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骨骨折复位术及鼻中隔骨折、偏曲矫正术,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施行手术。结果32例患者一次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及鼻骨、鼻中隔骨折导致的相应症状。结论鼻内窥镜下治疗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偏曲效果好,创伤小,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鼻内窥镜;鼻骨骨折;鼻中隔骨折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26-01
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偏曲为耳鼻喉科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车辆拥有的增多,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另鼻骨及鼻中隔位于面部中央,突出的解剖部位,亦是其易受损伤的原因。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科室共收治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病人32例,均在鼻内窥镜下施行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男,28例;女,4例。年龄:18-62岁,平均40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内窥镜检查、鼻窦冠状位CT扫描及轴位CT扫描,以明确鼻骨骨折,鼻中隔骨折、偏曲情况。32例患者中,双侧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者27例,单侧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者5例;鼻中隔有一处骨折者11例,多处骨折者21例;有开放性创伤者20例,行清创缝合术,闭合性损伤者12例;CT扫描显示:16例患者有筛窦及(或)上颌窦积液,可能为慢性炎症或外伤后积血所致,16例患者鼻窦正常无积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鼻塞、鼻出血、头痛、鼻梁肿痛等症状。术前予抗炎、消肿药物治疗,在外伤后5-9天行手术治疗。
12手术方法32例患者均在表面麻醉+局部麻醉下施行手术。
对鼻中隔多处骨折者,先行鼻中隔骨折、偏曲矫正术,再行鼻骨骨折复位术。方法如下: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1%丁卡因、盐酸肾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收缩双侧鼻腔黏膜,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鼻中隔双侧粘、骨膜。麻醉满意后,于鼻中隔左侧前下方黏膜切口,剥离左侧黏骨膜至超出偏曲、骨折部位1cm处;行第二切口,剥离对侧粘骨膜至相应部位。去除偏曲、骨折之鼻中隔软骨、骨质部分;回复黏膜,见偏曲之鼻中隔居中位;将先前已取出平整之软骨放回黏膜瓣中,以减轻鼻中隔顺应性,避免出现术后患者呼吸时膜性鼻中隔左右煽动之可能;缝合切口。结合CT扫描结果,鼻内窥镜下在鼻腔顶壁找到鼻骨塌陷处,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行鼻骨骨折复位术:将鼻骨复位器置于鼻骨塌陷处,向外、上方向复位,同时以手指触压鼻梁相对应处,可感觉到骨片活动,对齐骨质,恢复鼻梁正常外形;双侧鼻腔填塞固定,起塑性、止血作用;术毕。
对鼻中隔一处骨折,且无原发生理性偏曲者,可行闭合性鼻骨骨折,鼻中隔骨折、偏曲复位术。方法如下:患者体位、麻醉同前。以剥离子(前端以凡士林纱布包绕)置于鼻骨骨折处下方,向外、上方向复位鼻骨骨折处,先行复位双(或单)侧鼻骨骨折。再将鼻骨复位器置入双侧鼻腔,夹持鼻中隔向上方复位,提拉骨折之鼻中隔,同时将向一侧偏离、骨折之鼻中隔推向中线;内窥镜检查见鼻骨塌陷处恢复,骨折之鼻中隔回复中位;双侧鼻腔填塞固定,塑形,止血。术毕。
上述两种方法,均在术后第三天,去除鼻腔填塞物,局部换药,并予抗炎、止血药物治疗。
2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治愈,随访半年无复发,无鼻梁塌陷、外形改变,鼻中隔偏曲,穿孔等并发症。
3讨论
鼻骨骨折与鼻中隔骨折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疾病,可各个单独出现;但因其解剖位置紧邻,同时发生的几率亦较大,在临床上常遇见。
针对其治疗方法,目前比较成熟。行鼻中隔骨折、偏曲矫正术时,需注意在鼻中隔骨折处剥离粘膜时,有可能将剥离子沿骨折线伸入对侧粘骨膜下,若盲目操作,鼻中隔穿孔可能性较大,所以应尽量在鼻内窥镜下操作。行鼻骨骨折复位术时,内窥镜下能看见鼻腔顶壁骨质塌陷处,以复位器(或剥离子)将骨折处复位即可;与传统手术盲目操作对比可明显减轻损伤,减少患者痛苦。
针对其治疗时机,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观念。一种主张尽早治疗,在其外伤部位及鼻腔黏膜尚未肿胀起来时,及时手术,多在外伤后数小时内进行;另一种主张在肿胀消退之后,外伤发生后5-14天手术治疗。前者治疗时机,时间紧迫,不易办到,且患者多合并其他外伤,鼻部外伤易被忽略。我科治疗的32例患者皆为外伤后5-9天手术,局部肿胀已基本消退,不影响手术效果。
总之,对鼻骨骨折,鼻中隔骨折、偏曲来说,鼻内窥镜下根据患者伤情施行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德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221-222
[2]黄选兆,汪吉宝主编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4-201
[3]苗旭涛,彭本刚,王欣,等外伤性鼻中隔偏曲及鼻骨骨折同期矫正手术的特点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14):659-660
[4]冯善顶,万顺成,鄂予,等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切口的选择[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9):559-561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鼻内窥镜;鼻骨骨折;鼻中隔骨折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26-01
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偏曲为耳鼻喉科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车辆拥有的增多,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另鼻骨及鼻中隔位于面部中央,突出的解剖部位,亦是其易受损伤的原因。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科室共收治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病人32例,均在鼻内窥镜下施行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男,28例;女,4例。年龄:18-62岁,平均40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内窥镜检查、鼻窦冠状位CT扫描及轴位CT扫描,以明确鼻骨骨折,鼻中隔骨折、偏曲情况。32例患者中,双侧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者27例,单侧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者5例;鼻中隔有一处骨折者11例,多处骨折者21例;有开放性创伤者20例,行清创缝合术,闭合性损伤者12例;CT扫描显示:16例患者有筛窦及(或)上颌窦积液,可能为慢性炎症或外伤后积血所致,16例患者鼻窦正常无积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鼻塞、鼻出血、头痛、鼻梁肿痛等症状。术前予抗炎、消肿药物治疗,在外伤后5-9天行手术治疗。
12手术方法32例患者均在表面麻醉+局部麻醉下施行手术。
对鼻中隔多处骨折者,先行鼻中隔骨折、偏曲矫正术,再行鼻骨骨折复位术。方法如下: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1%丁卡因、盐酸肾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收缩双侧鼻腔黏膜,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鼻中隔双侧粘、骨膜。麻醉满意后,于鼻中隔左侧前下方黏膜切口,剥离左侧黏骨膜至超出偏曲、骨折部位1cm处;行第二切口,剥离对侧粘骨膜至相应部位。去除偏曲、骨折之鼻中隔软骨、骨质部分;回复黏膜,见偏曲之鼻中隔居中位;将先前已取出平整之软骨放回黏膜瓣中,以减轻鼻中隔顺应性,避免出现术后患者呼吸时膜性鼻中隔左右煽动之可能;缝合切口。结合CT扫描结果,鼻内窥镜下在鼻腔顶壁找到鼻骨塌陷处,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行鼻骨骨折复位术:将鼻骨复位器置于鼻骨塌陷处,向外、上方向复位,同时以手指触压鼻梁相对应处,可感觉到骨片活动,对齐骨质,恢复鼻梁正常外形;双侧鼻腔填塞固定,起塑性、止血作用;术毕。
对鼻中隔一处骨折,且无原发生理性偏曲者,可行闭合性鼻骨骨折,鼻中隔骨折、偏曲复位术。方法如下:患者体位、麻醉同前。以剥离子(前端以凡士林纱布包绕)置于鼻骨骨折处下方,向外、上方向复位鼻骨骨折处,先行复位双(或单)侧鼻骨骨折。再将鼻骨复位器置入双侧鼻腔,夹持鼻中隔向上方复位,提拉骨折之鼻中隔,同时将向一侧偏离、骨折之鼻中隔推向中线;内窥镜检查见鼻骨塌陷处恢复,骨折之鼻中隔回复中位;双侧鼻腔填塞固定,塑形,止血。术毕。
上述两种方法,均在术后第三天,去除鼻腔填塞物,局部换药,并予抗炎、止血药物治疗。
2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治愈,随访半年无复发,无鼻梁塌陷、外形改变,鼻中隔偏曲,穿孔等并发症。
3讨论
鼻骨骨折与鼻中隔骨折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疾病,可各个单独出现;但因其解剖位置紧邻,同时发生的几率亦较大,在临床上常遇见。
针对其治疗方法,目前比较成熟。行鼻中隔骨折、偏曲矫正术时,需注意在鼻中隔骨折处剥离粘膜时,有可能将剥离子沿骨折线伸入对侧粘骨膜下,若盲目操作,鼻中隔穿孔可能性较大,所以应尽量在鼻内窥镜下操作。行鼻骨骨折复位术时,内窥镜下能看见鼻腔顶壁骨质塌陷处,以复位器(或剥离子)将骨折处复位即可;与传统手术盲目操作对比可明显减轻损伤,减少患者痛苦。
针对其治疗时机,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观念。一种主张尽早治疗,在其外伤部位及鼻腔黏膜尚未肿胀起来时,及时手术,多在外伤后数小时内进行;另一种主张在肿胀消退之后,外伤发生后5-14天手术治疗。前者治疗时机,时间紧迫,不易办到,且患者多合并其他外伤,鼻部外伤易被忽略。我科治疗的32例患者皆为外伤后5-9天手术,局部肿胀已基本消退,不影响手术效果。
总之,对鼻骨骨折,鼻中隔骨折、偏曲来说,鼻内窥镜下根据患者伤情施行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德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221-222
[2]黄选兆,汪吉宝主编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4-201
[3]苗旭涛,彭本刚,王欣,等外伤性鼻中隔偏曲及鼻骨骨折同期矫正手术的特点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14):659-660
[4]冯善顶,万顺成,鄂予,等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切口的选择[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9):55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