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

来源 :公共外交季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6月26-28日,由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察哈尔学会共同主办,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承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支持的第二届公共外交地校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民族(地方)文化的国际转播。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他们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的公共外交研究学者和上海、广州、天津、杭州、西宁、温州等地公共外交协会的公共外交实践者。本文摘录了部分与会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何以如此重要?
  王启龙(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外藏学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和现实证明,无论是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在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谋求发展,就得积极主动地向对方传播本民族文化精华,与此同时不断汲取其他民族文化养分为我所用,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为世界文化不断奉献和增添美丽的华章。否则,如果抱残守缺,正常的民族文化交流受到人为阻隔,弱势文化将会更弱,直至消失,强势文化将会失去发展优势,直至衰败。而文化的衰落,往往导致民族的衰退。反过来说,民族的振兴,往往始于文化的复兴。
  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盛世,比如汉唐、比如元明,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敞开胸怀,以最大的开放程度向全世界输送和传播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是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和包容异域文化。正因为如此,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才在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中生根、发芽、成长,并最终成文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大清王朝中晚期,我们孤芳自赏、闭关锁国,没能与世界近代科技文明有效接轨,没能进行全面的政治、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改革与转型,导致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没有赶上近代科技文明时代步伐,没能及时有效转型,最后彻底落后于西方文明,以至于国力日渐衰落。
  由此可见,开放与包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包容的时候,就会繁荣昌盛,封闭锁国的时候就会停滞不前,就会落后挨打。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看,我们不难发现,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所构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质之一就是开放和包容。《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正是开放与包容的中国传统宇宙观之写照。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最大,天高行健,地厚载物,寓意进取开放,厚德包容。正因为中国传统宇宙观的开放与包容,使历经数千年发展历史的多民族汇聚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丰富、深邃弥久。
  开放就要进取向上、就要志存高远,包容就要虚心学习、就要厚德包容。在民族文化传播、发展与交流中,开放与包容相辅相成,“唯因文化的包容性,开放在实践操作上才成为可能;唯因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才获得了实质性意义。人类文化的发展如果没有开放和包容的品质,就不能保持长久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从中国历史发展看,各种外来文化的进入并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丧失其固有的本色,相反却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周鑫宇(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对东盟的文化交往之所以很重要,因为东盟的人民还不够喜欢中国。如果说“不喜欢”中国有点过分,“不够喜欢”是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实际上民众的情感是可能影响外交决策的,但是这个影响在某个限度范围内很小,跨过某个点就很大,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线性关系,有一个拐点。在这个拐点之下,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邻相亲对国之交的影响没有那么多,可以被忽略,但是超过拐点,影响就很大。
  在有的东南亚国家,恐怕我们正面临一点危机,在这个国家如果想跟中国缓和,老百姓都不答应,比如说跟我们有领土纠纷的菲律宾就是典型,越南民众对我们的情绪也不好。
  还有一些国家可能没有达到这个拐点,但是民众对华是有疑虑的。这些国家以前曾经跟我们有一些历史上的纠葛,比如说发生过反华暴动的印尼、马来西亚。甚至在新加坡等好多东盟地区非常重要的国家,对华的情绪并不是那么友好,有的甚至已经到了民不亲影响到国之交的地步,有的有恶化的趋势。
  最后一类是以前非常好,但是最近一些年来不太好的国家,比如缅甸。我们在缅甸遇到很多麻烦,很多来自民间和社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国家大的战略上来说,它确实影响到了双边总体的关系,因此我们就要推进东盟民众对我们有一个良好的认知。
  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及反思
  周鑫宇:以现行的方式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借以塑造国家形象的路径存在着问题。在不同人群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人们能够产生共鸣的往往是那些相同的东西。因此我们和外国人进行交流,就有一条基本的准则:“求同存异”。
  比如说西方的古代传统,像希腊文化传统、基督教的传统、中世纪的骑士传统,跟中国人其实隔得很远。如果外国人去看一场表演,但产生的共鸣很少,有时候觉得“好怪,他们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是另外一类人”,这不是很好的公共外交交流。
  陈雪飞(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传统民族文化对外传播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文化折扣(CulturalDiscount)”。“文化折扣”的意思是,文化项目的吸引力总是产生于既定环境,在跨境传播中,这种吸引力会随着所传递的信息与受众文化差距的增大而减少。这种文化差距主要体现在对文化项目所表现的形式、价值观、信仰、制度和行为模式等的不认同,结果导致受众既不愿意知道更懒得理解这些信息。这也就是传统民族文化传播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潜力
  周鑫宇:我们推广中国文化必须要以对别人有帮助为目的,不能为了推广而推广。如果一个人总是向陌生人介绍我是谁,而且最终的结果又是让他人觉得我们不一样,那就很难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只有我们利用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解决方案真正的帮助了别人,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为别人所接受。否则,任何在交流过程中,直接的、刻意的传播中国文化的形式都很难有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也相信中国文化有能力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很多问题。   姚·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研究部主任,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相同的东西容易传播,不同的东西不易传播。但是,我们对外传播的关键维度依然在于中国与西方传统大国的不同之处,这既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也正是中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吸引力和软实力之所在。如果我们对外传播的形象过分地与西方求同,恐怕不但会失去亚非拉的信任,而且西方人也不会给予尊重和祝福。西方大国很清楚自己的崛起和扩张之路是如何走出来的,与西方强求一致、丧失自身特点,中国只能成为他们警惕与怀疑的眼中钉。遗憾的是,未能深刻理解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与外交理念,恰恰是当下很多机构与专家在开展公共外交时,落下的关键一课。前年有一部电影叫《中国合伙人》,一度非常火,有人说“这就是中国梦”,然而更多的人则存有疑问——这到底是中国梦,还是中国人的美国梦?如果我们费了很大力气去对外表达,但其中蕴含的却都是传统大国的旧理念,恐怕不但得不到西方的尊重,更会失去亚非拉人民的支持。
  习主席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我们对外传播的国家形象必须有中国的特色,具体说包括四个层面:第一是文明大国的形象,第二是东方大国的形象,第三是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第四是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这些形象特点与传统的西方大国不一样,体现的是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道义基础:对内要亲民爱物,各民族人民要和谐共处;对外要济弱扶倾,永远不能恃强凌弱。帮助那些依然贫困的欠发达国家共同发展,做那些传统西方大国所从来不愿做的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文化理念,我们理应目标明确地精心阐释和大力传播——当然,这并不妨碍对外传播技巧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
  我们应如何在国际社会中传播民族文化?
  陈雪飞:面对“文化折扣”,西方学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以最简单的文化内容,最大化受众群。这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通俗文化经过多年实践所得出的结论,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案。好莱坞的方式对于传播传统文化而言,绝对不是良方。无论从必要性和可能性来说,传统文化都应该保持自己的“主体”自觉性,利用好亲缘文化圈,也就是说,每种文化都要塑造好自己的“多元一体”共生格局。
  张九桓(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纵观中国与东南亚2000多年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1)先进的生产力是对外文化传播的基础。中国在汉唐以后大踏步迈进封建社会鼎盛期,而欧洲却陷入千年停滞的黑暗中世纪。中国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科技开辟了陆海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远早于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被誉为世界航海大发现的先驱。18世纪中叶,欧洲发生工业革命以后,中国则因落后而失去了对东南亚及其他地区文化交流的主导地位。
  (2)跨文化交流是在开放和包容中发展的。东南亚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中华文化通过这里传播到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这些地区的文化也通过东南亚传到中国。据唐代义净的《高僧传》记载,晋唐年间曾有57位高僧前往印度取经,其中大多数经由海路,有的曾在东南亚游历、弘法和著书。印尼民间有一个说法,伊斯兰教是郑和带过去的。近代以来,西方一部分先进科学技术是通过东南亚传到中国的。彼此交流是一个相互借鉴、吸纳和包容的过程。东南亚文化所呈现的多元和多样特点正是这种开放包容交流的反映。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是从事文化交流应具备的品德。
  (3)人的因素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在中国对东南亚乃至世界的文化交往中涌现出一批有识之士,诸如航海家郑和、取经人玄奘、法显、义净,以及历朝历代被派往各国的使节、商贾、探险者、华侨华人等,他们乘风蹈海,履险克难,虽九死而不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铸就了跨文化交往的辉煌,表现了为了事业而忘我献身的精神。几十年来,我国活跃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国的大批医疗、救灾抢险和汉教志愿者也以他们优秀表现赢得当地民众广泛赞誉。事实告诉我们,一支有素质的文化传播队伍是搞好文化交流的重要保证。
  姚·遥:我们需要的不是去缩减民族文化的内涵,而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解读,用国际通用的话语和技术去阐释中国的深层价值观,而不是只去展示某种物化的符号。如果只是简单地展示传统文化,不对它进行现代化的文本转化,恐怕最终的效果适得其反。我认识一位天津的翻译专家,这位专家在年轻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翻译难题——“四喜丸子”是一道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名菜,但是如何把“四喜”翻译给外国人呢?他开始时直接将其翻译作“四件喜事(Four Happy Things)”,未加任何阐释与介绍,很多外国人听后都无法体会这道菜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往往报以疑惑与失望的目光。最终,这位当年年纪尚轻的翻译专家经过苦思冥想,灵机一动想到了中国古人描摹“人生四大喜事”的一首诗,并作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久旱逢甘霖——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乡遇故知——人与社会的关系”“洞房花烛夜——人与家庭的关系”“金榜题名时——人与事业的关系”,由此阐释了中国人的生活理念与价值追求,最终获得了很多外国人的普遍赞誉和共鸣。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将对外传播的民族文化进行现代化的阐释与解读,使其能够更深层次地为其他国家的民众所理解。至为重要的是,我们对外传播的传统文化,终究还是要客观体现出我们和西方国家所本身存在的理念不同。在这种文化和理念的影响下,我们才能够展示出对内亲民爱物、对外济弱扶倾的中国形象,才能够号召更多国家与中国一道努力,成为真正促进国际公平与正义的负责任的新型大国。
其他文献
和平学与公共外交的关系  柯银斌:加尔通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公共外交季刊》的专访。《公共外交季刊》是中国唯一的公共外交专业期刊,由察哈尔学会与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共同创办,读者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与外事和外交政策有关系的领导人和公共外交的实践者与研究者。我们知道您是现代和平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您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和平事业,被尊称为“和平学之父”,在研究、推广化解冲突方面取得了巨
期刊
温州公共外交的天然优势  温州对外交往有地理条件和历史传承。温州滨江临海,地理位置开阔开放,海外联络便捷,海外联系密切,温州人行走天下,遍及世界。古有宋代周佇商行高丽(朝鲜),得穆宗、显宗赏识,受王朝重用,官至礼部尚书。元代周达观出使真腊(柬埔寨),所著《真腊风土记》是关于吴哥遗址最早、最全、最细的记录,是一部关于吴哥王朝历史和柬埔寨古代史研究的重要文献,多年来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曾被译为英、
期刊
从百年变革观察中国的寻梦过程  该书选择了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变革思想的改良主义者、改革运动的领袖以及知识分子,共11人,通过分析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各自的言论和行动,来介绍中国100多年来不断争取变革和发展的思潮。首先介绍的是魏源。作者认为魏源是第一个发现中国经过乾隆盛世之后迅速走向衰落,呼吁中国要自强的思想家。作者指出,英国靠向中国贩卖鸦片赚钱,在敛取财富的同时,试图征服中国。魏源参加了对鸦片战争
期刊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经济条件的发展,暖通空调已经深入千家万户,从小型的居家环境,再到大型商场。暖通空调系统成为了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和温度舒适的有力保障。因此,暖通空调安装无疑是工程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复杂的环节,本文笔者针对暖通工程安装的掌控举措展开了详细地探讨。  关键词:暖通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建筑工程中的暖通安装要点分析  1.1对安全和经济的考虑。  安全是作为任何工程实施最基础的前提,因
期刊
说“花盖云集,名流荟萃”,似乎有些夸张,但我在英国当记者期间,时常要参加的有关中国的活动也确实是阵仗不小。而在那些与西方人觥筹交错、闲谈交流之间,交朋友靠的不是酒量,更多的是智慧,是巧妙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积累的智慧给人的感染。回京几年,当年在伦敦的情景,犹在眼前,感触良多。  宴席上妙语交朋友  2006年6月,黑龙江省一个政府代表团到伦敦搞了一个黑龙江经济贸易推介会,在伦敦市中心的一大酒店搞的
期刊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弘扬和创新“和”“合”精神,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和主义”。“和主义”包含了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与和谐世界三个层次,具备严谨的内在逻辑,是一个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并通过中国自身的实践不断得到验证。坚持和推广“和主义”,对于发展中外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之一。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和为贵
期刊
全球供应链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便有些企业自称不是全球化企业,但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程度恐怕他们自己再清楚不过,他们从中获取配件、原材料、能源或者成品。从某种程度来讲,互联网本身就是供应链。供应链一旦受损,很多东西都无法正常运行。多条供应链出现问题时,常常引发人们对各种现代经济体能力的怀疑,在发达国家尤其如此。这种对供应链的依赖或者低承受力成为现代相互依赖的世界体系的一个主要特征。  
期刊
公共外交作为构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手段,在西方国家对外政策中起到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中国和俄罗斯开始发展其公共外交工具。回顾两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两国的公共外交具有不少共同特征,并且体现出了不同于西方公共外交的“东方路径”。  过去的十年间,公共外交成为了中国学界和俄罗斯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公共外交作为构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手段,在对外政策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期刊
《天堂与权力——世界新秩序中的美国与欧洲》(刘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简称《天堂与权力》)一书作者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他多次被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顶级百位思想家”。《天堂与权力》主要围绕美国在国际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打交道、美国的单极地位是否会衰弱以及衰弱后的世界秩序将会朝何方发展等主要论题所展
期刊
在维护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时代主题的过程中,宗教和平活动作为一种公共外交实践,在化解冲突、走向和谐等领域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跨国佛教交流历史悠久,中韩两国在佛教传播与发展上可谓一脉相承,两国佛教文化交流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最近两年来,察哈尔学会开始将以中韩佛教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宗教和平活动作为公共外交实践的重要形式来推动。韩国佛教太古宗是韩国佛教宗派之一,目前教团的规模仅次于曹溪宗。岛山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