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结合即:知识与能力结合,过程与方法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它体现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听说的素质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听说训练与“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需要。那么,如何将听说训练与“三维目标”结合呢?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依托教材,立足课内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新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颇有时代气息。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图文并茂的特点,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新思想、新内涵,立足课内,给学生一个舒适的空间,使其听得入耳、说得开心,做到这一点,需要师生互动交流情感。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大力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标新立异。如《穷人》一文,教师用几句简短的导语刻画出渔夫和桑娜善良的本性。再用投影仪投放胶片让学生观看图像,然后让学生说自己的见解,你说,大家听,文中“桑娜思绪万千,久久坐在床前深思着”这句,可抓住“思绪万千”和“深思”引导学生猜想此时桑娜会想些什么?文中两个“沉默”各表示什么意思?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听是语言的输入,说是语言的输出,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提高的。再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将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台词中有这么一段话:“现在璧在我手时,你要逼我,我的脑袋和这璧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时教师要求表演的同学暂停,启发学生问道,蔺相如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别的办法比这样做更好?学生们各抒己见,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为下一幕廉颇负荆请罪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表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们大胆地表演、大胆想像、大胆创新,表演十分精彩,使将相和好的形象再次展现出来。给课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创设情境,辐射课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在現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最起码别人说话能听懂,只有听懂才觉得舒服,听不懂就觉得不自在。因此,听懂的比重应占九成以上,听是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当人说话时,他首先受一种动机的支配产生说的念头——想说,随之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说的内容上。然后再将想说的内容与言语的表达形式相联系——怎么说。话好说但说好却不容易,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说”的技巧和方法,怎样把握语调、语速、停顿;怎样使说话的内容条理分明,衔接连贯;怎样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怎样根据不同的目的、场合、对象来确定说话的内容和方式;怎样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来增强说话的表现力。在这方面,我紧紧围绕教科书中的“听我说训练”的安排:逐一去教给学生方法,创设情境,辐射课外,我巧妙地安排了模拟打电话训练,两个人一组,可以扮演不同人物,内容自定,看哪一位同学表现出色,打电话本来是极普通的一件事,实际操作起来,既有随意性,又有限制,越是模拟表演,心情越是紧张或不自在,受到限制。老师有意安排这一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说话技巧,锻炼其心理素质和整体素质。
三、课外结合,提高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怎样引导他们贴近生活,深入生活,在这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概念,单纯的课本知识远远不够需求。需要课内不足课外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到群众中听俚语俗语、欣赏俗语,情趣横生、妙语连珠、随意点缀的精彩片断,到大自然中看看山水田园,鸟兽虫鱼,花卉树木,听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品味自然荡然浩气,留心社会发展,人生百态,身边今昔变化,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听其规律,辨其风味,说其特色,久而久之,语言的宝库越来越丰满。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时注意留心,处处捕捉信息,以情感召唤生命的价值,“知行统一,得心应手”。课内外相结合,提高能力,以达到“有神”得“生花”之目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听说训练和“三维度”的结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一、依托教材,立足课内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新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颇有时代气息。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图文并茂的特点,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新思想、新内涵,立足课内,给学生一个舒适的空间,使其听得入耳、说得开心,做到这一点,需要师生互动交流情感。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大力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标新立异。如《穷人》一文,教师用几句简短的导语刻画出渔夫和桑娜善良的本性。再用投影仪投放胶片让学生观看图像,然后让学生说自己的见解,你说,大家听,文中“桑娜思绪万千,久久坐在床前深思着”这句,可抓住“思绪万千”和“深思”引导学生猜想此时桑娜会想些什么?文中两个“沉默”各表示什么意思?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听是语言的输入,说是语言的输出,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提高的。再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将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台词中有这么一段话:“现在璧在我手时,你要逼我,我的脑袋和这璧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时教师要求表演的同学暂停,启发学生问道,蔺相如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别的办法比这样做更好?学生们各抒己见,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为下一幕廉颇负荆请罪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表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们大胆地表演、大胆想像、大胆创新,表演十分精彩,使将相和好的形象再次展现出来。给课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创设情境,辐射课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在現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最起码别人说话能听懂,只有听懂才觉得舒服,听不懂就觉得不自在。因此,听懂的比重应占九成以上,听是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当人说话时,他首先受一种动机的支配产生说的念头——想说,随之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说的内容上。然后再将想说的内容与言语的表达形式相联系——怎么说。话好说但说好却不容易,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说”的技巧和方法,怎样把握语调、语速、停顿;怎样使说话的内容条理分明,衔接连贯;怎样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怎样根据不同的目的、场合、对象来确定说话的内容和方式;怎样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来增强说话的表现力。在这方面,我紧紧围绕教科书中的“听我说训练”的安排:逐一去教给学生方法,创设情境,辐射课外,我巧妙地安排了模拟打电话训练,两个人一组,可以扮演不同人物,内容自定,看哪一位同学表现出色,打电话本来是极普通的一件事,实际操作起来,既有随意性,又有限制,越是模拟表演,心情越是紧张或不自在,受到限制。老师有意安排这一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说话技巧,锻炼其心理素质和整体素质。
三、课外结合,提高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怎样引导他们贴近生活,深入生活,在这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概念,单纯的课本知识远远不够需求。需要课内不足课外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到群众中听俚语俗语、欣赏俗语,情趣横生、妙语连珠、随意点缀的精彩片断,到大自然中看看山水田园,鸟兽虫鱼,花卉树木,听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品味自然荡然浩气,留心社会发展,人生百态,身边今昔变化,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听其规律,辨其风味,说其特色,久而久之,语言的宝库越来越丰满。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时注意留心,处处捕捉信息,以情感召唤生命的价值,“知行统一,得心应手”。课内外相结合,提高能力,以达到“有神”得“生花”之目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听说训练和“三维度”的结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会使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