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和尝试实施,成为中学各学科都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构建运用个性化提问的高效课堂模式,教师应积极有效备课,立足不同的学情,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高效课堂模式 个性化提问 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伴随着初中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实施,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和尝试实施成为中学各学科都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同样,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也在这样的课改浪潮中面临新的挑战。笔者在这样的挑战中积极探索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模式,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个性化的课堂提问,“跌跌撞撞”中竟然颇有收获,使得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课堂效率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欣喜之余,笔者对个性化提问在历史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运用进行了反思,现与大家作以交流,期冀有更大的改进。
第一,教师备课必须积极有效。只有积极有效备课,教师才能将“死”的历史知识“激活”,才能以不同的方式创设历史教学需要的情景,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才能在教师创设的历史学习意境中感知获得的知识,体验发现和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这才能成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生成个性化提问的前奏。比如,八年级下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这课,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有效地将“一国两制”的提出、含义,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香港澳门回归和两岸关系的发展等这些历史信息、国家政策、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还有相关的国家领导人、重要人物和相关历史史实进行有效整合,创设生动的、有生命力的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生成个性化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回答或解决这些生成问题中就能感受到快乐,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完成学习的预期目标。
第二,问题的设置必须真正的个性化,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以往课堂教学不能够做到真正的高效。就课堂提问来讲,无效的、偏难的、繁琐的提问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从而使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高效课堂讲求课堂容量大,学生行动大,课堂收效大。因此,教师就要依据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把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以及历史学习技巧融进课堂个性化提问中去。比如,教学九年级历史上册《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这课时,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当今英国女王和我国历史上的秦皇汉武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这样,学生就会怀揣好奇与悬念走进这一课的学习。此外,我们还可以这样提问:“王权已被剥夺,王位的保留说明了什么?”“王权限制对英国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可以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又如,在讲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一些问题:“说说你眼中的虎门销烟。”“说说英法联军在圆明园中干了些什么?”学生在探究分析这些问题中了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人民面对列强不屈的抗争等等。这些问题既可以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也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开展课外的历史探究活动,提高了历史课堂的延伸作用。
第三,课堂个性化提问应该立足不同的学情,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构成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同一梯度的,而往往是高中低的梯度构成。由于学生在兴趣、爱好、性格、家庭背景、认知风格、内部动力、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学习发展程度不平衡。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学习个性,这是设计有效提问的必要前提。教师在设计个性化问题的时候,必须关注不同的学情,同时还要兼顾不同班级的学习风格和差异,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案。这样的个性化提问才能有的放矢,达到时间与效果的最优化。比如,在课本中直观表现的问题,教师可采用抢答式、“历史小考官”提问式等提问方式,照顾学习程度慢一些、低一些的学生。又如,延展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可采用阐述式、分析表达式等提问方式,以促进优等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样统筹兼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可以实现真正的教学有效性,体现高效课堂的要求。
第四,课堂个性化提问必须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出发点。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就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时机和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创设个性化提问,设置问题情境必须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和探究问题的答案。我的课堂实践证明,让学生处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比直接给学生一个答案和结论更有效。当然,为使学生能顺利回答问题,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如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知识去开拓未知的知识,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这样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用“杠杆”把“地球翻转过来”。
第五,教师对课堂个性化提问要建立恰当的评价制度,教学操控必须是游刃有余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建立恰当的教学评价制度。除了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以外,教师还应当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要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能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对错不分。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依据课堂评价制度有效化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样,回答正确的学生,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学生也能得到及时调整、纠正,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如此,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的知识才是有效的,准确的。例如,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这一课中,对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的认知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是个难点。教师设计个性化提问时,应尽可能降低难度,使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评价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教师尽可能结合相关史料,设计个性化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实现对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的正确评价。
总之,要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高效化,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是一个永远的教学命题。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们,要立足课堂,探索更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模式,从而促使自己在教学岗位上不断成长。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高效课堂模式 个性化提问 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伴随着初中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实施,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和尝试实施成为中学各学科都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同样,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也在这样的课改浪潮中面临新的挑战。笔者在这样的挑战中积极探索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模式,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个性化的课堂提问,“跌跌撞撞”中竟然颇有收获,使得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课堂效率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欣喜之余,笔者对个性化提问在历史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运用进行了反思,现与大家作以交流,期冀有更大的改进。
第一,教师备课必须积极有效。只有积极有效备课,教师才能将“死”的历史知识“激活”,才能以不同的方式创设历史教学需要的情景,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才能在教师创设的历史学习意境中感知获得的知识,体验发现和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这才能成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生成个性化提问的前奏。比如,八年级下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这课,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有效地将“一国两制”的提出、含义,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香港澳门回归和两岸关系的发展等这些历史信息、国家政策、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还有相关的国家领导人、重要人物和相关历史史实进行有效整合,创设生动的、有生命力的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生成个性化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回答或解决这些生成问题中就能感受到快乐,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完成学习的预期目标。
第二,问题的设置必须真正的个性化,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以往课堂教学不能够做到真正的高效。就课堂提问来讲,无效的、偏难的、繁琐的提问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从而使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高效课堂讲求课堂容量大,学生行动大,课堂收效大。因此,教师就要依据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把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以及历史学习技巧融进课堂个性化提问中去。比如,教学九年级历史上册《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这课时,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当今英国女王和我国历史上的秦皇汉武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这样,学生就会怀揣好奇与悬念走进这一课的学习。此外,我们还可以这样提问:“王权已被剥夺,王位的保留说明了什么?”“王权限制对英国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可以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又如,在讲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一些问题:“说说你眼中的虎门销烟。”“说说英法联军在圆明园中干了些什么?”学生在探究分析这些问题中了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人民面对列强不屈的抗争等等。这些问题既可以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也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开展课外的历史探究活动,提高了历史课堂的延伸作用。
第三,课堂个性化提问应该立足不同的学情,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构成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同一梯度的,而往往是高中低的梯度构成。由于学生在兴趣、爱好、性格、家庭背景、认知风格、内部动力、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学习发展程度不平衡。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学习个性,这是设计有效提问的必要前提。教师在设计个性化问题的时候,必须关注不同的学情,同时还要兼顾不同班级的学习风格和差异,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案。这样的个性化提问才能有的放矢,达到时间与效果的最优化。比如,在课本中直观表现的问题,教师可采用抢答式、“历史小考官”提问式等提问方式,照顾学习程度慢一些、低一些的学生。又如,延展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可采用阐述式、分析表达式等提问方式,以促进优等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样统筹兼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可以实现真正的教学有效性,体现高效课堂的要求。
第四,课堂个性化提问必须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出发点。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就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时机和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创设个性化提问,设置问题情境必须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和探究问题的答案。我的课堂实践证明,让学生处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比直接给学生一个答案和结论更有效。当然,为使学生能顺利回答问题,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如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知识去开拓未知的知识,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这样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用“杠杆”把“地球翻转过来”。
第五,教师对课堂个性化提问要建立恰当的评价制度,教学操控必须是游刃有余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建立恰当的教学评价制度。除了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以外,教师还应当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要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能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对错不分。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依据课堂评价制度有效化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样,回答正确的学生,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学生也能得到及时调整、纠正,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如此,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的知识才是有效的,准确的。例如,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这一课中,对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的认知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是个难点。教师设计个性化提问时,应尽可能降低难度,使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评价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教师尽可能结合相关史料,设计个性化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实现对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的正确评价。
总之,要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高效化,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是一个永远的教学命题。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们,要立足课堂,探索更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模式,从而促使自己在教学岗位上不断成长。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