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红丝石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_wen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丝石的地质构成及特点
  
  红丝石,是山东奇石中的名品,产自山东沂山北麓。历史以来资源极其匮乏,目前在临朐、青州一带有零星分布。
  红丝石形成于4.5亿年前,属浅海-陆台潮坪相沉积岩,泥质灰岩。
  因为红丝石在属于局部又极其特殊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石存大致三种状态:一种呈鸡窝状,石块单体小,多为透镜状或扁豆状,厚5~20厘米,平面延展0.3×0.5米至1.5×2.0米不等,层厚30~40厘米;另一种为夹层矿体,在地下三至十几米深的两层石灰岩之间,厚多10厘米左右,硬度较高,理微滑,润泽程度较差,但纹理变幻无穷,颜色鲜艳,红黄对比明显,观赏价值极高;第三种是厚约1米的“旋花石”,其硬度较小,二氧化硅含量偏低,制砚效果最差。
  红丝石底色红黄相间,因有红黄丝纹而得名,分为红底黄丝、红底红纹、黄底红丝、红底无纹、灰黄底淡红丝、灰红底紫丝等,其天然纹理千姿百态,变幻莫测,似行云流水,像人物鸟兽,状花卉山峰,有的中间夹杂石英,像断而不裂的冰纹,有的有绿色的石眼或金色的条带,还有的石料有点点墨痕。
   红丝石硬度在摩氏3~4之间,特别适宜于制作砚台。成砚后,质润理滑,色泽华缛而不浮艳;手试如膏,似有油液渗出;发墨润豪,墨色相凝如漆。目前存量稀少,资源趋于枯竭,弥足珍贵。
  
  红丝砚的历史地位
  
  西晋张华《博物志》: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第一;
  唐宋时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
  唐书法家柳公权《论砚》:蓄砚以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第一;
  宋文学大家欧阳修《砚谱》:红丝砚须饮水乃发墨;
  宋礼部侍郎苏易简《文房四谱》:天下之砚四十余品,青州红丝石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第二,歙州龙尾山石第三;
  清乾隆帝对红丝砚如是赞赏:“鸿渐不羡用为仪,石亦能言制亦奇。疑是弥衡成赋后,镂肝吐出一丝丝。”
  民国时日本商人和红丝砚爱好者纷纷到产地采购红丝石,形成采购热潮;
  赵朴初、启功、吴作人、李苦禅、刘海粟等名家均题诗题词铭志,给予“品评亦第一”的高度评价;
  日本著名书法家、日中书法家协会副会长梅舒适先生给予“红丝天下砚”的称号;
  曾作为国宝赠送给三任日本首相、新加坡总理。
  
  太鲁珍石红丝砚的特点鉴定
  
  太鲁珍石开发利用研究所是专门研究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科研机构,不仅存有典型的红丝石样本,掌握着全面的红丝石信息,研制的红丝砚得到了省宝玉石协会的很高评价——
  红丝砚(石),山东特产,鲁砚代表,是中国历史名砚(石),属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目前石料稀少,已近枯竭,十分珍贵。
  青岛石艺研发中心(太鲁珍石开发利用研究所)研制的红丝砚,随其自然纹理,保留原石风貌,色彩绚丽,造型古朴,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作品被各省市有关单位和人员以及日、韩等国客人购买收藏。
其他文献
《中华奇石》杂志嘉峪关通联站——嘉峪关市奇石收藏家协会,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的、拥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市。这里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除此之外,这里还有雄浑宽广的戈壁大漠;博大精深的中国第一座 “长城博物馆”;世界级的滑翔基地,众多的名胜古迹等等,大自然的鬼斧神
期刊
《山海经》是一部以山和海为主要记述对象的古代地理名著,也是一部古代神话总汇,同时还是中华石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该书卷三《北山经》记述的山西名山计有太行山、王屋山、管涔山、狐岐山、天池山、雁门山、姑射山、霍山、孟门山、历山、发鸠山等多处。据山西社科院研究员杨晓国先生指出,这部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山海经》,书中提到的远古山名目前仍在流行使用的,论省区山西省也可能是为数最多的一个。   《山海
期刊
奇石是艺术品吗?是非争论,由来已久。何为艺术,艺术即是美学。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艺术的科学,即以艺术为主要对象,通过艺术来研究美。也就是说,美即是艺术,艺术包含着美,两者难舍难分。  奇石美吗?美。无论从奇石的造型、质地、颜色、纹理图案都包含着美的元素,奇石又和其他自然景观不一样,它是天地造化又游离在外的个体,适于把玩、陈放、观赏。我们的祖先发现了奇石之美的艺术价值,并置于案上、堂前、园内,
期刊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在北宋诗坛上与苏轼并称“苏黄”,系苏门四学士(黄、秦、张、晁)之首、青年学子的导师、江西诗派的缔造者。其书法被誉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  山谷是饱读诗书的学者,对文房石尤为青睐。他曾在好友刘昱处得到一方洮河绿石砚,感慨之余即兴赋诗:“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好友王仲至曾
期刊
终结篇大石头    2004年最后一天的早晨,广西红水河合山段的水面上雾气弥漫,江面上的船只好像飘在云雾之中,远处的峰峦,如同国画中写意的描绘,只有淡淡的几笔起伏。   有个百岁老人,站在江边码头,凝望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正准备出航捞石的几个石农,好奇地问老伯:“您在看什么啊?”  “九条蛟龙在江面玩耍,好像不愿回江里去。”老伯认真地指着江面说。  石农看看江面,又看看老伯,嘻嘻笑着,然后上了自
期刊
2008年7月的一天,我回乡下为岳父大人祝寿。酒足饭饱后,家人都喊着凑两桌麻将,兴致正浓,我却早惦记上后山的石头,无心恋战。一边推脱,一边换衣换鞋。这可惹恼了小舅子,他满脸抱怨:“姐夫,咱们刚好两桌,你一走,‘三缺一’,这不拆我们的台嘛!再说了,大热天的,开着风扇还出汗呢,你是不是发烧了?这会儿上山不把你烤焦才怪呢”。我嘴上讨好着,心想: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能不上山碰碰运气吗,心里总惦记着也不是个事
期刊
早在1300多年前,诗人杜甫就在《石柜阁》中写下“蜀道多草花,江间饶奇石”的诗句赞誉四川奇石。到了宋代,杜绾于公元1133年所著《云林石谱》中,四川奇石就有6种,即石笋、西蜀石、菜叶石、永康石、墨石、菩萨石。无独有偶,今日凉山所产的奇石几乎包括了上述种类,且超出甚众。  《太平御览》之《郡国志》中记载有凉山雷波马湖的乞子石。书云:“乞子石在马湖南岸,东石腹中出一小石,西石腹中怀一小石。”在雷波境内
期刊
玄想  点评:杨靖    在幽密深邃的玄黑底部,岩浆般的炽烈正在翻腾。它是复杂的,也是混沌的,似乎有着粘稠的质感和炽热的温度。当它以一种蛮荒的力量冲击这片玄黑的时候,一串轻灵的泡沫,成为最早穿越黑暗的使者。凝滞、爆发,浓烈、轻盈,冲突、融会……是万物之始的混沌归于清澄,或终结之后的一缕余味。我们从石上读出了无数的玄妙,如宇宙初开,如思想启蒙。    玉兔  点评:徐文强    水冲木化石是木化石中
期刊
9月23日,由中国观赏石协会和阿拉善左旗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观赏石高层论坛”在阿左旗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观赏石界的近百名专家聚集在一起,共同交流和探讨观赏石产业发展大计。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及盟、旗有关领导莅临论坛并做了重要讲话。  本次论坛是中国观赏石协会为欢庆祖国60华诞举办的观赏石文化盛会,同时也是中国观赏石协会理论研究与科普教育专委会成立以来的重大学术活动。中国
期刊
在全国赏石文化大潮的影响下,乌海赏石文化也在向纵深发展。太阳神酒店,一座集餐饮、住宿与赏石于一体的内蒙地区首家赏石文化主题酒店在乌海市海南区落成,并成功运营。   “太阳神”取自于远古先民们刻在桌子山(在乌海境内)岩画中的图案并由乌海岩画研究专家命名。太阳神岩画反映了曾生活在乌海境内的远古先民们对太阳的崇敬心情。难得的是,在太阳神酒店的奇石展厅所陈列和展出的奇石中,就有三块以太阳为主题的黄河奇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