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tao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8-0219-01
  我们都知道,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来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学科的事情。因为德育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形成合力。就美术而言,其注重感官认识的特点,为课堂教学中灵动地进行德育渗透奠定了现实的基础。相比较传统的说教,美术老师在教学生基本的学科技能的同时,可以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通过具体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传递给学生。尤其对于很多经典,除了有独特的学科价值、艺术价值以外,还有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德育价值。因此,对于一个小学美术教师而言,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德育教育,融德育于课堂教学。
  首先,德育渗透要依托课堂教学。不管教学改革进入到何种地步,也不管出现怎样的新理念、新思路,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以美术教学为例,可以充分利用美术课型中的欣赏课,以作品来引导我们的学生开展对于美的感受、感知,并由此逐渐向美的创造上发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提供审美基础。对于经典美术作品的展示,也是学生走向高雅的可行路径。尤其是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的作品,在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增强想象力的同时,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升。我们所用的教材中,也有很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内容,从构图、色彩、编排等方面向学生作渗透,去深刻理解作品所蘊含的内涵。在课堂的提问、交流等环节,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机会,真正让他们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脑中的知识。
  对于一些作品的讲解,也可以辅之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让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再单一,更加立体,让教材的生命力更加强盛。同时,也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热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家乡、祖国、亲情之类的话题,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创造,或是绘画,或是剪纸,或是纸浆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作品来丰盈自己的素养。教师还可在基础绘画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如《我的家乡》《未来的世界》等课题,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探讨和启发,发挥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用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其次,德育渗透要融入美术实践。“体验式学习”比起单纯的文本学习更能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也更容易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美术学科而言,美术实践活动就是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将有利于体现学科的育人性。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融入。比如,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自上而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我为祖国唱赞歌”“我和国旗合张影”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心中的祖国、家乡,引导学生制作爱国主义的手抄报、黑板报等等,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开展情感教育,这样既营造了节庆氛围,也让教学活动更加应景。此次,一般这种重要节日,各地都有相应的展览活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或者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和家长参观一些展示,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审美力提升,也是和谐亲子、家校关系的重要举措,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需要注意的是,活动需要有拓展和巩固。每一次实践活动之后,要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认知上有升华,这样才能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
  最后,德育渗透要契合教育情境。适合的教育情况将极大地增加教育效果,情境对于教育活动的正向作用不言而喻。在美术教学中,这一点尤为明显。基本上每一所学校的美术功能室都能称得上是作品的集中地。因此,美术教师本身就有很强的情境意识。此外,各个学校也应该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一些校园景观、墙壁、橱窗、电子屏等布置或者播放适合的作品,主题可以是学校工作的月度主题,也可以是对学生有用的其他作品。比如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可以布置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联的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环保意识。可以将中华经典中的内容常态化展示出来,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统自信。对于一些地区特色,也可以布置专门的场所,增加学生的家长自豪感。有条件的学校和地区,还可以邀请名家进校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体验到美术的乐趣。
  当然,德育渗透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教育,不能独立于教学活动以外。这对于教师来说,是要求也是挑战。一方面,教者要有强烈的德育意识,如此才能时时、事事关注德育、开展德育;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扎实的能力和专业的底气,确保开展的德育活动是契合学生和时代需要的,只有这样的德育才更具有生命力,也只有这样的德育才能和美术教学相融洽,培育出更多“德中有美”“美中有德”的新时代好孩子。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教育改革带来了教学思想的转变,人们更加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來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小学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美术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以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十分重要。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加新颖的思维方式和多样化的技术手段,转变学习方式,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本文分析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留守儿童 教育策略 探究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立
期刊
【摘要】长跑是一种最常见的体育教学项目,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不过,一些学生在长跑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厌倦的负面情绪,这样既不利于长跑教学价值的体现,也容易让学生的身心发育受到影响。因此,本文就简单探析了如何消除初中生体育长跑中厌倦的情绪,希望可以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初中体育 长跑项目 情绪调节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
期刊
【摘要】体育学科一直在稳步的发展前进,在教育体制改革之下,由于体育心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而且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所以应该把体育心理学的教学研究的内容更明确的落到实处中。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有助于体育教育活动的实现和发展。学生们在学习体育心理知识之后,就可以对体育运动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们加强自身的心理机能。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展开以及对体育
期刊
【摘要】教育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均衡的,近几年来,教育的发展势头迅猛,其中体育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体育教育是教育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改革势必會带动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而今,首要改革的重点对象就是高中。  【关键词】全面发展 体育 高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8-0223-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技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扩大和深入,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深,音乐教学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音乐教育可以帮助教育实现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要求广大高校都要高度重视音乐教学,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也要看到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加强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和时代发展的步伐相统一,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音乐教学 思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体制的改革,在小学教育中,体育课堂的地位也逐渐提升,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升。健美操是群众娱乐活动中的一种,将其引入到小学体育锻炼中,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加强健美操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心肺功能,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在小学体育课堂上通过健美操的训练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堂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
期刊
【摘要】新时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人的身体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非常重要。切实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了中学教育重要目标。但是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仍旧不容乐观,在这种形势如何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是一项较为迫切的任务。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以及提升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中学 体育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事业已经逐步开始重视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美术教学而言,其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表现上,其对学生的全方面培养以及艺术鉴赏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美术课程作为初中教学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学生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中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拥有一定鉴赏能力、创新意识,使得自身的艺术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
期刊
【摘要】农村中小学寄宿学生,是从不同家庭环境而来的,肯定存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能够使他们养成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有效管理办法,势必会出现诸多问题。所以,我们要找出一条培养他们生活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寄宿学生 制度约束 知识引领 评价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8-0207-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