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然小说创作中的黑土情结解读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jys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林超然是一位学院派作家,他的作品和学术研究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学界将其称为“黑土”情结。本文试图从作品的乡土文化叙事入手,力图通过文本分析厘清作者对于宿命和伦理的纠结,尤其是针对《土豆花》的小说文本展现林超然小说蕴藉的“黑土”情结。
  关键词:林超然 “黑土”情结 现代性 土豆花
  在时下的中国文坛中,身兼学者与作家双重身份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而林超然正是这样一位身兼大学研究者和作家双重身份的特殊人物,无论是他的学术研究之路,或者是他创作完成的文学作品都透露出浓厚的东北气息,对于黑土地的眷恋已经融入林超然的生命中。
  一、 对于现代性的逾越
  林超然作为东北籍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中来。关于林超然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一位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执着地信守传统的生活信念和精神价值的作者。秉承达观与积极的入世原则,崇尚真、美、善的伦理信念。他不否认艰难困厄是人生存的恒常背景,同时也不甘心轻易认同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毁与生存的彻底绝望。于是,豁达和善良、热爱和诚挚、坚强与勇气等一些最令我们耳熟能详又最令我们怅惘若失的人的最根本的精神品质,被提炼成了文本中对抗苦难和不幸、克服尴尬与悬置的坚韧力量。”a
  在上面这段评论文字中,我们感受到评价者对于林超然文学创作的高度肯定,的确是如此,林超然的作品带有一种鲜明的知识分子色彩。
  二、 对“黑土”的眷恋
  在林超然的小说中,所谓“黑土”情结并不仅停留在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上,而是通过小说中所追述的主人公老北不算太长、却又充满着诸多坎坷的人生来蕴藉作者内心深处对于“黑土”的无限眷恋。而所谓的“黑土”正是寄托着林超然价值表达的最佳载体,在他看来“黑土”就是自己的根基,是灵魂与生命的寄托。当作者讲述发生在“黑土”上的故事时,他就是在讲述家乡的故事;当作者讲述“黑土”上的人们时,他就是在品味人生的真谛。
  作为一名自幼生长在“北大荒”的作家,林超然对于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始终怀抱着特殊的情感。一方面,黑土地孕育了无数的东北儿女,这里是他们的故乡。在东北人的身上渗透着传统文化能够给予他们的豪爽、开放,这些都在小说主人公老北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为一名弃儿的老北没有在心灵上形成不可遗忘的创伤,譬如在他面对生活留给自己的诸多苦难记忆时,始终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宽阔的胸襟,林超然在小说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似活在透明的空气里,他自己也是透明的一团。”同时,老北为了报答“东家扯一把、西家扯一把”的照顾,总是主动地去帮助他人,帮助父老乡亲。当我们试图对于老北所有的行为以及他对待人生的方式寻找答案时,似乎只有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解释才最为妥当。而这种对于小说文本的阐释背后,更为深重的情感源泉就来自于林超然对于“黑土”的眷念。
  另一方面,曾经养育了无数东北儿女的“黑土”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褪去了昔日的荣光。对于生活在当今的中国人而言,曾经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的“黑土”现在就像那些“土豆花”一般正在被这个时代所遗忘、所忽视。老北可以忍受同父异母兄弟的欺凌,也可以忍受父亲原配的酷刑,但他没有忘记给挚爱的祖父烧上一挂纸钱。在他内心深处仍旧保留着一片净土,他在默默地坚守着自己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即便是他面对着诸如“人们有时并不去同情那些该同情的人或事,比如老北,他的苦难成了他最大的错误”这样的评价,读者仍旧能够从小说描写的众多人物对于老北的评价中感受到一丝唏嘘,在这唏嘘声的背后是作者内心深处复杂、纠结的情感。面对着如此朴实、善良、勤劳的老北,所有的人都希望他的人生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幸福时光,能够成为生命的主宰者,然而,现实就是现实,即便是在虚构的小说中作者也不能刻意违背现实社会的运行原则。
  当所有的人都对老北的行为感到困惑,甚至是有些微的不能理解时,作者早就在作品中暗暗地给出了所有行为背后的答案。在老北的内心深处并非是一片虚无的存在,他更不是一个对于自己的行为毫无信念的“傻瓜”。在老北的内心深处始终回响着祖父告诉他的一句话:“眼是懒蛋,手是好汉。这是最好的财富,它肯定不单指人的劳作。”朴实的话语浓缩着祖父一生的记忆,在这份极为沉重的记忆中包含着辛勤的付出、收获的喜悦。作者是将自己对“黑土”的生命体验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来,他的笔为读者讲述着发生在东北大地上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他的小说为世人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激烈的冲突。
  三、 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
  单纯从一部小说中是不能完全了解人们对人生、对文化的全部理解和认知,只有当人们从生命的体验中抽离出来,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之后才能真正了解到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于孕育自己的这片土地所拥有的情感。在作者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精神世界永不停止的追求,也能体会到他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只有当我们的生活真正进入生命的本来面目之后,才能够理解其最根本的价值诉求所在。生活从来不曾停止他前进的步伐,只有当我们停步欣赏风景时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
  在小说《土豆花》的描述中,老北凭借着自己的一双手独自面对生活对他发出的诸多挑战。他从来不曾对生命表现出任何的狐疑和犹豫,取而代之的只有對磨难的坚持、对美好明天的追求,只有当他真正承担起命运的重压,属于他的人生才真正开启。在作者的笔下,这是一个鲜活、生动、自然的人,他留下过泪水,也曾对自己的未来表现出消沉的一面,甚至也和读者一样有过失望。或许正是这种并非“高大全”的描写方式使得林超然笔下的人物更为真实,这也就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当读者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逐渐认识到老北身上这种“做什么都尽心竭力,从不服输”的宝贵品质。
  “孤独无助时,他没有呼天抢地,没有心灰意冷,老北相信自己是一枚很不错的种子,只要有合适的阳光雨露,他完全可以发芽破土舒枝展叶。他的无畏与坚定使他遇到了近乎完满的爱情和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生存昭示着土豆花的存在意义:它们渺小而平凡,幽香微渺而清淡,但无论遭遇怎样的轻视和侮慢,它们执意要开得茂密而繁盛,不计孤寂和清冷。”b在林超然的笔下,几乎等同于土豆花代名词的老北获得了很多人一生中梦寐以求的生活。但他却是一个极为普通,甚至是贫穷的人,最终能够使他获得所有一切的根源并非是单纯的命运眷顾,更为深层的机理来自于作者设定的小说主题。
其他文献
摘 要: 老区高校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上先天地具有其他高校所没有的地域优势和文化优势。优秀的红色文化能够有利于解决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出现的诸如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校园文化娱乐化、红色文化宣传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发展红色文化的路径则需要各高校自身紧密结合地方,整理红色文化遗产;挖掘红色文化,发展非对称优势,传承红色文化,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  关键词:红色文化 老区高校 背景 路径  
摘 要:街道名称属于词汇系统,有其自身的语音、结构、词义特点。同时,街道名称还包蕴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忻州市忻府区有170条街道名称,对其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可以全方位展现忻州市忻府区的街道名称。  关键词:忻州市 忻府区 街道名称 语言 文化  忻州是一座已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古城,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与太原紧紧相邻,是历史上太原以北南北交通的唯一通道。它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忻州市忻
摘 要: 主要论述了《红楼梦》中贾府一族在家族不同的生存时期,出于不同的利益考量,从而选择了不同的婚配对象;并选取了其中贾政与王夫人,贾珠与李纨,贾琏与王熙凤等几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夫妻,从家族背景、婚姻目的等方面,结合家族命运对这些婚配选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 家族 婚配 利益 目的  《红楼梦》这部举世公认的文学巨著,叙事宏大,人物鲜明,可以说是写尽了世情百態,父子、母女、祖孙、兄弟
摘 要: “气”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在中国哲学中具有普遍意义。元代吴澄,由于兼具理学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将理学思辨方式运用于文艺理论方面,因而使其文艺理论具有理学气息。本文以元代吴澄“气论”思想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学思想下的“天地之气”与文艺理论方面的“文气”进行探讨,进而探究吴澄文艺思想中的理学倾向。  关键词:吴澄 理气 文气  吴澄在元代理学中有崇高地位,与许衡并称“南吴北许”。然而当前
摘 要: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受关注的文学批评家,他以坚持新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的观点而闻名。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尝试运用新人文主义的观点对五四新文学进行批评,在当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虽说他对于五四新文学的论断并非完全正确,但也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是他对五四新文学反思的代表作品,能够集中体现他早期的批评特点,了解梁实秋对于五四
摘 要: 一部电视剧从制作到播出的过程,与制作方、投资方、审查方、广告商和观众密切相关。在我国,由于电视剧行业收益分配不均,再加上部分制作者的职业道德与理想信念相对缺失,电视剧创作频频出现抄袭、跟风与翻拍等问题,许多情节夸张、逻辑混乱、思想浅薄、艺术价值不高的电视剧作品充斥着市场。这种现象不仅限制了我国电视剧作品的批判性表达,也使得部分电视剧作品出现了价值表达的混乱。另外,投资方与广告商给电视剧创
每年开学,大学校园里都会出现一群新生,他们基本处于相似的状态:好奇,迷茫,略带稚气。他们常常好奇地问自己:大学四年,我将如何度过?四年后的自己,又会是个什么样子?2016年新学年开学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班的辅导员给大一新生布置了一道颇具有仪式味道的“作业”,要他们“给四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下边盘点出来的就是其中7位同学的“致自己”,他们充满好奇也充满想象的心声,读来激情满怀又催人奋进,还饶有
摘 要: 以《水经注》为代表的北朝散文中的名胜古迹描写和以司马相如、张衡和班固等为代表的汉晋大赋作品,分别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成就。本文试图从侧重点的选择和内容的组织方式,以及名胜古迹的表现手段上简析两者的差异或不同。  关键词:《水经注》 大赋 差异  《水经注》是北朝著名文学家郦道元的一部记叙水道的地理著作,它不仅详尽地描述了祖国山河丰富多彩的水道,还描绘了许多山水等自然景观和城阙、宫
摘 要:自唐诗英译以来,以诗体译诗就是传统主流,张智中所译《唐诗绝句英译800首》可谓是另一译诗流派——散体译诗的新杰作,本篇文章旨在分析译者“但为传神,不拘于其形,散文笔法,诗意内容”的诗人译诗追求,分析其译诗中“破”格律和形式之桎梏,以新诗形式和散文笔法,重建诗的节奏和形式,以此“圆”诗意,译者兼诗人的眼光与匠人的手笔,在“非”诗的形式中重获诗的内容。  关键词:唐诗英译 散体译诗 意义与情感
摘要:朱柏庐著《朱子家训》是几百年来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家庭伦理古代典籍。社会符号学翻译观强调翻译不仅要尽量再现原文的意义,还应该尽量接近原文的功能,在意义和功能上忠实于源语。本文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从言内意义的传递和审美功能的再现两个方面,以“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标准为指导,探讨《朱子家训》张香桐译本和郭著章译本对原文言内意义的传递和审美功能的再现。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 《朱子家训》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