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中学后进生的转化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yz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来,笔者在乡下一所中学支教,发现摆在农村学校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是:农村学校学生生源差,素质不高。如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转化后进生,提高教学质量,成了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观念的不同,很多教师对后进生还是本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治标不治本。根据几年来探索出的后进生的思维特征和成因,我认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依据后进生形成的各种原因.对症下药。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一)小学教学与中学教学的接轨出现偏差
  以学语文为例,经过六年的小学语文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但是从初一新生的实际状况看,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一是语文学习兴趣的缺失。学生普遍对阅读、写作等语文的主要学习方式和内容缺少兴趣。二是语文学习的习惯欠佳。从实际情况看,学生普遍不会做读书笔记,没有经常看书读报的习惯,书写差,没有预习复习的意识,更缺少写作练笔的习惯。三是语文学习的技能薄弱,在内容把握、词句赏析、知识运用等方面束手无策。
  
  (二)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思维方法较缺乏
  在学习过程中,后进生没有注意到逻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没有掌握思维的一般规律;存在概念不清,判断不恰当,推理不严谨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认识和掌握必要的逻辑知识及逻辑思维规律,而在不知不觉中犯了错误。由于阅读能力差,后进生的思维方法欠缺,不单单表现在语文学习方面吃力,在理科学习方面也很吃力,例如理科题目中设置问题的干扰和迷惑,许多学生就认为是熟悉的问题而乱用现有的解题方法,对概念、性质、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学习障碍。
  
  (三)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较薄弱
  非智力因素虽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由于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因素并无明显的差异,而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悬殊。在后进生中有不少学生由于非智力因素比较差,妨碍了智力因素的发挥而导致学生成绩的不理想。非智力因素主要有:一是“读书无用论”导致部分学生无心向学,不思进取;二是许多学生家长忙于外出打工挣钱,使学生缺乏家庭情感交流,心理承受能力差。
  
  二、后进生转化策略
  
  (一)抓好后进生的基础教学,完善后进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与能力是互相促进的,完整而合理的知识结构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对于后进生来说.我们首先要抓好最基础的知识教学。教学时,要抓住本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定的知识结构。对于思维能力差的学生,教学时教师应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他们的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根据其实际思维特点,逐渐地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从旧知到新知,为后进生接受知识做好铺垫。
  
  (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针对性训练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理解的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能力的针对性训练。后进生的思维通常是只会沿着一个方向思考,只能套用固有的知识机械模仿,而不会创新。这种僵化、依赖性很强的思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后进生思考问能力。因此,要开发后进生的思维就要教育后进生逐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要善于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不要盲从,不要依赖,不要轻信,凡事要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出难度不大的、浅显的问题来为后进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主动参与和思考,而不是消极地听同学们解答和老师的讲解。因此,农村教师应该教会后进生用各种方式及不同角度进行信息加工,这样可以扩展思维的通道,从而使后进生克服惰性和惯性的心理,思维变得灵活起来。
  
  (三)培养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情感迁移
  一是端正学生学习态度,针对后进生自卑情绪大、缺乏毅力、害怕困难和挫折的特点,对后进生进行积极乐观和自强不息等方面的个别教育,坚持启发和鼓励相结合,使后进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
  二是加强后进生的情感教育,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后进生和先进生都渴望进步,只是教育者暂时没有找到他们的准确定位而已。若能找到后进生的爱好和特长,给予及时的肯定,并加以引导,同时多给他们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看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那么后进生是会逐渐转化的。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清晰地认识到学生身上“优”与“劣”的相对性,认识到“后进生”绝非学生身上永恒的印记,相信通过你的努力,最后一定能够点石成金。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忘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实现由“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由“以课堂为阵地”的封闭教学模式向“以社会为阵地”的开放教学模式转变。当前很多地区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开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没有实现开卷考试的地区也都倡导实施政治课考试以开放性试题为主,这种开放性的考试方式和考试题目也要求政治教学的开放性。作为一名从
曾经欣赏过一场大学生的有关“合作胜过竞争”还是“竞争胜过合作”的精彩辩论,选手们是巧舌如簧,你追我赶,展开了激烈的口水竞争。虽然最终一方胜出,我想那也仅是选手水平的胜出而已,并不能证明他们的观点就正确。本人私下认为,其实在如今的世界中,竞争与合作犹如人的左右臂,谁也离不开谁,他们有着惊人的和谐与一致。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而离开了合作,竞争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放眼世界,奥运会的举办就很好地
近些年来,语文教育教学可谓是麻烦缠身,国人群起而攻之,仿佛真的“误尽苍生是语文”。然而,“有深度的批评”多,“有价值的建议”少,对广大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往往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新一轮课程改革方兴未艾,语文教育在迷惘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建构。然而,虽不乏星星之火,却未见燎原之势。语文教育的出路在哪里?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作为一名从教13年的中学语文教师,笔者结合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的内涵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就有一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课程的开发。那么进行课程开发的时候要以什么为宗旨呢?笔者认为关键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一、课程开发为什么要以学生为本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的发展、人才需要的变化,课程目标应能促进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学习、自主地研究、主动地探索。所以开发课程就要以学生为本。为了使课程开发做到以学生
崇山叠岭,小桥流水间,武夷美食令人回味无限。  武夷风味,与其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武夷山位于福建西北且邻近江西,平均海拔200米,靠近内陆,故河鲜多为内陆河海养殖,相比沿海偏腥,需少量添加剂除腥,且受江西一带影响(江西多以辣为主),造就了武夷人民偏咸辣的口味特点。当地的菜系几乎都不是闽菜,反而与川菜、湘菜类似。因其常年潮湿,油腻辛辣是百姓家常便饭的特色。  武夷山当地的名片,除茶以外,菌类也十分著名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埋怨学生智力不好,不够聪明,但却忽视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但制约着认识过程的心理活动,包括动机、兴趣、情趣、意志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智力活动中发展智力,使其潜在的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减轻其课业负担,提高其学习成绩。下文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谈点笔者的心得体会。    一、激发
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多角度、多渠道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一,课前短时的说话训练,提高胆识    上每堂课前均要求学生上讲台面对全班学生发言,内容不定,范围不限。如自我介绍、读名人名言、说新闻、讲故事、谈生活等。还可以讲见闻,将所思所感、读书心得……说一说,每天一至二人,轮流进行,使每个学生均有锻炼的机会。训练开始时,少数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无疑是提高学生成绩和教学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有哪些呢?    1 精心设计课堂引言。地理教师应重视课堂引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述地震时,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说:“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无辜的唐山人民正沉浸在甜蜜的梦乡中,毫无察觉
摘 要:本文以摩天轮与太阳轨迹试题为案例,采用Google Earth软件作为主要的探究性学习工具,并辅以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分组,依次开展“研究材料和题干”“检索地物信息”“模拟太阳轨迹”和“数学验证”等探究任务,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并对案例试题的错误进行纠正。  关键词:Google Earth;真实地理问题;太阳轨迹;地理空间思维  一、试题研讨激发探究灵感  近期在地理群中有教师提供了
摘 要: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其在开展研学旅行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以“书香大陈”研学地为例,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融合历史、人文、体验等多科目,通过充分挖掘研学资源的多重价值设计研学活动,依据学生兴趣设计研学方案,采用跨学科问题探究方式开展研学活动等途径,实现研学旅行中的跨学科融合教育。  关键词:学科融合;研学旅行;地理实践力  一、研学旅行课程与高中各学科间的关系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