西跑地够玩命的,但直到我认识他时,他仍然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里,甚至连汽车都没买,出门还坐地铁呢。而在他之后玩核桃的,有的已经成了大款,租店买车买别墅了。 我结识卢晓荣是在1998年,他玩核桃已经出名了,当时他正在琢磨出—本有关玩文玩核桃的书。因为我当时在《北京晚报》主办“京味报道”专版,每周以一个整版的篇幅介绍老北京文化,在北京市民中有些影响。卢晓荣是看了我在“京味报道”专版上的文章,找到我的。
说老实话,在认识卢晓荣之前,我对文玩核桃还没接触过,是在跟他的多次聊天中,我才对老北京人掌上的这个玩物有了认识,再加上晓荣送给我两对“鸡心”,我每天把玩揉搓,渐渐对玩核桃的妙处有所体会了。在跟卢晓荣聊天时,他告诉我他想出一本写山核桃的书。
“写书?为什么要写书呢?”我有些纳闷地问他。
他对我说,这些年,玩文玩核桃有许多体会,北京玩核桃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许多人玩核桃是跟风,看别人玩,自己也跟着玩,玩核桃有什么好处?进一步说文玩核桃有什么文化内涵,他们却并不知道。有些老北京人玩了一辈子山核桃,但您让他说出这里有什么“道道儿”,有什么文化,也未准说得上来。所以,要把玩文玩核桃往正道儿上引,很需要有—本有关山核桃的书。
我当然支持晓荣的想法,而且我还鼓励他挑战自我,填补这个空白。
一本书点了一把“火”
空白?没错儿,是空白!咱们前文说了,中国人玩山核桃至少始于明代,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实际上也许年头更长。
也许是中国人玩的玩意儿太多了,小小山核桃不值当为它去费心思琢磨。所以,国人玩了七八百年的山核桃,截至卢晓荣这儿,有关把玩山核桃的专著却一本也没有,您说在图书出版方面,这是不是一个空白?
填空是比较难的事,因为您没有依托和依靠,只能自己去搬砖和泥。为写成这本玩山核桃的书,卢晓荣真是下了功夫。
他对我说:“难在没有任何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料可查。我先到的国家图书馆,后到的首都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接着又跑了几个区、县和大学的图书馆,别说有关山核桃的书,就是相关的资料也没有。让我感到不解的是,连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的资料库,也没有关于山核桃的任何资料。”
真是一张白纸,白纸一张。也就是卢晓荣有这种耐性和毅力,换了别人也许早就打退堂鼓了。
没辙,他只好独辟蹊径,从植物学和林业方面的书里寻找有关核桃的资料,最后终于找到一本从植物学的属类写核桃的书,作者是郗荣庭,是拿过世界冠军的乒乓球运动员郗恩庭的哥哥。
这本书只能在树种的认识上给卢晓荣提供一些帮助,其他关于山核桃的历史文化,包括文玩核桃的起源、属性、品种,文玩核桃的功能,如何挑选,怎么玩,怎么保护等,都需要他查找历史资料,根据自己多年玩山核桃的经验体会来写了。
卢晓荣属于被“文革”耽误的一代人,充其量也就是高中文化水平,而且平时很少动笔写东西,现在居然要写本书,对他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
他对我说:“写这本书,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许多生僻字和学术上的术语,我得查字典。尤其是在文字表述上,别看平时嘴上能说,但变成文字,还是显得非常吃力。”
但他干什么事儿都非常执著,不达目的死不罢休。这本关于文玩核桃的书,就是他花了两三年时间,一点一点儿“吭哧”出来的。以他的文化水平能写出这本书,用呕心沥血来形容并不为过。
我见到这本书的初稿,已经是2005年了。卢晓荣不会用电脑,书稿是手写的,厚厚的稿纸装在塑料袋子里,拿着挺沉。
“你拿去看看,帮我润润色。”晓荣恳求道。
“好吧,我先看看。”我答应了他的请求。

那时,我在报社又当记者又当编辑,一天到晚实在太忙,但我还是用了几个晚上,把他的书稿看完。我感觉这部书稿,在布局谋篇和行文上有些乱,在结构上也需要重新梳理。
我约晓荣出来,就这部书稿单聊了一次,把我的意见告诉他,劝他再作修改。
“写一本书哪儿那么容易,且得改呢。”我对他说。
“要不你帮我修改吧,出版时署咱俩的名字。”他说得十分真诚。
我当然不会这么做。这本书他吭哧吭哧写了三四年,署我名,这不是夺人之美吗?
“怎么,七十二拜都拜了,就差一哆嗦了你想脱身了?那怎么行?不是你的风格呀!”我对他说,“这种专业类书跟文学作品不一样,只要你把要说的话写清楚就可以了,所以,需要的是知识和经验,不需要什么文采,你自己完全有这个能力。再者说,写这本书,你就是杨利伟,第一个太空人。以后可能会有许多人写有关山核桃的书,但你是第一个呀!”
在我的开导下,他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这部书稿重新整理了一遍,他又把书稿拿给我看,这回书稿整理得有了书的模样。
当时,出这类书需要自费。卢晓荣几经周折找到了文物出版社,他们答应出版,但要求我为这本书写序。我当仁不让。
书出版后,现在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先生,当时是文物出版社的社长,请我和晓荣在社内食堂吃了顿饭,表示祝贺。
在这本书出版发行之前,我在《北京晚报》的“京味报道”专版上,用一个版的篇幅报道了“核桃卢”玩山核桃的事儿,在社会上引起点反响。不久,晓荣的关于山核桃的书出版。一篇报道和一本书如同助推器,使小小的山核桃在市场上迅速升温。
苏士澍先生也是通过出版这本书才认识文玩核桃的。他当时说了一句話:“但愿这本书对人们玩核桃,能起到点化作用。”
岂止是点化,后来的市场发展证明,这本关于山核桃的书,等于在核桃市场上点了一把“火”。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