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趣探秘 感悟魅力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5327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舞台》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叙述了评剧皇后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成长的五件小趣事,揭示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毅力是让人走向成功的前提条件。文章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稚,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要体现的是艰辛,而笔下却处处流露着乐观,美妙的意趣溢满字里行间。教学中,教师可着眼于“趣”,从作者的成就入题,引导学生找趣事、品趣味、寻趣源,体会小吴霜学艺的艰辛、乐观与执着,探究她走向成功的秘诀,知道在艺术之路上成长既要付出心血和汗水,也要练就支撑自己走向成功的勇气和毅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地感受到戏剧艺术的神奇魅力。
  一、看卓越之绩
  学生对评剧和吴霜了解甚少,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新凤霞演唱的评剧片段,获得对评剧的感性认识,并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评剧中“身段”、“板眼”等指的是什么,了解吴霜的成长经历和主要成就,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1.课前我们欣赏了评剧皇后新凤霞演唱的几个评剧片段,了解了评剧表演要有动作(身段),有唱词(戏文),唱的节奏也有讲究(板眼),学习评剧要苦练唱、念、做、打各项基本功,要练身形、毯子功等。新凤霞有个女儿叫吴霜,关于吴霜,你们了解些什么?2.吴霜是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文学家,透过这四“家”,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吴霜?(学生交流后教师导入课题。)3.吴霜确实了不起,是个全能艺术家!可是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吴霜付出的是什么?她在《我的舞台》中娓娓道出了她儿时学戏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深入她的舞台生活,去寻找她成功的秘诀。(板书课题)
  二、品学戏之趣
  本课是略读课文,可以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这一总领全文的句子,让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自读自悟,通过初读寻找作者的学戏趣事,通过有选择有重点地品读词句,品味小吴霜学戏的趣味,体会她学艺的艰辛、乐观与执着,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艺术的魅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自学要求:1.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这句话中哪些词语重要,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从“神奇”和“吸引力”能让我们体会到“我”对戏剧艺术的痴迷、执着和热爱。)2.从哪几件趣事中可以看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试着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这些事例。(娘胎唱戏、床上仿戏、幕后学戏、院里练功、客厅献戏。)3.课文的哪些语句体现了“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请画出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并展开讨论,交流感受。(1)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全病房的观众都为我喝彩(“登台唱戏”、“为我喝彩”流露的是自豪,因为只有“我”——一个评剧演员的孩子,才有机会在娘胎就登台唱戏,这是“我”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的哭声能惊动全病房的人,证明“我”一出生就具备清脆响亮的嗓音,有艺术天分,难怪“我”有“天才儿童”的美誉。“大闹天宫”、“亮开”、“过足了瘾”流露的是惬意。母亲怀着我还成天东奔西跑、赶场演出,导致早产,这是多么艰辛的生活!然而“我”笔下流泻的却是拥有学戏的优势和天分的自豪与惬意,是对舞台的憧憬,多么乐观,多么有趣啊!)(2)身上围着一条大毛巾……半天没缓过劲儿来。(从“我”的装扮、动作和咿咿呀呀的“唱词”,能看出刚会走路的“我”就对唱戏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从那时起,我就迷上了戏,带着对戏的美好憧憬,沉浸在自己的戏中有模有样、一本正经地仿戏。可一次意外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此时的“我”也许鼻青脸肿,也许头上撞出了大血包,也许这一摔留给“我”的是难以忍受的身体疼痛,然而“我”却风趣地用“倒栽葱”来描述摔倒时的姿态,呈现给读者的却是忍俊不禁。富有童趣的描述使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3)无论多么远的剧场……这句词是怎么唱来着?(两个“无论”写出“我”跟随演出的母亲去学戏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有可能是因路途遥远而长途颠簸或跋涉,有可能不管遇到任何情况,“我”都“场场必到”,而且坚持到演出结束,没有任何情形能阻止“我”学戏,对于戏,“我”竟如此执着!理解“挤”、“憋闷”、“兴味盎然”,可以先让学生讲述类似的经历和切身感受,体会身体因得不到应有的舒展而酸疼麻木的感觉,再引导他们体会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的“我”,身体在忍受拥挤、憋闷的痛苦,心却陶醉在台上的戏里,如饥似渴地记忆戏文,学习身段,琢磨板眼,全身心沉浸在戏中欣赏优美的音乐和舞姿,感受音乐、动作和唱词所承载的美好意境,忘了拥挤,忘了憋闷,忘了戏以外的一切。小吴霜身体经历的是艰辛,心里享受的却是快乐,此情此景,我们看到了她对评剧的钟爱,看到了她从小受到的艺术熏陶,在她内心深处埋下了艺术的种子。)(4)师傅是一位身高近两米的黑脸大汉……像什么话?(“黑脸大汉”给人多么威严的感觉,他那“一堵墙”似的身躯将“我”反衬得更加瘦小柔弱,威严与柔弱间的落差预示着我将面临严格要求下的高强度超负荷训练,为“我”舞台生活的艰辛埋下伏笔。“生面团”、“为所欲为”写出师傅对我要求非常严格,毫不留情地让我做基本功训练的各种动作。教师可以让学习过舞蹈、武术、跆拳道的同学讲述自己练功过程中的疼痛感和疲惫感,感受师傅的“为所欲为”给“我”带来的艰辛。“满脸的泪水和汗水”衬托出了我的苦痛和劳累,“目不忍视”和“躲”写出练功中“我”经历的苦痛远远超出了柔弱身体的承受力,反衬出“我”学艺的艰辛。“我”没叫苦,不喊痛,不让观众看到我哭哭啼啼的样子,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小吴霜。练功的过程充满艰辛,但是坚强的小吴霜带给我们的不是眼泪,而是勇气和力量。)(5)我演到一半时……妈妈听了无言以对。(“大为不满”说明“我”演戏认真,渴望得到观众的尊重,“竟”说明“我”执着到出戏使“观众”始料不及,“跑”和“抗议”写出“我”发现观众没用心听戏时的冲动和失态,足见我对舞台的痴迷。“我”从小遵照母亲的教导老实做人,认真演戏,也要求别人那样做,对于舞台,“我”竟这样执着!)   三、探成功之秘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深入到吴霜的舞台生活,体会到了她学艺的艰辛、乐观与执着。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吴霜成功的秘诀,揭示课文阐述的道理,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师可以这样引导:1.师傅是威严的,小吴霜是柔弱的,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柔弱的小吴霜,使她坚强地扛过黑脸大汉揉面团般的为所欲为的“折腾”?(是不负家人厚望的坚定信念支撑着她,是母亲“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谆谆教诲支撑着她,是对舞台的执着、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支撑着她……)2.舞台之路虽然是艰辛的,可小吴霜却是乐观的,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稚嫩的小吴霜含笑走过那段艰辛路呢?(是沉浸在戏中享受美好意境的快乐冲淡了小吴霜练功的苦痛,是对戏剧艺术的执着追求给了小吴霜勇往直前的动力,是成为艺术家的梦想成就了小吴霜的坚强。一路上,她付出的是心血和汗水,收获的是勇气和力量。)3.吴霜以卓越的成就赢得了“京城才女”、“中国戏剧界的一颗灿烂新星”等美誉,她的《笑唱花腔》音乐会以“幽默吴霜”、“百变吴霜”、“魔音吴霜”三个“举世无双”,以及唱功“高难度”、品位“高档次”、笑声“高密度”三个“实在是高”,给观众带去远远超出意外的狂喜,足以使她笑傲古典音乐市场!那么,吴霜成功的秘诀究竟在哪里?(吴霜的成功离不开她的艺术天分,离不开母亲的教诲和熏陶,更离不开她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离不开她持之以恒地在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离不开她对舞台的执着与痴迷!艺术的魅力是无法估量的,是艺术给了她撼动人心的力量,让她一路笑饮艰辛泪,收获满园花。)
  四、拓舞台之域
  在学生领悟了文中蕴含的道理和本课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小练笔进一步拓展舞台的领域,深化舞台的内涵,并迁移运用写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老师的舞台是——三尺讲台,清洁工的舞台是——大街小巷,运动员的舞台是——训练场和比赛场,学生的舞台是——课堂、运动场、考场……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任何一个能使我们得到学习、锻炼的地方都是我们展示自己的舞台,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舞台,学习本课的写法写出你在这个舞台上付出的艰辛与享受的乐趣。(建议学生通过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反映艰辛,用风趣的语言书写乐趣。)学生交流小练笔后,教师小结:课堂上,既有收获赞赏的目光与热烈掌声的幸福时刻,也有遭遇种种尴尬的酸楚;运动场上,既有我们欣喜若狂的欢呼,也有我们泪如泉涌的伤痛;考场上,既有我们得心应手的惬意,也有百思不解的困惑……人生的舞台不会是每天都艳阳高照,也会有风霜雪雨,让我们像吴霜一样,在自己的舞台上倾洒汗水,积蓄力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责任编辑:王天杰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选自作家黄瑞云先生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当它们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两个罐子的强弱发生了质的变化。童话一是告诉人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二是赞扬谦虚谨慎的品质,批判骄傲自满、倚强凌弱的错误。文章语言“造型”力很强,在描写陶罐和铁罐的争论时,铁罐是步步逼近,盛气凌人;陶
期刊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他们看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同属于四边形,自然会认为底边和邻边相乘就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在以往的学习中,平面图形的转化从未有过的,所以,学生最原始的想法应当是“拉动变形”,而不是“剪拼变形”。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呢?(课件出示)  作业单一:  在图中量出
期刊
一、研究教材,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人物的崇高形象,反映了人物的高尚道德情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科里亚的木匣》一文是“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叙事性故事。课文按照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挖出木匣的顺
期刊
小数运算定律与整数运算定律相同,两者内在的一致性有利于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应用到小数领域,为学生的“先学后教”提供了可能。基于“先学后教”策略,如何进行此类课型的教学呢?下面就以“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教学为例,浅谈一些实践思考。  一、课始聚焦结构性预习,体验定律的迁移力  “先学”是“后教”的前奏。“先学”若只是让学生在课前随意翻看教材,不仅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而且易使学生浅尝辄止,不求甚
期刊
小学阶段数学符号主要包括:对象符号、关系符号、运算符号、结合符号、约定符号等。学生在一二年级认识的符号有:  从表格中可以发现,学生在一二年级认识的符号都是最基础、最普遍的符号,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由于其“基础”、“普遍”而被教师忽视其蕴含的思想方法,错失了培养符号意识的机会。一二年级作为符号意识培养的启蒙阶段,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符号所表达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符号意识呢?  一、充实符号的
期刊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让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兴趣的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前谈话,尝试语用  教学片段一:  师:吾姓罗,名蓉,云南昆明人氏,爱旅游,好读书,乃教师是也。同学们能否说说,我的姓名、住址、爱好、职业是什么吗?  生:您叫罗蓉,是云南昆明人,喜欢旅游和读书
期刊
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一、追本溯源:准确把握符号意识的内涵  数学的本质是概念和符号,并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符号感”修改为“符号意识”,表述为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
期刊
思维导图是一种画,而且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截然不同。思维导图无须高超的绘画基本功,只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借助发散性的线条、符号、文字等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表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记忆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一、以图启思,建构语言点  在小学中年级英语教学中,如果运用思维导图,画出让学生一眼就认出的人物形象,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模仿,对学生学习大有裨益。如把人物绘成
期刊
教材简析:  《活化石》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组以“爱科学,学科学”为主题的一篇科普短文。课文以浅显的语言介绍了三种古生物活化石: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的银杏树,中国的国宝大熊猫,稀有的鱼种中华鲟。学习本课,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识。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与好奇,具有极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双基”发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四基”呢?  一、基础知识——在理解中掌握  新课标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