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上语文课,需有“点”的意识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ce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年轻语文老师初登讲台,往往拿捏不好“教什么”这个问题,喜欢模仿别人,缺少教学自信力。笔者经过认真思考,发现若有“点”的意识,从“点”切入文本,教学设计也会变得有层次起来。
  一、重点:支撑课堂教学的支点
  一堂好课的内容设置总是有限的,能不能把握住重点是衡量一个新老师教学能力强弱最起码的尺标。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在教学中,课文重点就是支撑整堂课的支点。譬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篇文章之所以有名是源于那句著名的比喻:“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多少人在年少时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但却又莫可名状。正因为这句话的有名、富于感染力和难于理解,所以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把这句话设为教学重点。
  可以从两方面剖析这句话,一方面“人是苇草”,一滴水就足以致人以死命,所以说人是脆弱的,人在浩渺的宇宙面前又显得卑微和渺小。另一方面“人能思想”,因为思想,人成为万物之灵,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思想却超越时空。所以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尊严和高贵。这样阐述后,学生基本能够理解这个比喻并产生一定的人生启迪,在写作中也能自如地运用到。
  二、难点:破解学生困惑的金钥匙
  陈寅恪教学有一套奇特的法则:“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今天的我们面对的只是普通的中学生,不是昔日清华的天之骄子,如果真的坚守陈氏“三不讲”原则,只会让学生如坠雾中不知我们之所云。但是陈寅恪老先生的话却有一番启示: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生不会的东西。即使书上没有,他们看一眼就知道答案的部分也不在不会之列。那种需要教师引导,深入思索,合作探究方能得到答案的地方才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也即教学难点。
  笔者在执教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时,课前发放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我对这首诗歌的评价”和“我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谈初读感受时,一般学生停留在诗写得很美的浅层次理解上,也有文字敏感的学生这么写道:“初读海子的这首诗,首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令我乍看之下觉得此诗乐观、积极、向上,作者对于这个世界、生活似是充满信心与希望。而细细咀嚼、品味下发现表面的幸福不尽然是真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其潜意识又是否表达了今日与曾经的忧伤和消极?甚至是一种与生活脱轨之感。”这样的理解就触及了诗歌的核心。
  但这只是个别学生的理解,笔者将这段话做成PPT,上课时请作者朗读,让全班同学有个印象。然后整合教师的理解,学生的疑问,小组合作讨论三个问题:(1)海子用哪些意象来表达幸福?(2)海子的幸福是一种怎样的幸福?(3)现实生活中海子幸福吗?如此一步步走进海子,如层层剥笋般走进诗歌的核心,也即教学的难点“理解诗歌表面的温暖和内里的悲凉”。
  三、特点:与众不同方显魅力
  什么是特点?就是一篇课文的个性,鲜明而与众不同。北宋词人周邦彦的那首《苏幕遮》写得极美,以咏雨后荷花来抒发对故乡的眷念之情,上片写荷形神兼备,下片直抒胸怀,风格清新淡远,饶有风味。
  笔者在执教时就重点抓住“美”这个特点,将教学目标设置成:美美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美美地品,品出荷花的风神与词人的乡愁;美美地写,写下想象,写下思念,写下感动。美美地读,一读意在正音,二读重在节奏,三读贵在情韵。美美地品,重点品读“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等句的风致韵味。学生发言此句有清新美,洗净铅华,笔法洗练,虽然所咏是无花之荷,但其韵致又何减于姹紫嫣红;有炼字美,“一一”最妙,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有意境美,清晨醒来,伴着袅袅弥散的香烟,是词人淡淡的惆怅,“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也似李易安的那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美美地写是课堂的高潮。如果你是久居京华的周邦彦,当你推开窗户时,看到这一片丰盈弥望的荷叶。你会想起什么呢?也许会想起故乡的荷花,想起钱塘,想起江南,也许还有江南的故人风物,词人的闲愁慢慢地变成一种乡愁。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学生的片段写作效果不错,如:“荷花,遂想起夏天/记忆中的夏天/孩提时/赤脚嬉戏于塘边/徒手采莲于塘中/那关于夏天的音乐盒/悠扬的哼着那独属于童年的旋律”。学生在写作中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更加感受到了这首词的美。
  四、异同点:比较中显出别样风情
  语文的教学,知识的迁移很重要。课文无非是例子,我们要通过一个个例子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效果。因而比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有比较就有异同。譬如笔者在执教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这篇课文时,不自觉的想起周作人先生的《故乡的野菜》。老舍和周作人都是“五四”时的名家,这两篇散文也都是通过对故乡风物的描写来抒发思乡之情。笔者在教《想北平》接近尾声时,就引出了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让学生从主题、内容、情感、手法等诸方面进行比较。
  《想北平》,顾名思义,想——想念,思念。人在什么情景下才会想念?感情和空间的距离。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当时老舍先生身在山东济南。身处他乡的老舍思念自己挚爱的北平。所以这篇文章除了思乡之情,更有家国之思。而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则没有那么厚重的历史感。出生绍兴的周作人,早年留学日本,这篇文章写于北京。虽然在文中他写道:“我的故乡不只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但文中所写所忆,大都是浙东绍兴的特产风物,可见思乡情切,这是一篇典型的思乡之作。
  《想北平》只是在最后两段写到了北平的物产,而《故乡的野菜》则是通篇回忆浙东的野菜。两篇散文语言朴实无华,似淡实腴,但相似之中又有细微的区别。老舍更有北京平民的口语化,而周作人却是江南文人的冲淡平和。这些细微处,都是值得学生用心咀嚼的。《想北平》里的“花多菜多果子多”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一丝陌生,那么《故乡的野菜》里的野菜却是为同样长在江南的我们所熟识的,是不是会想起江南的春天,故乡的亲人。这种文与文之间的“移情作用”在文本理解时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其他文献
实验发现一种生长于 XL PE电缆绝缘试样中、完全不同于已发表的多数电树枝的“藤枝状”电树枝 ,从其发展方向上的突变性、扩展性和非电场依赖性结合对材料结晶状态的分析表明
呈飞速发展态势的新媒体以其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却没有足够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来抵御随之而来的社会生活多样化、思
电力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大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继电保护的科学和技术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并不断发展进步
最近,有幸聆听了顾丽萍老师执教的《扬州慢》,她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感情味的话语,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语言活动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在情感上长生共鸣,从而产生高
一节优秀的语文课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更关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在课堂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文的外衣。高考作文等级评分要求学生“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如果学生的作文能在语言表达上有个性特色,就增大了提升文章的文学品位打动阅卷老师进而获得理想分数的可能性。但现在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用语太过随意,写出来的语言没有个性特色,更谈不上表达力和感染力了。笔者认为,高三冲刺阶段的学生要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打磨自己的语言,特别是结合已经复习过的相关专题知识来加强语言训练,力求
实施远程教学是目前网络应用的热点.在当前网络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将远程教育系统与网络管理控制软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远程教育系统高效、稳定、安全的运行,使远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