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同学在采用各种技巧响亮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之后,却一时又找不出合适的事例,于是便照搬照抄,盲目堆积手边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或陈腐老旧,毫无新意;或牵强附会,似是而非。最终,因论据的使用不当而影响了整篇文章的说服力。那么,我们又该怎样使用论据呢?
一、要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作文的材料固然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然而,材料积累的途径及多少又是因人而异的。姑且不说从我们自己的直接经历和见闻中积累生活材料,也不论从各种新闻媒体和影视作品中积累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鲜活事例,仅我们中学语文课本收集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就已是用之不竭了。我们手边的这些熟悉的材料,不仅思想精深,而且范围广博。我们要使用,简直俯拾皆是。如要论述“逆境成才”“身残志坚”,我们可以使用《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及《报任安书》等课文;要论述“韬光养晦”“忍辱负重”,我们可以使用《勾践灭吴》以及《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胯下之辱”等材料。关键是,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会联想,要会使用。我们首先要想到:我们的写作论点是什么?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我们需要运用一些什么样的论据?这些论据在哪儿找,是在生活中找,还是在新闻媒体、影视作品中找?中学课本中的各式各样的感人事例同样是我们取材的途径,我们使用这些材料理应更容易、更方便。那么,我们在写作时为什么不能很好的使用呢?其实,关键还在一个“熟”字。所谓熟能生巧,只要“熟”,我们就能学以致用,且能举一反三;只要“熟”,我们需要时,便会纷至沓来,就会唾手可得。
二、要善于选择,善于裁剪
课文中的材料是取之不尽,有的含义还十分丰富。我们在用它们作论据时,是否就能够照搬照抄,不加选择呢?不是的。课文中的事例是典型的,含义是深邃的,有时,恰恰因为含义太广、太深,我们更需要选择。有时,一篇课文、一个事例既能满足这个观点,也能证明那个观点,怎么办?这时,我们就要坚持“任凭溺水三千,我只取其一瓢”的原则,从自己的论点之实际需要出发,对这些材料作认真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准确把握好材料的侧重点,最后,留下与论点有关的部分,而删除掉与论点无关的部分。实际上,这就是对材料的剪裁。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段太尉逸事状》一文含义丰富,我们既可以用段太尉孤身赴敌营,最终说服乱军,平息叛乱,来论述“舍生取义”“为民请命”;也可以用段太尉亲自为农者敷药哺食,并卖掉自己的坐骑为农者交租,来论述“勤政爱民”“礼义天下”;还可以用段太尉诫婿勿纳他赠,并不许将大绫存放家中,以避贿嫌,来论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来论述“清正廉洁,为人表率”,等等。所以说,课文中的材料虽是丰富的,但我们要学会选择;课文中的材料虽是精深的,但我们要学会裁剪。不论是选择材料,还是裁剪材料,原则只有一个,即文章学上所讲的“观点统率材料,材料为观点服务”。所以,在写作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论点来选择材料,来选择材料中有用的方面,而删减去与论点无关的方面。概括的说,就是“取其一点”、“各取所需”。果真如此,我们手边的那些熟悉的材料,便能真正的“活现”出来了,写作时也便自然的流注于笔端了。
三、要“老调新弹”,旧料新用
课文中的材料,有的已经用了很多年了,如果再用,不说他人,就连自己也备感羞涩。怎么办?这时,我们就再也不能老调重弹了,而应该来一点变戏法,谓之“老调新弹”。如《愚公移山》的故事可谓老幼皆知,其主旨是歌颂一种“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之精神,今天,我们固然还少不了这种精神,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还在一味的提倡这种不讲技术和技巧的蛮干和死干,显然已经不符合新的时代精神。我们不妨从“搬家”的角度作横向思考,从“移山是强攻,搬家是智取”这一角度来使用,来论述“实现目标的途径是多样的,我们离不开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我们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技巧”,“国家建设需要移山的勇气和精神,但速度和效益应放在首位”。如此,陈腐老旧、让人生厌的《愚公移山》,便又焕发出了青春的气息,从而又能博得读者的亲近和好感。这实际上是一种“旁敲侧击”法,属于横向思维(或横向拓展)。
郭老先生曾说:“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变化。”只要我们在写作中能依“法”行文,依“法”求“据”,在求“据”后又能依“法”求变,从而灵活使用我们手边的材料,就一定能打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传统观念,就一定能使我们文章中的材料准确生动、鲜亮显目。
一、要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作文的材料固然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然而,材料积累的途径及多少又是因人而异的。姑且不说从我们自己的直接经历和见闻中积累生活材料,也不论从各种新闻媒体和影视作品中积累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鲜活事例,仅我们中学语文课本收集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就已是用之不竭了。我们手边的这些熟悉的材料,不仅思想精深,而且范围广博。我们要使用,简直俯拾皆是。如要论述“逆境成才”“身残志坚”,我们可以使用《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及《报任安书》等课文;要论述“韬光养晦”“忍辱负重”,我们可以使用《勾践灭吴》以及《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胯下之辱”等材料。关键是,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会联想,要会使用。我们首先要想到:我们的写作论点是什么?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我们需要运用一些什么样的论据?这些论据在哪儿找,是在生活中找,还是在新闻媒体、影视作品中找?中学课本中的各式各样的感人事例同样是我们取材的途径,我们使用这些材料理应更容易、更方便。那么,我们在写作时为什么不能很好的使用呢?其实,关键还在一个“熟”字。所谓熟能生巧,只要“熟”,我们就能学以致用,且能举一反三;只要“熟”,我们需要时,便会纷至沓来,就会唾手可得。
二、要善于选择,善于裁剪
课文中的材料是取之不尽,有的含义还十分丰富。我们在用它们作论据时,是否就能够照搬照抄,不加选择呢?不是的。课文中的事例是典型的,含义是深邃的,有时,恰恰因为含义太广、太深,我们更需要选择。有时,一篇课文、一个事例既能满足这个观点,也能证明那个观点,怎么办?这时,我们就要坚持“任凭溺水三千,我只取其一瓢”的原则,从自己的论点之实际需要出发,对这些材料作认真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准确把握好材料的侧重点,最后,留下与论点有关的部分,而删除掉与论点无关的部分。实际上,这就是对材料的剪裁。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段太尉逸事状》一文含义丰富,我们既可以用段太尉孤身赴敌营,最终说服乱军,平息叛乱,来论述“舍生取义”“为民请命”;也可以用段太尉亲自为农者敷药哺食,并卖掉自己的坐骑为农者交租,来论述“勤政爱民”“礼义天下”;还可以用段太尉诫婿勿纳他赠,并不许将大绫存放家中,以避贿嫌,来论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来论述“清正廉洁,为人表率”,等等。所以说,课文中的材料虽是丰富的,但我们要学会选择;课文中的材料虽是精深的,但我们要学会裁剪。不论是选择材料,还是裁剪材料,原则只有一个,即文章学上所讲的“观点统率材料,材料为观点服务”。所以,在写作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论点来选择材料,来选择材料中有用的方面,而删减去与论点无关的方面。概括的说,就是“取其一点”、“各取所需”。果真如此,我们手边的那些熟悉的材料,便能真正的“活现”出来了,写作时也便自然的流注于笔端了。
三、要“老调新弹”,旧料新用
课文中的材料,有的已经用了很多年了,如果再用,不说他人,就连自己也备感羞涩。怎么办?这时,我们就再也不能老调重弹了,而应该来一点变戏法,谓之“老调新弹”。如《愚公移山》的故事可谓老幼皆知,其主旨是歌颂一种“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之精神,今天,我们固然还少不了这种精神,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还在一味的提倡这种不讲技术和技巧的蛮干和死干,显然已经不符合新的时代精神。我们不妨从“搬家”的角度作横向思考,从“移山是强攻,搬家是智取”这一角度来使用,来论述“实现目标的途径是多样的,我们离不开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我们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技巧”,“国家建设需要移山的勇气和精神,但速度和效益应放在首位”。如此,陈腐老旧、让人生厌的《愚公移山》,便又焕发出了青春的气息,从而又能博得读者的亲近和好感。这实际上是一种“旁敲侧击”法,属于横向思维(或横向拓展)。
郭老先生曾说:“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变化。”只要我们在写作中能依“法”行文,依“法”求“据”,在求“据”后又能依“法”求变,从而灵活使用我们手边的材料,就一定能打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传统观念,就一定能使我们文章中的材料准确生动、鲜亮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