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3月23日,我在华东师范大学聆听了吴亚萍教授的一节讲座,讲座题为《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她在讲座中阐述了课堂教学要做到“三放三收”。”所谓“放”,就是要把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地面对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谓“收”,就是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收上来”,从中解读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困惑和差异。她的讲座给了我很多启示,于是我尝试在自己的物理课上演绎“三放三收”的教学过程设计。
1.第一次“放和收”——引导学生对学习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例如:人教版(必修2)5.6“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在开课之前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预习小组,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各自研究一到两种比较熟悉的圆周运动实例。首先,向学生提出研究的主题:“物体做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来源是什么?如果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会给运动带来什么影响?”然后,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研究并作出自己的思维导图,再由组长把每个组员的思维导图重组在一个图上,构成“重组型思维导图”。
这张“重组型思维导图”既可以反映每个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独到之处,又可以反映每个同学对问题理解的不足之处,它把反映学生思维层级性差异的资源同时呈现出来,非常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诊断”。再者,思维导图使用线条、词汇、符号、图像、颜色,遵循一套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可以清晰显示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可以借助附件“或主题便签”等功能对问题进行标志和注解,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研讨,交流研讨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得到提高。通过这次“放和收”可以实现对学习资源的深度开发。
2.第二次“放和收”——生成“互动性学习资源”。
每个学习小组把“重组型思维导图”带入物理课堂,以便展开组内研讨。发起研讨话题的可以是小组的某个成员,该同学点击“附件”或“主题便签”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陈述出来,然后引发其他组员参与研讨。由于教师在完成第一次“放和收”过程之后已对学情有所“诊断”,因此在学生研讨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同学多加关注。这样的交流研讨,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他人的优点,自己的不足,都会给每个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得到升华。小组在研讨的过程中,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会有生成的可能,从而收获了不可缺少的“互动性学习资源”,然后把生成的“互动性学习资源”带给全班同学共同研讨。
3.第三次“放和收”——实现教学过程的完全开放。
教师仔细研究每个小组生成的“互动性学习资源”,选择其中一份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较全,但思考问题有较大差异性的)呈现给全班同学共同研讨。这样能尽量做到学生参与面比较广,发言的机会比较多,从而改变个别学生“替代思维”的现象,使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完全开放。
“三放三收”的教学过程,丰富了学习资源,促使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内化,使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实现了由“单一、混乱”到“完整、有条理”的转变,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研究问题的好方法。
1.第一次“放和收”——引导学生对学习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例如:人教版(必修2)5.6“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在开课之前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预习小组,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各自研究一到两种比较熟悉的圆周运动实例。首先,向学生提出研究的主题:“物体做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来源是什么?如果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会给运动带来什么影响?”然后,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研究并作出自己的思维导图,再由组长把每个组员的思维导图重组在一个图上,构成“重组型思维导图”。
这张“重组型思维导图”既可以反映每个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独到之处,又可以反映每个同学对问题理解的不足之处,它把反映学生思维层级性差异的资源同时呈现出来,非常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诊断”。再者,思维导图使用线条、词汇、符号、图像、颜色,遵循一套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可以清晰显示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可以借助附件“或主题便签”等功能对问题进行标志和注解,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研讨,交流研讨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得到提高。通过这次“放和收”可以实现对学习资源的深度开发。
2.第二次“放和收”——生成“互动性学习资源”。
每个学习小组把“重组型思维导图”带入物理课堂,以便展开组内研讨。发起研讨话题的可以是小组的某个成员,该同学点击“附件”或“主题便签”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陈述出来,然后引发其他组员参与研讨。由于教师在完成第一次“放和收”过程之后已对学情有所“诊断”,因此在学生研讨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同学多加关注。这样的交流研讨,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他人的优点,自己的不足,都会给每个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得到升华。小组在研讨的过程中,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会有生成的可能,从而收获了不可缺少的“互动性学习资源”,然后把生成的“互动性学习资源”带给全班同学共同研讨。
3.第三次“放和收”——实现教学过程的完全开放。
教师仔细研究每个小组生成的“互动性学习资源”,选择其中一份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较全,但思考问题有较大差异性的)呈现给全班同学共同研讨。这样能尽量做到学生参与面比较广,发言的机会比较多,从而改变个别学生“替代思维”的现象,使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完全开放。
“三放三收”的教学过程,丰富了学习资源,促使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内化,使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实现了由“单一、混乱”到“完整、有条理”的转变,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研究问题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