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难,如何恰当地表达幽默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台风“利奇马”自南向北,席卷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在灾难中,人们如何恰当地表达,如何避免人为的“次生灾害”,成了公共舆论场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位知名男艺人的做法,引发了激烈的网络争议。2019年8月10日,他在微博中晒出了一段自己爬在电线杆上躲避洪水的视频,表情夸张,动作搞笑。有人认为,他是用幽默的方式提醒公众注意出行安全,但也有人发现,当时地面积水不多,艺人没有避灾的需要。随后,该艺人删除了视频,但围绕自然灾害中幽默言行的讨论并未就此终止。
  幽默是人类的天性,即便是在惨烈的灾难中,很多人依然习惯作出幽默的表达。面对天灾人祸的打击,保持粲然一笑的能力,有助于人们缓解情绪,从悲伤中走出来,更加积极地投入灾后修复和建设。正因如此,在人类灾难史上,不管是无法预知和抗拒的自然灾害,还是战争、动乱等人为灾难,始终存在一种以幽默对抗悲情的生存价值观。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災难中找到幽默的触发点。身处巨大悲伤之中,莫名的调侃,夸张的搞笑,可能是伤口上的一把盐。对于准确评估灾难影响而言,过度的幽默也可能造成干扰,消解救灾工作的严肃性。
  那么,面对灾难,究竟应当如何恰当地表达幽默?
  灾难中的幽默应当以体恤灾情为根本,不能消遣他人的伤痛。正所谓,幽默是自己的,对他人的损失应保持高度敏锐和同理心。灾难中的幽默应当以化悲痛为力量为追求。作家汪曾祺写过一篇散文《跑警报》,用幽默的笔触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师生躲避日军轰炸的情景。风声鹤唳的战争年代,西南联大保留中国高等教育火种的筚路蓝缕,竟然成了汪曾祺戏谑的材料。显然不是,文章结尾笔锋一转,似有千钧之力:(中华民族的)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汪曾祺在四十多年之后回顾这段经历,显然是以乐观主义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决心与意志。
  人们如何认识灾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灾后形成了怎样的媒介环境。在这个人人都能参与媒介环境构建的年代,任何一种声音都可能被意外地放大,成为影响舆论场的热点。
  一颦一笑总关情,面对灾难如何正确表达,又如何理解和反馈他人的表达,或是检验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标尺。
  (编辑:王莹)
其他文献
相距一甲子,相携沐夕阳。照片上,夕阳西下,金色阳光撒向大地,一名医生和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一同望向夕阳。我们看不到他们的眼神和表情,但这两个背影分明诉说着两个字:“希望”。  据报道,这张照片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2020年3月5日傍晚,援鄂的上海中山医院医生刘凯陪着卧床的老先生去做CT,返回病房的途中,刘凯轻轻询问老人,要不要看一眼夕阳?随后,同行的陪检员甘俊超拍下了这令人动容的一幕。这位病
9月7日,陕西西安一网红书店试营业。在书店门口,穿着迷彩裤的李先生被保安拦下,并连续询问了两遍:“你是不是旁边工地干活的农民工?是的话不能进!”李先生只好解释,自己经常穿这种衣服,今天就是过来看看。保安这才让他进去。随后,李先生将自己的遭遇发布到網络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在网上引发热议。  ◆锐观点◆在一个现代文明且多元化的社会,任何合法合理存在的人和事物,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尊重的。一个书店,不会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事情过去时,不管这件事如何灿烂辉煌——盛极一时,绚丽夺目;如何坎坷曲折——布满荆棘,晦暗无光……过去的时候就是过去了,随后你会有一种感慨:原来不过如此啊!事物永远处于运动状态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什么事情会一直保持其本来的状态,好的事情终会消散,坏的事情终会好转。这就是“好事多磨,坏事易散”的道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据
关键词 楷模  陈薇是谁?中国为数不多的女将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从SARS到埃博拉再到新冠病毒……她多年持续与最危险的病毒过招,研发庇佑人民的“生物盾牌”——正是她的赫赫“战绩”,写下了我国生物防疫领域的高光一笔!2015年7月,49岁的陈薇晋升少将军衔;今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陈薇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以表彰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
某视频网站公布了年度弹幕热词——AWSL。我想,只要是平时热衷于刷视频、发弹幕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它感到陌生。  什么是AWSL呢?其官方给出的介绍是,AWSL表达着我们被“某一事物狠狠击中”的强烈情感经验。确实,当感觉来了的时候,恐怕没有什么词语比AWSL更好用的了。  但是,究竟什么是“某一事物狠狠击中”的情感经验呢?我想,可能根本就没人能说得清。总之,发弹幕就对了。根据官方数据,AWSL在这一
评点:吴正兵  文采斐然,化用《尘曲》中的句子作为文章题目和开头语;第一段明确点出中心思想:人应该为自己而活。接着,分析人应该为自己而活的原因——人需要亲身经历;然后,是阐述怎样为自己而活——正确认识自我。最后,适当抒情,总结全文。全文逻辑通顺,语言优美,不难看出作者的灵巧文思。不足之处是就主题论主题,导致主题无法升华,略显单薄。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我们努力生活,不是为了改
2019年12月2日,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时代楷模”称号。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过去30多年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两项控制农作物病害技术,造福了上亿农民。5年前,他与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那是2015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普洱市澜沧县。澜沧县贫困人口16.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近日,一封文言文写成的邮件引发关注。邮件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师苏湛,在他授课的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课中,他给了22名学生零分,因为他们的期末作业被判定为抄袭。为了避免学生们为此“道歉、申诉、求情”,苏湛特意写了一封邮件发给学生们,言辞犀利,明确表示“此分不改”。  对于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苏
原文呈现  健全之强体,富足其精神  □一考生  “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心力体力合二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1917年,青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体育之研究》。他对当时“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状况,深感忧虑,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毛泽东看到了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  柏拉图有言:“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奋勇拼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路走来,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永不改变。  百年时光,山河巨变。中国共产党人燃己之微光,照国之大道。  曾记否,1921年7月,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船上,中共一大正在举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此诞生。  再回首已是百年。患难之中,荣辱与共,方见英雄本色。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