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还原 在移情中领悟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1595080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文章题眼重在“奇”,为了突出体现黄山石的“奇”,作者一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黄山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二是为了让这种“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黄山石的“活灵活现,趣味横生”,并重点写“趣”,由写“趣”突出“奇”,让“奇”更具奇特之处。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画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做到“以读为主,分层推进”,在认读中感受“奇”,在还原中想象“奇”,在移情中表达“奇”,在领悟中理解“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在认读中感受“奇”
  1.感受课题中的“奇”。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石”。什么是“奇石”?“奇石”一般会“奇”在什么地方?(形状,颜色,出处,质地……)
  (3)板书课题“黄山奇石”。(课件播放黄山风景录像片断)介绍黄山及黄山四绝,感受黄山奇石的“奇”。
  2.感受课文中的“奇”。
  (1)自由读文,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2)说一说:黄山奇石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回答问题。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块奇石的样子?
  3.朗读课文突出“奇”。
  (1)自由朗读描写奇石中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
  (2)品读语句。抓住“就说……”、“这就是有趣的……”、“……就更有趣了”、“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等语句,激发学生品读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奇石”,想象“奇石”和观看黄山风景录像片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初次感受“奇石”的“奇”,同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回答问题,进一步感受黄山石的“奇”。
  二、在想象中突出“奇”
  1.默读课文,想象“奇石”。默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1)在作者的笔下,黄山石都变成了什么?
  (2)品读描写黄山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的语句。
  (3)交流互动。同桌交流对黄山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的体会。
  (4)体会黄山石的“活灵活现”、“趣味横生”。
  (5)交流互动。同桌交流对黄山石的“活灵活现,趣味横生”的体会。
  2.品读名字,想象特点。
  (1)仔细品味黄山奇石名字的特点。(事物+动作)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门,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2)勾画课文中分别体现“观”,“指”,“叫”等动作的语句,体会其精妙。
  (3)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名字中的动词来描写黄山石的。
  (4)自读课文,发挥想象,并圈出课文中把奇石写活的关键词语。如“抱、蹲、站、伸着、啼叫”。(归纳:当我们在描写某些事物的时候赋予它们人的动作,这样的描写就能让阅读的人感觉更加生动、形象)
  3.描述画面。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如:“我仿佛看到了___,这让我突然想到___。”
  4.品读课文。在黄山,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酷似猴子观海的石头,高高的山峰上有一位仙人在指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还能听到金鸡的啼叫。这一切是多么地有趣!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文到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黄山石地“奇”,理解文章把黄山石写得如此活灵活现的原因。
  三、在移情中表达“奇”
  1.师:同学们,假如你在黄山游玩,山路一转,突然看到远处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奇怪”的石头,你会觉得怎样?(学生交流)
  2.仿写,交流。
  (1)作者经过观察,抓住黄山石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打比方,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写具体了。请仿照课文的描写,分别给“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写一段话,重点体现“望”,“抢”,“弹”等动词,突出黄山石的“奇”。
  (2)交流。运用“就说……”、“这就是有趣的……”、“……就更有趣了”、“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等语句以导游的身份向游人介绍黄山奇石。
  3.学生表演,共同评价。(你觉得这位导游的工作做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走近文本,体会作者的写法。走进文本,领会作者的情感。走出文本,表达自己的体会。
  四、在领悟中理解“奇”
  1.体会文中最后一段的省略号。(1)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2)文中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黄山奇石形态多)(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黄山奇石的千姿百态读出来。
  2.品悟“奇”。黄山奇石“奇”在哪里?(奇形怪状,趣味横生)
  3.理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学习拓展材料:黄山四绝的介绍,从中体会“黄山——天下第一奇山”,由黄山的“奇”进而理解黄山奇石之“奇”。
  设计意图:领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由眼中之奇到心中之奇,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对黄山奇石充满想象,更对黄山充满遐想,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责任编辑:王天杰◇
其他文献
教材简析:  《活化石》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组以“爱科学,学科学”为主题的一篇科普短文。课文以浅显的语言介绍了三种古生物活化石: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的银杏树,中国的国宝大熊猫,稀有的鱼种中华鲟。学习本课,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识。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与好奇,具有极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双基”发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四基”呢?  一、基础知识——在理解中掌握  新课标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
期刊
《我的舞台》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叙述了评剧皇后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成长的五件小趣事,揭示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毅力是让人走向成功的前提条件。文章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稚,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要体现的是艰辛,而笔下却处处流露着乐观,美妙的意趣溢满字里行间。教学中,教师可着眼于“趣”,从作者的成就入题,引导学生找趣事、品趣味、寻趣源,体会小吴霜学艺的艰辛
期刊
“别整那些没用的!”这几乎是许多父母的口头禅,每当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句话就从父母嘴里冒出来。家长们未必分得清有用无用的哲学之辩,但一定会用最原始的语言告诉你什么是有用的。能加分的有用,能助升上重点中学、大学的有用,能找到好工作的有用,能当上公务员的有用,能权财兼收、有房有车的有用。简而言之三个字:钱、权、名。再简单一点,就“成功”二字。至于其他,统统划为“无用”之列。逼孩子去学奥数、学英语
期刊
1908年,会泽县东风小学的前身——爱国小学堂诞生。1966年更名为会泽县东风小学。薪火相传,文脉相继,进入21世纪,学校迎来了新的掌舵人——李玲。李玲秉承学校兼容并包开放的办学思想,在新世纪教育理念不断转变、教育手段持续优化、教育方法连续创新的背景下,李玲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顺势而为的务实作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勇于承担的榜样力量,让百岁老校充满活力,再度焕发青春神采。  欲铸精铁,自炼成钢
期刊
英语课程资源包括了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中英语教科书中的插图和教学挂图就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英语教科书中的插图不仅画面活泼生动,色彩艳丽可人,而且内容丰富,文图结合,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资源。  一、插图设疑,激发求知欲望  赫尔巴特指出:“教育应贯穿在学习兴趣中,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兴趣是求知的前提,一个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学生在进入
期刊
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地成长以及他们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故事。课文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溢满童趣,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在教学时要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童年生活的背景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促使他们把生活阅历、体验和理想融入课文中去,摘取童趣一片,与作者共同体验来自大自
期刊
几何直观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几何问题,而且可以用来描述和分析数与代数的问题,使数与代数中一些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数学家徐利治教授认为:几何直观是借助于见到的或想到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产生对数量关系的直接感知。教材中有许多数与代数的知识点,可以借助几何直观,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重建相应的认知结构,展开一系列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探索活
期刊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第一次是在黄昏,见到了一株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目睹了无数只活泼可爱的鸟儿。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榕树和鸟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让学生在“鸟的天堂”的感受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语言的训练,教师可以凭借课文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情境,谈所见,话所想,感受榕树的生机活力、鸟儿的自由快乐、人
期刊
设计理念: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是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对于起步作文,兴趣比方法重要。如果能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习作的诀窍,就能让学生在起步阶段爱上习作,轻松习作,同时也强化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此习作设计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填词、写句、组句的过程中习得“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扎扎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