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寻梦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234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绩溪之晨
  
  零时,夜色如浓墨般不肯消散,几点星火在天际清冷闪烁。有人在轻声说话,马上又不再言语了,靠在座位上等待列车发动。车厢内安静得很,只有乘务员在来回走动,穿行在狭长的过道中,带走了一丝冷气。
  列车开动后我想睡一会,却总是睡不着,于是翻开随身带的书,一眼便看见了一行小字:
  一个“徽”字说尽了徽州文化。它凭人性之美构筑生存环境之美,然而,又绝不媚时,带着高古雅致的落寞与得意,静候于此,以待识者。
  “以待识者”,斯言极矣。
  此行出发至徽州,却没有出行的兴奋,或许是因为已经去过多次,想来似乎也有些麻木。
  然而只是“似乎”罢了。
  闭上眼小憩。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车外天已经亮了,朝阳却未出。天空是浓重的墨紫色,均匀地涂抹着整个天地,有彩霞盘绕在天边,久久不肯散去。
  没有预兆,初阳突然从青青的山隘中冒出来,射出万道霞光,随即又隐于千丝万缕的云彩之中,而那玫红色的霞光也照亮了世界,它将会带来一个声势浩大的清晨。
  询问列车员,得知这里正是绩溪。绩溪在过去属徽州六邑之一,这就已经进入徽州了。或许进入的不仅是徽州,更是新的一天,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二 守望老街
  
  我曾去过徽州的很多老街古巷,但徽州境内最有名的老街——屯溪老街,却从未谋面。于是,此行特地赶到屯溪,以弥补心中的小小遗憾。
  到达屯溪时,已经是上午八时,阳光斜斜地照在老街前的青石牌坊上。这座牌坊与徽州其他牌坊相比,不是很大,小小的檐弯弯地翘着,在瓦蓝的天空划出优美的曲线。牌坊之后的老街还在沉睡,偶尔听到木门开启关闭的吱呀声,和着行人稀疏的脚步声,似乎触到了老街沉稳的呼吸与心跳,令人不忍搅了这份甜美与静谧。
  九时,店铺陆陆续续地开张,老街终于有了些热闹的气息。油条在油锅里欢快地翻滚着;笔墨纸砚在木架子上闪着灵动的光芒;老人们坐在门前,端着茶杯,叼着烟袋,眯眼看来往的游客;商贩们在大声吆喝着叫卖古玩字画……
  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斋苑堂轩,老街上的店铺都颇为古雅。徽州人是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的,他们知道何为优雅舒适。
  几百年前,这里比现在更加繁华,商人们坐着马车招摇过市;猎户们兜售着野鸡野兔之类的山货;客栈的掌柜热情招呼疲惫的旅人;小孩子在青石板路上跑来跑去,追逐着受到惊吓的小猫……
  我这才发现,那么多年过去了,牌坊依旧,石路依旧,楼阁依旧。当年之人虽已不在,但他们心中的盈盈守望留了下来,留给了现在的老街,并且最终造就了它。老街的守望,也许就在暗红色的八仙桌上,就在小鸟栖息的马头墙间,就在被无数人跨过的门槛里——它就静静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在每一个徽州人的心里。
  
  三 窥见西递的恬静
  
  我对西递的印象不怎么好,因为我认为它与其他的古徽州村落基本雷同,远不及与它齐名的宏村。
  但西递是一个可以回忆往事的地方,因为它的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于是,西递的历史便穿过袅袅炊烟,缓缓铺陈在我的眼前。
  西递村民,其实是皇室之后。
  公元904年,企图篡位的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途经陕西时,皇后生下一子。昭宗明白此行凶多吉少,出于父亲的天性,他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了在陕西做官的婺源人胡三,让他抚养这孩子成长。果然,不久后,昭宗全家被朱温所杀,胡三带着皇子逃回皖南山区隐居起来,并给皇子取名胡昌翼。
  一百七十年后,唐朝政权灰飞烟灭,而胡昌翼的后代,也就是李唐王室的后代,却在大山深处的西递繁衍下来。
  也许正是因此,西递这个小小的村子竟然有说不出的大气从容。无论是村口的刺史牌坊,还是路边的细长水渠,都带有几分恬静、几分悠然,似乎世间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扰乱它们的生活。
  现在,西递早就远离了残酷的杀戮纷争,它隐居在青山绿水之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仿佛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恬淡境界。
  
  四 系水宏村落惆怅
  
  宏村以水而闻名。
  进了宏村,便是南湖。秀水之中是南湖长堤与拱桥,如同一带绸缎铺在水面上。
  南湖秀美,但我更加喜欢村中的月沼。都说宏村是牛形村,月沼便是牛肚,从它流出来的水圳,便是牛肠,沼呈半月形,据说这个形状是月沼的建造者之一胡重娘提议的。重娘坚持认为“花开则落,月盈则亏”,于是不同意很多人主张的圆月形,而是修成了半个月亮的形状。中国人自古偏爱花好月圆,所以很多人并不理解重娘的心思。尽管月沼还在为宏村村民们工作着、奉献着,我们却再也不能走进那个小脚的徽商妇、那位力排众议的明代女杰的内心世界。
  学者胡适之给徽州人起了一个别称——“徽骆驼”,这实在是一针见血。徽州的男人与女人固然伟大,固然建起了一个个的“世界文化遗产”,他们的一生却活得很苦很累。只要懂得这一点,就该懂得重娘固执的决定。
  在我眼前,仿佛浮现着古时独守空房的徽商妇们聚集在月沼边,看杜甫的春雨,看杨万里的夏荷,看王勃的秋水,看王安石的冬梅……于是,在月沼的粼粼水波里,逝去了镜花水月,逝去了孤灯残照,逝去了如花容颜,逝去了心中思念,一旦消逝,便是百年,只留下了无尽的惆怅、落寞,凝成了这一泓碧汪汪的沼水,在岁月轮回中沉淀……
  
  五 逍遥松涛声
  
  终于到黄山了。
  唐明皇在这里魂失,徐霞客在这里心醉,这里是千百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的地方。
  曾经看到一句诗,“家住黄山白岳间”。很好,若真的住在黄山里,那么此生足矣。黄山有“四绝”——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然而有天下名景在眼前,我却注意到了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黄山松涛。
  在黄山,是不应大声喧闹的,一旦有了吵闹声,松涛就消失了,只有相思鸟在责备似的叫着。所以,要安安静静的。不必爬莲花峰,不必走鲫鱼背,也不必登光明顶,随便走在哪条山间石路上,用心就能倾听到松涛声,或壮烈似排山倒海,或轻快如泉水涓涓。微风挟着凉雾拂过,松树便轻唱起来,像母亲的摇篮曲,又像伤心人儿的呜咽。
  这松涛,它给我带来的不是新奇,不是欣喜,不是震撼,而是逍遥。坐在青石上闭着眼,静静地听,瞬间,阵阵松涛在耳边响起、回荡,于是,天地没有了,世界没有了,我沉浸在一个微凉的、小小的幻境里。
  我忽然想,不知当年庄子是不是斟一杯酒,铺一张席,端坐在青山绿水间,聆听着隆隆的松涛,才写出了《逍遥游》?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我成了一棵逍遥而又坚毅的黄山松。
  
  六 十大名松的悲哀
  
  上黄山后的第二天,我前往北海,结果在团结松那里被旅游团队堵住,只好听导游在一棵松树前唾沫横飞地讲解:“团结松正好有56个枝干,象征56个民族团结一心……”团结松有没有这么多枝干且不探究,但这生搬硬套式的解说,使我在夏天也起了寒颤。
  我还看见迎客松前有人叫道:“拍照,30块钱,不贵的。”而有不少游客竟把送客松下的一棵枫树当作了名松……人们都说,在黄山,“不能不登天都峰,不可不看迎客松”,可这不代表上了黄山就一定要找到那些奇峰怪石、古树名松,哪个像看海的猴子,哪个像赛跑的龟兔,哪个像捉老鼠的双猫,哪个像拜月的天狗——找到了就心满意足,没找到就浑身难受。
  黄山不可轻薄。“苍茫云海,一片空灵”。黄山是睿智的老者,也许在它看来,我们这些大喜大悲的游人才是最可笑、最无知的吧。
  有很多人把黄山当成了吃喝玩乐、拍照以示到此一游的地方,自然的精妙宏大和文化的优美凝重反而被漠视了,这不但是十大名松的悲哀,也是黄山的悲哀。
  
  七 云天之上的江岭梯田
  
  离开黄山,便进入了婺源。
  在徽州六邑中,婺源是唯一一个属于江西的县城。
  很小的时候我就对田野充满向往,我甚至有过要做一个农民的想法。但是奶奶家的那些田地满足不了我的探索与求知,直到我知道了江岭梯田。
  到达婺源的江湾镇,安顿好后便去了江岭。
  曾有人说过,江岭是中国最美的山中田园景色,他是对的。
  江岭有梯田,江岭的路是险峻的,弯弯曲曲,如九曲回肠,有的弯道接近三百六十度。走在路上,四顾茫茫,直通云天,有鸟儿呼啸而过,划破了大山之中的寂静,余音久久不绝。
  沿着路盘山而上,过了几十分钟,竟已处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峦之间,视线也豁然开朗。向山下鸟瞰,层层青色的梯田蜿蜒盘绕在山间,一直到山脚,把周围的山岭都完美地衔接起来,如链如带,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
  据说,居住在云南的哈尼族叶车人把德业大田(即梯田)看作是天梯,他们认为这是人与神灵沟通的渠道。我知道,绵延不断的梯田不是通天的天梯,它们是农民经过千百年挖掘出来的,如此美景,却是祖祖辈辈精心守护的结果。
  青山如墨染,梯田似丹青,揉成了几分靛青。
  下山时,我再回头看了一眼江岭梯田,山间穿插着雾气,如玉带环绕,在阳光照耀下,衬着梯田,很是悠然高远。
  
  八 李坑与“小桥流水人家”
  
  父亲说,李坑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杰出代表与典范。
  这是个至高无上的评价。
  李坑是个掉落在山间的村子,不算大,却很秀气,仿佛明清时代的小家碧玉。如果把江岭比作一个儒雅悠闲的隐者,那么李坑一定是一位清秀的女子,还带有几分忧郁,她就坐在你的面前,淡淡地颦蹙着柳眉,仿佛有什么难解的心事……
  与我们一同进村的是一队旅游团,他们围聚在村口的一棵老樟树下,导游侃侃而谈:
  “……李坑人把这棵老樟树视为神灵,每当村里有人家生孩子后,家人就把写有孩子姓名的红纸贴在树干上,他们相信,这样可以避邪,保佑孩子平安长大成人……”
  我站在古树的绿荫下,想入非非。
  徽州人是感性的,他们拥有自己的信仰,在他们心中,一棵老树,一座石桥,一名为家乡争光的英雄,甚至一个尽了孝道的子女,都有可能是一方神明。他们是徽州人的地方神,他们有着徽州人对未来的希望。
  樟树下,河流穿村而过,一个徽州山间村落居然有着江南水乡的意韵!
  于是,我羡慕起了李坑人,他们简直就是生活在王维与李清照的诗境里啊!祥和、秀丽,不经意间就触碰到了它。走在颀长的石板铺成的老路上,仿佛随手就能拾来一片婉约;路边的河流中,青荇随波而动,仿佛回荡着悠扬的名曲;通向每家每户的青石板桥,静静地躺在河上,随意,还有些慵懒;炊烟还没有升起,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在小姐绣楼上投下影子……
  我坐在村中心的申明亭里,看着通济桥下的孩童们戏水,忘却了今夕是何年。
  这是徽州的水乡,是徽州的小桥、流水、人家。
  
  九 徽州人
  
  徽州兴于明清。徽商经营盐业,讲究信义。于是徽商的生意越做越大,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
  徽商常年在外,自然会思乡心切。于是他们将无穷无尽的金银财宝运回来,请来能工巧匠,以刻下多少木屑便付多少金银的代价,筑起足以让后世惊叹的巨宅,把自己的妻儿老小包围在荣华富贵之中。倘若徽商在外不幸亡故,妻子便守在深宅大院里,一日不死,一步不离。这样,换来了儿女的成家立业,换来了贞节牌坊,却换不来消逝的容颜和生命。
  相比之下,现在的徽州人虽然不及祖先那般富有,但他们活得更轻松自在。
  现在仍有许多徽州人生活在古村落里。早晨,村庄是被女人们的洗衣棒槌敲醒的,她们蹲在河边的青石板上,一边洗衣服一边闲话家常;廊桥是老人与孩子的天地,玩耍的孩子们若是跑远了,就会被端着饭碗吃早饭的老人喊回来;男人们在田地里劳作,朝露沾湿了他们的衣裤,他们毫不在意,勤勤恳恳地操持着一家老小的生计……
  安于田耕,安于现状,安于平淡,这是我所看到的多数徽州人的生活。与他们的祖辈相比,或许这样的选择更加接近幸福。
  
  十 找寻遗落在徽州的梦境
  
  其实,在上古文字中,“徽”有美好之意,它是文明的暗语,可大可小,若隐若现,藏于天地万物之间。孔子论老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吾可以为恧。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徽州不就是一条龙吗?它藏在大山深处,却在一瞬间就能打动了你。它有着人们遗忘的梦境,在等着人们来找寻。而我的梦境也在其中。我不知道有没有找到它,也许找到了,也许没有,但是我却触碰到了它,真实而又虚幻。
  它在我的心里。
   发稿/庄眉舒 zmeishu@QQ.com
其他文献
选美似乎是女性范围内的活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很难说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还是退化的表现。  自然界的动物,都是雄性绚丽多彩,争奇斗艳,惟有人类与众不同,颠倒乾坤。先且不管进步与退化,能够做一点颠倒的事情,也算有趣了。  史蒂芬·霍金是科学家,严谨地证明出黑洞并不完全黑,可他贪吃对健康不利的剑桥奶酪和夹心巧克力,这就有趣了。  运动神经病变导致了霍金的瘫痪,可他居然生育了三个孩子,这就更有趣了。  
期刊
在2019年的深秋,10月29日上午,著名作家从维熙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  从维熙出生于1933年,河北玉田人,年轻时曾任教师,后任北京日报记者、编辑。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长篇小说《北国草》,长篇纪实文学《走向混沌》等。  对于文学,从维熙一生抱有热忱:“我必须把它写出来,对历史,对良心负责,也对中国这一代知识分子负责
期刊
小时候,我有一个边走路边数数的习惯,这是一种并不值得赞许的行为,连我这个当事者都不知道它到底有何意义和作用,可旁人看起来就大不同了,他们一致觉得我这个样子是沉思状,是好学上进的表现,不少大人就拿我作正面例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瞧瞧!人家连走路都这么认真专心,难怪学习成绩那么好!溢美之词让我飘飘然,在虚荣心驱使下,走路数数这一习惯便变成了有意识的行为。  毕竟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根本不善于伪装,经常
期刊
小学三年级时,开始学珠算。我们身上除了背书包外,还要背一个算盘。算盘用结实的线或布条拴好,斜挎在身上,跑起来算盘珠“哗啦哗啦”乱响,也别有一番趣味。当时,我的父亲是一名民办教师,教小学高年级,加上我长得还算乖巧,学习也好,老师便让我当了班长。当班长自然是有很多好处的,是老师眼里的红人,这让我的自信心膨胀,觉得自己处处高人一头。  我们的数学老师姓于,是一位高高大大的女教师,以严厉闻名全校,经常处罚
期刊
我从小比较孤僻,因而和我一起玩耍的伙伴很少,如果不是我家住的那栋楼后面有一片大花园,我的童年会毫无乐趣了吧。  那片花园离我家很近,中间仅仅隔着一条路。路很窄,前几天我回去看了看,只能勉强让一辆轿车通过,但我小时候总感觉那条路宽阔无边。  说是花园,其实是一片菜地。因为第一次见到它时,整片菜地开满油菜花,金黄金黄的,不时还有几只蝴蝶与蜜蜂飞过,所以一直都叫它花园。直到后来油菜花被摘了吃掉,改种茄子
期刊
东涡的河水满盈盈地荡着碎金的时候,我正坐在河边一条水泥船上。  东涡河很宽,从东岸到西岸要坐一只小小的渡船;东涡河很长,远远可以看到赶着老鸹匆匆路过的渔人。在东涡清澈的河面上,有一群觅食的鸭子,一个石子丢过去,它们便惊慌失措,躲到自家主人的小船后面去了。  奶奶第一次带我走进对岸柳家那家粥店,是在一个初秋的早晨。苏北的秋天是明朗的,那天却意外地下着小雨,东涡河两岸的人家静悄悄的,连那群聒噪的鸭子都
期刊
蒋小熊已经第N次朝那个方向望去了。  蒋小熊是谁?蒋小熊是个胖乎乎的女生,就是正抱着小提琴犯花痴的那个。更要命的是,她不仅胖,而且长得很高,一个女孩子家竟然长了一米七几的个子,惹得她妈每次陪她上街买衣服都忍不住骂她:“你吃呀,拼命吃!再吃就变成猪了!”蒋小熊那时正抓着个“巨无霸”吃得不亦乐乎,心想:“猪比熊也胖不了多少嘛!而且比熊可爱!”  无所谓变成猪的蒋小熊此刻正在琴房里吹着空调,并且不时偷偷
期刊
大月亮,一天一地的白。  清风送来一段说唱,是邻家奶奶在哄小孙子睡觉:月亮月亮粑粑/里面住着妈妈/妈妈出来买菜/里面住着奶奶/奶奶出来洗脚/里面住着小鸟/小鸟出来飞飞/里面住着乌龟/乌龟出来爬爬/里面住着娃娃……  是许多年没有听过的儿歌,在寂静的月夜里,听起来是那样温馨与祥和。我不必出门就知道,唱歌的奶奶一定是举头望明月,轻轻地拍着熟睡的小孙子,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一抹甜美的爱意透过歌声流淌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