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促社会治理“信法不信权”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sw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句在20年前形容一些人过着温饱日子却满腹怨气的话,今天显然过时。
  如今在许多地方,因社会矛盾激化而导致的愤懑情绪远非能用“骂娘”来表达。就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举行前后,就发生了天安门广场歹徒驾驶汽车撞向无辜人群、山西省委门前连环爆炸的恶性事件。而在此前不久,浙江温州发生了患者刀捅医生、血染医院的惨剧。
  在越来越密集的恶性事件中,除了少数由境外“三股势力”操控的亡命行径外,应该承认绝大多数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尤其近几年来,征地拆迁、医患纠纷、贫富差距、企业改制、劳资争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空巢家庭等等产生的社会矛盾、民众情绪,让“铤而走险”、“以死相拼”呈现着一种高发群发的态势。
  面对接二连三的恶性事件,善良的百姓不解地发问:我们的国力在不断增强,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可人们的情绪到底怎么了?各级政府该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措施,才能遏制社会不断增长的戾气、邪气;在建设一个经济发达中国的同时,如何能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平安中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回应民众的焦虑不安上,做出了重大决策。比如“改革信访制度”,就被许多人认为是《决定》中最大的亮点之一。还有不少媒体将“网上受理信访制度”提炼为创新社会治理改革的“关键词”,用以吸引广大读者的眼球。民众与媒体之所以会在“信访”一词上形成共同注意力,盖因信访作为我们国家特有的制度,在百姓谋伸冤、求说法、找公平、图出气上,寄托了太多的心头期盼,也品尝了无尽的酸甜苦辣。
  建设法治国家,核心问题就是解决“法大”还是“权大”的问题。
  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民众伸冤对“皇帝圣明”和“包青天”的翘望,无不体现着权力在公平的公正维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建立起信访制度。本来,这项制度应该是在群众诉求与法律间搭建起桥梁和纽带。可在长期运作中不自觉地变了形,联系的不是法治,而是权力。群众的每个诉求主要批转到各个权力部门与官员手中,事情能否解决在于权力的重视程度。于是,信访主要是找“官”,而不是找“法”。于是,本来很多由权力运用发生偏离而导致的矛盾,又交回到权力手上来决。而当信访排名作为权力的一种政绩评判的时候,更是将群众信访数量、越访情况与政府业绩、官员升迁尖锐地对立起来,导致矛盾更加复杂,公平更为难寻。
  社会治理如何创新?
  《决定》提得非常明确,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比登天还难。对于已经习惯于“运用权力思维和权力方式”的许多职能部门来讲,离开了权力运用还真不习惯。否则就很难解释在法律已经相当健全的今天,为何还频频发生强行拆迁、暴力执法、野蛮侵占、肆意排污、毁灭生态等等“无法无天”的做法。当这些做法与群众利益形成对立而又求救无门的情况下,一些极端、恶性、群体性事件爆发就在所难免了。
  当然,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远非让权力部门“转变观念”可一蹴而就的。除了要加强法治保障,还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让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从权力部门中分离出来,提高社会与民众自我管理的水平与能力;同时,在党和政府与民众间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群众获得无忧无虑的安全感。
  人类社会的起源,在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相互约定,后来逐渐演变为法律。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说到底就是让整个社会“信法不信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就是回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原点,本该如此。
其他文献
以游憩者为主体的游憩环境教育是实现游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通过对到访森林公园的游憩者发放问卷和现场访谈的方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