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材观的启示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nyliu2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该文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依据杜威的教材观,探讨了教材二次开发的出发点、实现途径及教师权限等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材观 二次开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见,教师在备课中不但要备学生,备教案,更要备教材,即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开发。所谓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不仅是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理论的要求,也是挖掘教材资源以满足教学需要的要求,也是实现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依据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材观,就教材二次开发的问题作探讨。
  一、教材二次开发的出发点
  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注重儿童的本能和兴趣。”在教材开发上,杜威认为“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出发点”展开设计。在他看来,教育若忽视儿童身上蕴藏的勃勃生机,就会流于“学院派”和“抽象”。他强调要充分了解儿童本性,以便知晓他们“与生俱来的冲动”,这种“冲动”便是他们个性的自然资源,而教育的目标便是把这些天生的冲动或兴趣变成智力活动,做到“让儿童的本性实现自己的使命”。
  依据杜威以“儿童本性”为教育目标的观念,笔者认为,新课改下教材二次开发的出发点就是“以生为本”,就是要扎根于因材施教和学生参与之上。
  教师在备课中应悉心分析学情,了解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生活经验、教育背景和学习基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差异,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处理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分层施教和因材施教。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的过程中,也同步进行着自身的知识重构与专业发展。可以说,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参与教材的二次开发是“以生为本”的另一表现。新课改下,师生同为课程的开发者,可以并应该一起参与教材的开发、建设和决策过程。教师要了解分析学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倾听和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教材二次开发的途径
  杜威曾指出:教材主要根据“成人逻辑”编写而成。因而,儿童和教材内容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并且这种脱节“也许几乎可以无限地扩大”。他主张“使课程与教材心理化”,把教材“作为儿童生活的一种替代品或外加的附属品提供出来”。换言之,就是教材的编排要符合儿童认知心理。
  反观新课改下的教材,难免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教材中的名词、事件、事物等距学生生活太远;教材编排顺序与学生认知过程不尽相符;教材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化发展的需求,无法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等等。所以,新课改要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二次开发教材时要将“教材”变为“学材”,其中,“走入教材深层”是教材走向“学材”的必由之路。
  那么,“教材深层”在哪里?杜威曾说:“也许有必要把经验的逻辑方面和心理的方面区别开来并相互联系起来——前者代表教材本身,后者代表教材和儿童的关系。”按杜威的论述我们可得到启示:教材浅层是指教材本身,而教材深层则是指教材和学生的关系,前者指向经验逻辑层面,后者指向经验心理方面。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探究与调整教材与学生的关系。首先,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体系,包括其编排次序、逻辑顺序及人文内涵,而不应简单徘徊在教材内容的表层文字上。其次教师需深入分析学生心理及其与教材间的联系,从而“使教材心理化”。在这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中哪些与教材知识相关;怎样利用这些因素对教材资源进行二度创造;如何将教材“变形”,通过分层设计教学情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引导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有利于教师“走入教材深层”,找寻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最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材二次开发中的教师权限
  杜威反对把一切科目放在儿童成长从属地位的做法,他曾用探险家与地图的例子进行生动的举证。首先他承认心理经验的作用,认为“一门学科的有逻辑、系统的材料,终究不能代替个人具有的经验”正如“地图不能代替实际的旅行”。其次,他进一步指出,“地图是一个总结……它指出了方向;它便于控制;它节省人力”。进而,他总结道:“逻辑的并不是注定反对心理的”。
  新课改赋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的权利,但这不是说教师可从过分依赖教材走向完全脱离教材的极端。杜威的教材观为此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教材的“二次开发”不等同于脱离教材的任意发挥,教学最终仍要回归课程标准及教材本体,紧紧围绕这一原点的开发才是科学有效的。
  总之,教材的二次开发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瞄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创造性且个性化地“用教材教”,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终实现“从教到不教”的蜕变过程。可见,教师在教材二次开发中的权限在于:上启课标、下承教学、立足教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约翰·杜威 著,赵祥麟 等译.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约翰·杜威 著,王承旭 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俞红珍. 论教材的“二次开发”[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其他文献
绽放的腊梅傲立在冰天雪地中,那是在教我们坚强;温柔的水珠能滴水穿石,那是在教我们坚持;缓慢的乌龟能胜过兔子,那是在教我们努力。  ——题记  生命在于坚强  今天看书——正巧又学了《海燕》——找到了一句非常适合海燕的话:生活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这句话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学习什么?当然是学习海燕的品质;思考什么,当然是思考以后怎么做!  成功的要诀取决于坚强,如果那
【内容摘要】作文语言华美,文采飞扬被很多老师所推崇,可是没了真情,再华丽也难打动读者的心灵。教会学生运用真情去写作,以真人示人,以真情动人,以真识服人,十分重要。  【关键词】真情 观察 能力 鼓励  钟嵘在《诗品序》中强调指出诗歌是人的感情的表现,而人的感情的激动,乃是受现实生活的感触而产生的。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真情实感是写作的血液,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哪一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只
【内容摘要】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深入,高中化学教学也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较多的教学方式,为提高教学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作为其中一种,由于自身优越性,已被广大化学老师所重视。本文就该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给予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 研究性学习 应用分析  在传统化学教学中,通常都是以老师
【内容提要】“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做好“传道受业解惑”,老师要提高自身修养,这样能自身生命厚重,生活快乐,教育鲜活,课堂丰富多彩,“道”如泉涌,沁人心脾。  【关键词】自身修养 生命厚重 生活快乐 教育鲜活  趁周日,专门去了趟新华书店,看看又有什么新的精神食粮可以让自己缓解一下读书的渴望。正悠然于各书架之间,突然,“教育与人生”四个大字映入我眼帘,我当即随手抽出翻看翻看。对于梁漱溟先生,我并不熟
在文学作品中,散文是极为灵动、极富魅力的体裁样式。从文体所决定的内容实质上看,散文呈现给我们的是社会与生活的一段剪影,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生命中的一段历程,也可能是滚滚红尘与漫漫长路之中的一点一滴……文字所承载的喜怒哀乐都能通过散文的特质呈现给我们。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熏陶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文体。  散文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说:“散
要了解当前的语文教学,不能听一些专家的夸夸其谈,也不能看相关名师的示范表演,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何为“地底下”?我认为是我们这些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才最有发言权。  既然如此,我就谈谈我们如何对待自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相对应的是讲读课文,至于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定义具体是什么,我们这些一线的普通老师都不能确切的阐释出来。但是我们都知道,但凡中考考的,我们都要精讲细讲反复讲,中考不考
【内容摘要】语文学习中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作文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写作模式化、套路化,写作材料陈旧。如何能让学生写出“真话、真情、真文章”,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热情;通过阅读、摘抄,积累素材;通过用过练笔,熟练使用写作技巧;走进生活大课堂,参与社会实践。  【关键词】兴趣 积累素材 写作技巧 社会实践  “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碰到的现象
【内容摘要】依据现代教育“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班级管理应抓住“一体两翼”的教育教学方法,即从“人”:“学生、家长、科任教师”;“事”:“安全、健康、发展”等方面把握和正确实施班级管理政策,就可以让自己的班主任生涯拥有一条光明大道。  【关键词】一体两翼 学生 家长 科任教师 安全 健康 发展  班级有效、正确的管理,是一个班级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促进学生进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把一个班级比喻成
【内容摘要】化学是一门实验性、探究性较强的理论学科,新课改要求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化学的精髓,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针对当前化学教学中化学思想的形成及培养策略加以分析总结。  【关键词】化学 化学思想 培养策略  化学是一门基本科学,与物理、生物、天文等学科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学科思想是学科发展的灵魂,化学
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教学中一大难题。很多教师不知从何教起,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写作,只是把作文题目往黑板上一写,简单地说几句自认为准确无误的写法,而语文教材中单元作文教学缺乏循序渐进性,篇与篇之间没有写作水平内在上的联系。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学生更是不知该如何去写,学生抓耳挠腮半天凑了几百字交上来,下面就是教师们皱着眉头痛苦地改作文了,经常听到办公室的人在这叫苦连天,而评改时几句惯常的、枯涩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