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camead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同学在采用各种技巧响亮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之后,却一时又找不出合适的事例,于是便照搬照抄,盲目堆积手边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或陈腐老旧,毫无新意;或牵强附会,似是而非。最终,因论据的使用不当而影响了整篇文章的说服力。那么,我们又该怎样使用论据呢?
  
  一、要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作文的材料固然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然而,材料积累的途径及多少又是因人而异的。姑且不说从我们自己的直接经历和见闻中积累生活材料,也不论从各种新闻媒体和影视作品中积累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鲜活事例,仅我们中学语文课本收集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就已是用之不竭了。我们手边的这些熟悉的材料,不仅思想精深,而且范围广博。我们要使用,简直俯拾皆是。如要论述“逆境成才”“身残志坚”,我们可以使用《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及《报任安书》等课文;要论述“韬光养晦”“忍辱负重”,我们可以使用《勾践灭吴》以及《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胯下之辱”等材料。关键是,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会联想,要会使用。我们首先要想到:我们的写作论点是什么?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我们需要运用一些什么样的论据?这些论据在哪儿找,是在生活中找,还是在新闻媒体、影视作品中找?中学课本中的各式各样的感人事例同样是我们取材的途径,我们使用这些材料理应更容易、更方便。那么,我们在写作时为什么不能很好的使用呢?其实,关键还在一个“熟”字。所谓熟能生巧,只要“熟”,我们就能学以致用,且能举一反三;只要“熟”,我们需要时,便会纷至沓来,就会唾手可得。
  
  二、要善于选择,善于裁剪
  
  课文中的材料是取之不尽,有的含义还十分丰富。我们在用它们作论据时,是否就能够照搬照抄,不加选择呢?不是的。课文中的事例是典型的,含义是深邃的,有时,恰恰因为含义太广、太深,我们更需要选择。有时,一篇课文、一个事例既能满足这个观点,也能证明那个观点,怎么办?这时,我们就要坚持“任凭溺水三千,我只取其一瓢”的原则,从自己的论点之实际需要出发,对这些材料作认真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准确把握好材料的侧重点,最后,留下与论点有关的部分,而删除掉与论点无关的部分。实际上,这就是对材料的剪裁。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段太尉逸事状》一文含义丰富,我们既可以用段太尉孤身赴敌营,最终说服乱军,平息叛乱,来论述“舍生取义”“为民请命”;也可以用段太尉亲自为农者敷药哺食,并卖掉自己的坐骑为农者交租,来论述“勤政爱民”“礼义天下”;还可以用段太尉诫婿勿纳他赠,并不许将大绫存放家中,以避贿嫌,来论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来论述“清正廉洁,为人表率”,等等。所以说,课文中的材料虽是丰富的,但我们要学会选择;课文中的材料虽是精深的,但我们要学会裁剪。不论是选择材料,还是裁剪材料,原则只有一个,即文章学上所讲的“观点统率材料,材料为观点服务”。所以,在写作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论点来选择材料,来选择材料中有用的方面,而删减去与论点无关的方面。概括的说,就是“取其一点”、“各取所需”。果真如此,我们手边的那些熟悉的材料,便能真正的“活现”出来了,写作时也便自然的流注于笔端了。
  
  三、要“老调新弹”,旧料新用
  
  课文中的材料,有的已经用了很多年了,如果再用,不说他人,就连自己也备感羞涩。怎么办?这时,我们就再也不能老调重弹了,而应该来一点变戏法,谓之“老调新弹”。如《愚公移山》的故事可谓老幼皆知,其主旨是歌颂一种“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之精神,今天,我们固然还少不了这种精神,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还在一味的提倡这种不讲技术和技巧的蛮干和死干,显然已经不符合新的时代精神。我们不妨从“搬家”的角度作横向思考,从“移山是强攻,搬家是智取”这一角度来使用,来论述“实现目标的途径是多样的,我们离不开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我们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技巧”,“国家建设需要移山的勇气和精神,但速度和效益应放在首位”。如此,陈腐老旧、让人生厌的《愚公移山》,便又焕发出了青春的气息,从而又能博得读者的亲近和好感。这实际上是一种“旁敲侧击”法,属于横向思维(或横向拓展)。
  郭老先生曾说:“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变化。”只要我们在写作中能依“法”行文,依“法”求“据”,在求“据”后又能依“法”求变,从而灵活使用我们手边的材料,就一定能打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传统观念,就一定能使我们文章中的材料准确生动、鲜亮显目。
其他文献
学英语首先要过的是单词关,但背单词是一件特别乏味、单调的事情,所以背单词也成为基础较差学生极为头痛的事情。许多专家建议单词要在句子中背,句子应在段落中记,而段落要放在文章里想,就是强调不应该孤立背单词,而要把它们放在情境中去记忆。笔者偶然在一次欣赏经典英文电影的同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们为何不把单词、短语放在电影台词中背呢?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发现有很多重要的单词、短语,都能在经典电影中找到。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快乐教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完全有可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思想品德课充满“情趣”和“魅力”,使学生成为“乐之者”,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      一、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导语是讲授新课的一个重要环节,犹如戏剧中的“序幕”。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
新体育课程标准给体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停留在过去的以老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老师应该善于利用体育教学的组织方法,创造和利用合作的机会,不失时机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只有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和相互合作,才是现代人应
2002年始,高考语文科试题在第二卷增加文言文翻译试题,并且赋分值逐年增加,从学生的备考情况看,文言文翻译应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一、根据语境,观其大略,掌握大意    依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原则,将所考查的文言文语句回归原位,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之上,依据上下文语言环境,观其大略,掌握文句主要意思,形成对文句意思的整体理解,在翻译时做到句意通顺。在2006年、2007年辽宁省高考语文卷古文翻
话题作文就是给定一个词语、一件事物或一段能启发思考、激发想像的文字,作为写作的中心,不限文体,不定立意,自拟题目,要求考生写作的一种命题形式。这种作文命题形式新、约束少,有利于学生发挥才能,展现个性,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如何提高学生话题作文的水平呢?笔者在作文教学训练实践中得出一些薄见,认为话题作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作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一、培养和训练学生开拓思路的能力    
知识点是我们对基础知识的习惯性称法,政治知识点是指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结论等。   建立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学生要形成对政治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就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不仅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还要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出相近知识点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政治学科的知识框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实施的主渠道,在人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茁壮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在平时要切实地把有效教学的理念贯彻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在实践中感悟到,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在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题中,句子重组是考查的重要题型之一,而学生做这类题时很容易丢分。为此,笔者想从剖析误区入手,谈谈句子重组型题目的解题方法,以此就教于同仁。  例1:以“对严寒失去了戒备”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如果在各种宣传活动中,专家们不是忙着对暖冬做锦上添花式的一次次论证,而是多一点全面、通俗的科学解释,善意的提醒,大家对今年是“暖冬”
唐诗取材十分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李白描写自然风光的《蜀道难》,也有孟浩然展示田园风情且具有旅游观光价值的《过故人庄》,还有杜甫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兵车行》和白居易描写君王悲剧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手法、现实主义批判手法,林林总总,可以说应有尽有!   诗歌通过形象反映生活,感染读者,而塑造艺术形象,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就是运用情景交融的笔法。其大
随着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日益明显,使得中学校园里早恋现象呈蔓延之势。面对这样一个亟须认真对待并加以重视和研究的局面,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去分析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中学生早恋问题的成因      引起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诊断一:大众传媒深入持久的影响。所周知,眼下的影视媒体、报纸杂志所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