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泉州实验小学音乐教研组依托《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研究》的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小学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信息技术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并且已经发现音乐欣赏对提高人的素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新版《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个性化教学是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成熟的体现,也是教师个人才华和个性的一种显露,实行音乐个性化教学可以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对素质教育尤为重要。教师是知识传授的媒介,教师的视野和素质影响知识传播的质量。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专业技能上的不足。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介入,不仅拓宽了师生的视野,而且让音乐课堂的时空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更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转变学习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依托《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研究》,开展整合信息技术,进行素质教育与音乐的个性化教学。
一、整合信息技术,协调素质教育与个性化教学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要培养的素质,是对学生的共同要求,缺少个性色彩;而个性教育所要发展的个性,则是对学生的个别要求,缺少共性色彩,所以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生活环境和后天教育都存在差异,存在不同的心理因素结构,有良好的,也有较差的。个性教育就是依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因材施教,着重培养人的良好个性品质,如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勤奋等,而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也是如何因势利导地完善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优化、完善人的素质,也就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
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支点,中小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是检验素质教育能否实施的标准,也是素质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近年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中小学中素质教育的开展已经日渐成效,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丰富多样性,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发展对教育要求的结果。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情感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艺术课和课外音乐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研究》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借助校园艺术网构建的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整合信息技术,解决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并使之相得益彰。如重构教与学的模式,把学习时间分为课前、课堂、课后,营造开放型的教学环境。把预备教学的知识点设计成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课前公布,让学生探究答案;课堂研讨,让学生互相补充;课后实践,将学习成果整理交流。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验证学习成果,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还要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课堂的作用更多的是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前的学习探索和课后的知识应用,更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习的实用性。同时,泉州市实验小学借助信息技术,搭建学生音乐个性展示平台,为学生在校园艺术网开辟一个专栏,让学生上传自己的音乐学习成果。学生上传的作品丰富多彩,有演唱、演奏、舞蹈视频,有音乐情景剧脚本,有MIDI制作音频,有学习感悟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这些实践探究中,明显地体现学生从课前的个性认知到课堂的共性磨合,再到课后的个性发展,不失为大班级制教学模式现状下,解决共性与个性教学的良策。
二、整合信息技术,提升个性化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中小学的课程大多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完成的,音乐课堂教学主要是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音乐表现(如范唱、指挥、伴奏等),讲课的音调,音容笑貌,甚至举止形态等,往往会给中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教师将音乐的魅力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以富有美感的范唱、教唱,激发中小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有的教师热情、生动,擅长以富有情感的伴奏来激活中小学生的歌唱;有的教师善于通过音乐与中小学生交流情感;有的常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也有的教师态度严肃认真,音乐知识讲得简洁而有条理。这些个性化教学特征实际上就是在音乐教学风格方面给中小学生留下的心理痕迹。
教师个体能力差异,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研究》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整合信息技术,将因教师技能造成的教学缺憾降到最低。如在实践中,泉州市实验小学音乐组借助信息技术,发挥教每位教师的个人特长,针对教材内容录制了各种教师范唱、指挥、演奏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学生在视频中看到学校的老师在示范、演出,感到既亲切又新鲜,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音乐个性化教学风格是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个人有意识打造的教学行为特点,而是教学观念、艺术思想、心理特征和工作方式等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外露特征的总和。一名有较长教龄、具备个性化教学风格的音乐教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其特有的教学风范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但能使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进而喜欢音乐,还能很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三、借力信息技术,走出个性化教学的误区
音乐教学是进行音乐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和音乐学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进行有序的工作,无疑是每个音乐教师的神圣职责。从这种意义上说,音乐教学活动是具有统一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工作,对每一个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必须按照上述规则进行教学活动,否则会在客观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教学失误。
教学风格只是一种表现特征,按照一般的表述习惯,主要指肯定性的风格特征,但不能包括某些带有缺憾的特征,如有的老师教歌从不范唱,采用说歌的教学方式;有的老师讲课啰嗦,喜欢节外生枝;有的老师爱带口头禅,也有的老师指挥爱带多余的小动作等,这些都是音乐教学过程中较为突出的缺点,影响音乐教学风格的品质。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体现教师高素质的重要环节。音乐教育活动的主导是施教者,主体是受教者,所借助的媒介是音乐作品。评价一个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仅要看他上的课是否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其教学效果。音乐个性化教学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要增强教学效果。音乐个性化教学风格虽然是一种行为和评价上的客观存在,但却不能构成普遍的教学原则指导和要求一切从教者,更不宜强行推广某种教学风格,压抑另一种教学风格,在教学中,要时刻警惕把狭隘的教学思维错当个性化教学风格。
四、结语
音乐教学不仅是艺术的教学,而且是需要教学的艺术。在遵循教育方针、恪守教学原则、执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每个教师都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鼓励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师生得到共同提高,音乐教学园地更丰富多彩。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张扬个性;同样,开展个性教育,有助于提高素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研究事半功倍,较好地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乌兰.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重视发展中小学生个性[J].前沿,1999,(10):53-54.
[3]吴彩娟.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2004,(1):26-27.
[4]肖春晓.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4):98-100.
[5]郁斌,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 中小学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信息技术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并且已经发现音乐欣赏对提高人的素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新版《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个性化教学是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成熟的体现,也是教师个人才华和个性的一种显露,实行音乐个性化教学可以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对素质教育尤为重要。教师是知识传授的媒介,教师的视野和素质影响知识传播的质量。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专业技能上的不足。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介入,不仅拓宽了师生的视野,而且让音乐课堂的时空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更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转变学习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依托《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研究》,开展整合信息技术,进行素质教育与音乐的个性化教学。
一、整合信息技术,协调素质教育与个性化教学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要培养的素质,是对学生的共同要求,缺少个性色彩;而个性教育所要发展的个性,则是对学生的个别要求,缺少共性色彩,所以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生活环境和后天教育都存在差异,存在不同的心理因素结构,有良好的,也有较差的。个性教育就是依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因材施教,着重培养人的良好个性品质,如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勤奋等,而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也是如何因势利导地完善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优化、完善人的素质,也就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
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支点,中小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是检验素质教育能否实施的标准,也是素质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近年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中小学中素质教育的开展已经日渐成效,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丰富多样性,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发展对教育要求的结果。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情感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艺术课和课外音乐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研究》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借助校园艺术网构建的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整合信息技术,解决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并使之相得益彰。如重构教与学的模式,把学习时间分为课前、课堂、课后,营造开放型的教学环境。把预备教学的知识点设计成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课前公布,让学生探究答案;课堂研讨,让学生互相补充;课后实践,将学习成果整理交流。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验证学习成果,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还要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课堂的作用更多的是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前的学习探索和课后的知识应用,更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习的实用性。同时,泉州市实验小学借助信息技术,搭建学生音乐个性展示平台,为学生在校园艺术网开辟一个专栏,让学生上传自己的音乐学习成果。学生上传的作品丰富多彩,有演唱、演奏、舞蹈视频,有音乐情景剧脚本,有MIDI制作音频,有学习感悟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这些实践探究中,明显地体现学生从课前的个性认知到课堂的共性磨合,再到课后的个性发展,不失为大班级制教学模式现状下,解决共性与个性教学的良策。
二、整合信息技术,提升个性化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中小学的课程大多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完成的,音乐课堂教学主要是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音乐表现(如范唱、指挥、伴奏等),讲课的音调,音容笑貌,甚至举止形态等,往往会给中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教师将音乐的魅力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以富有美感的范唱、教唱,激发中小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有的教师热情、生动,擅长以富有情感的伴奏来激活中小学生的歌唱;有的教师善于通过音乐与中小学生交流情感;有的常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也有的教师态度严肃认真,音乐知识讲得简洁而有条理。这些个性化教学特征实际上就是在音乐教学风格方面给中小学生留下的心理痕迹。
教师个体能力差异,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研究》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整合信息技术,将因教师技能造成的教学缺憾降到最低。如在实践中,泉州市实验小学音乐组借助信息技术,发挥教每位教师的个人特长,针对教材内容录制了各种教师范唱、指挥、演奏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学生在视频中看到学校的老师在示范、演出,感到既亲切又新鲜,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音乐个性化教学风格是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个人有意识打造的教学行为特点,而是教学观念、艺术思想、心理特征和工作方式等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外露特征的总和。一名有较长教龄、具备个性化教学风格的音乐教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其特有的教学风范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但能使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进而喜欢音乐,还能很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三、借力信息技术,走出个性化教学的误区
音乐教学是进行音乐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和音乐学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进行有序的工作,无疑是每个音乐教师的神圣职责。从这种意义上说,音乐教学活动是具有统一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工作,对每一个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必须按照上述规则进行教学活动,否则会在客观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教学失误。
教学风格只是一种表现特征,按照一般的表述习惯,主要指肯定性的风格特征,但不能包括某些带有缺憾的特征,如有的老师教歌从不范唱,采用说歌的教学方式;有的老师讲课啰嗦,喜欢节外生枝;有的老师爱带口头禅,也有的老师指挥爱带多余的小动作等,这些都是音乐教学过程中较为突出的缺点,影响音乐教学风格的品质。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体现教师高素质的重要环节。音乐教育活动的主导是施教者,主体是受教者,所借助的媒介是音乐作品。评价一个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仅要看他上的课是否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其教学效果。音乐个性化教学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要增强教学效果。音乐个性化教学风格虽然是一种行为和评价上的客观存在,但却不能构成普遍的教学原则指导和要求一切从教者,更不宜强行推广某种教学风格,压抑另一种教学风格,在教学中,要时刻警惕把狭隘的教学思维错当个性化教学风格。
四、结语
音乐教学不仅是艺术的教学,而且是需要教学的艺术。在遵循教育方针、恪守教学原则、执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每个教师都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鼓励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师生得到共同提高,音乐教学园地更丰富多彩。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张扬个性;同样,开展个性教育,有助于提高素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研究事半功倍,较好地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乌兰.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重视发展中小学生个性[J].前沿,1999,(10):53-54.
[3]吴彩娟.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2004,(1):26-27.
[4]肖春晓.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4):98-100.
[5]郁斌,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