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中的埃及文化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1u2n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火爆一时的好莱坞大片《木乃伊》(The Mummy,又译为《盗墓迷城》1999年)给无数影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部电影及其续作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叛逆的祭司印何滇和法老之妻安苏娜姆之间发生了恋情,引起了法老的震怒,法老之妻被制作成木乃伊埋葬,而祭司则被下了狠毒的诅咒,严刑囚禁起来。三千年后,人们在寻宝时不慎释放了已经变成充满怨恨的恶魔的祭司,结果引发了一场人间灾难……,精彩的电影特效和连续的情节高潮是它成功的最大原因,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神秘的木乃伊题材对现代人人来说,具有着非凡的吸引力。
  《神鬼传奇之法老王的咒语》(Curse ofKing Tut’s Tomb,2006)讲述的是埃及传说中有一块充满神秘力量的护身符泥板,在法老王图坦卡门与恶兽搏斗之后,护身符泥板裂成四块,藏在地球的四个角落,只要将四块护身符泥板组合起来,就能获得统治世界的力量。辛克莱所属的组织地狱火,妄想统治世界,派出辛克莱找寻四块护身符泥板,丹尼·费蒙了解真相后,开始找寻图坦卡门之墓,阻止辛克莱,以拯救全世界……。
  人们每每说到古埃及时,除了对她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抱以敬意外,还会被奇特的尼罗河文明深深吸引。金字塔、木乃伊、象形文字等,这些古埃及的文化结晶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中极为珍贵的部分。
  
  一、古埃及神话
  
  埃及神话中最为有名的是有关太阳神拉和冥王奥西里斯的神话。
  有关太阳神拉的神话故事主要有拉神的创世功绩。拉神惩罚世人,拉神的名字,拉神与太阳船等。拉是人类的创造神,经常乘着太阳船,白天在天上巡游,夜晚巡游于地下。由于太阳是人间光明、热量和生命的源泉,它不仅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而且能保证农业获得丰收,这种不可取代的神力使太阳神在古王国时代就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历代的埃及法老都把自己视为太阳神之子。
  奥西里斯神话宛如一出动人心弦的人生戏剧:相传,奥西里斯为万物之神,继其曾祖父太阳神拉、祖父大气神舒和父亲地神盖伯统摄大地,为众神之王,娶其妹伊西斯为妻,并封她为后。奥西里斯继位后,教人们播种谷物,烤制食物,培植葡萄,酿造美酒,还授予人们医术,并制定种种仪式,人们奉他为远古的英主。然而,奥西里斯的弟弟也就是邪恶的荒漠之神塞特却狡邪狠毒,他十分嫉妒哥哥的权力和名望,起了杀兄之念。遂设下毒计,置之于死地,自己代替哥哥成为国王。奥西里斯的妻子伊西斯悲痛欲绝,沿河追寻,终于寻得丈夫的尸体。塞特得知消息后赶来,又把他的尸身剁成14块,分散扔到埃及各地,让其迅速腐烂,以防伊西斯再去找回。但伊西斯仍未放弃,她将尸块一一找回,并感孕生下了鹰头的儿子荷鲁斯。荷鲁斯长大后,在众神尤其是他母亲的支持下,打败了塞特,为父亲报仇雪恨,并继承了父亲的王位,重新当上了埃及国王,而奥西里斯则成了冥界之王。
  在电影《神鬼传奇之法老王的咒语》中,年轻的法老图坦卡门便被视为太阳神拉之子他来人间有两个目的,一是保护人类,--是对抗邪恶。而影片中邪恶的化身恶兽塞特正是埃及神话中奥西里斯的弟弟荒漠之神,法老图坦卡门与塞特的对抗,其实就是神话中荷鲁斯与塞特对抗的反映。在埃及历法中,塞特的生日被视为不吉之日,但由于塞特曾在拉神的太阳船上保护过拉,所以他既为人们所尊崇,又令人憎恶,既是勇武的体现,又是恶行之源。
  
  二、古埃及人的冥世观念
  
  古埃及人的冥世观念和丧葬仪礼之繁复和隆盛,为其他民族所不及,木乃伊、金字塔以及与之相伴的宗教观念,为世所罕见。古埃及的冥世观念形成于远古时期,他们自远古时期便笃信冥世生活是尘世生活的延续,须保存死者之体,供死者以生存之所需,并须施以种种法术手段和丧葬仪礼。以保证死者在冥世安享福乐。其实质在于力争永生。人犹如谷物之神奥西里斯,犹如太阳,可死而复生,逝而复返。为了保证死者复活,必须采用法术使躯体不致朽坏,促使其复活的首要条件便是制作木乃伊。
  
  三、木乃伊
  
  木乃伊的起源来自于奥西里斯的神话传说,当奥西里斯的尸块被妻子伊西斯找到后。她悲痛万分,大声哭叫,这哭声被拉神听见,于是他派天神阿努比斯下凡,把奥西斯的尸块连接起来,用布裹好,这便是木乃伊的起源。
  在埃及神话中最谙于制作木乃伊者是大神阿努比斯,他又被视为死者的保护者,其形象为一胡狼,有时为人躯胡狼首或人躯犬首。在《木乃伊1》中,他也是一备受关注的形象,祭祀印何滇的尸体就埋在阿努比斯的脚下。而在《木乃伊2》中,魔蝎大帝临死前也是跟死神阿努比斯作交换:只要阿努比斯肯绕他一命,让他战胜敌人,他愿意交出自己的灵魂。
  关于制作木乃伊《金字塔文》等古籍中记述的很多,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对此也有所记述:人们将死者运到制作木乃伊者那里,后者出示木制死者形体,供其亲属选定。商定后,匠人便精心操作。他们先以铁钩将人脑取出,实则取出一部分,剩余则以药剂消除。继而,以石刀切腹,取出内脏,以棕榈酒和香剂使腹腔洁净,然后充以种种香剂、香料,重新缝合。处理后的尸体,在钠液中置放七十日。七十日后,以帛带襄之,涂以树脂。一切处置停当,亲属以棺装殓,安葬于家族墓地。又据种种典籍,取出内脏置于四个特定的器皿,其上各绘有“荷鲁斯诸子”的像。荷鲁斯为冥王奥西里斯之子,埃及人相信,他与他的儿子参与制作木乃伊,并专司保护墓穴亡者的内脏。在影片中,安苏娜姆自尽后,五脏六腑被剜出来。分置于五个圣瓮里,祭祀印何滇的僧侣们也被活活制成木乃伊。
  
  四、《亡灵黑经》与《死者书》
  
  影片《木乃伊1》中的《亡灵黑经》具有招魂作用,在安苏娜姆自杀后,印何滇挖出她的尸体。取出《亡灵黑经》为安苏娜姆招魂,却由于国王卫队的赶来打断了招魂仪式,安苏娜姆才没有复活。三千年后,成为木乃伊的印何滇也是由于艾弗琳读了《亡灵黑经》才得以复活。这就让我们想到了古埃及的《死者书》据古埃及人的观念,游荡于冥世的死者,时刻会遭遇魔怪侵袭,只有借助于特定的咒语和祷文,始可逢凶化吉,而《死者书》(又称“白昼通行书”)就是古埃及人为死者奉献的一种文典,多是符文咒语和对神的赞词,通常书于纸草卷上,置放墓中。人们笃信《死者书》可以帮助亡者逢凶化吉,并可在白昼返回阳世。由此我们得知,影片中的《亡灵黑经》及与之相对的《太阳金经》只是根据《死者书》而编设的能为死人招魂使其复活和使恶灵回归地狱的两本具有神秘色彩和巨大威力的经书。
  
  五、法老的诅咒
  
  关于埃及法老的诅咒,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东西。一些研究埃及文化的科学家离奇的死亡,更为埃及文化增添了神秘感。在《木乃伊》中,我们目睹了诅咒的灵验与威力,影片中的一些人都因为违反诅咒或死或伤。《木乃伊1》中,保存印何滇内脏器皿的箱子上刻有这样的诅咒:凡开此箱者,必难逃杀身之祸,此箱一开,原为圣律所封闭的怨灵,将被解咒,重返人间,他将杀死所有开箱之人,取其五脏六腑及血液,借此法而复活。几个美国人因拿走了装有印何滇内脏的几个器皿,误以为是宝贝,最后都落了个惨死的下场。《木乃伊2》中,放有死神之镯的箱子上写着:凡打扰手镯者,必饮尼罗河之水。欧康纳与艾佛琳在打开此箱后,果然“畅饮”尼罗河水,差点被淹死。法老的诅咒到底存在吗?如果存在的话,是否灵验?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科学家离奇死亡事件进行了认真的探索研究。现代科学研究清清楚楚地表明,咒语本身不会发生任何物理化学作用,只会对相信它的人产生某种心理上的暗示,事实上。它属于恐吓性的“标语”。
  除了以上提到的,我们还能在这些电影中,从一些碑刻上看到埃及的文字,跟着小主人公艾里克斯的行程欣赏到辉煌的埃及建筑、绘画,从丹尼·费蒙挖掘出的图坦卡蒙墓葬中,看到许多埃及的宝藏。所有的这些都证明古埃及绝非一具孤立、封闭、沉寂、枯朽的“木乃伊”,它不仅横向传播和扩展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同时也吸收、融合并创新了外来文化,而且还纵向保存与延续了人类文化。古代埃及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他文献
[摘要]电影《梅兰芳》是导演陈凯歌表现主义的又一新作,是继《霸王别姬》后又不念旧恶以伶人为创作素材的电影。其表现主义体现在“镜”意象之中。“镜”映照着梅兰芳现世生活中痛失至亲至爱的悲愁,也冥冥中成就了梅兰芳惊世骇俗的孤清性情。通过电影的镜头语言,特别是从现世与舞台之镜、隔世与人生之境以及镜的原型三个方面娓娓临摹出陈凯歌心目中梅兰芳的面影,并一步步打开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心结。  [关键词]意象 梅兰芳
【摘要】传播媒体的商业化、低俗化导致了媒体暴力,媒体虚假等不良现象的产生,这些现象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百害而无一益。面对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完全阻挡,只有从根基上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保持受众文化和价值观的独立性。才能有效的抵制媒介带来的一定负面效果,才能创造和维护健康合理的媒介生态环境,使受众与媒介之间保持着和谐互动的良性关系。  【关键词】媒介素养 媒体暴力 青少年暴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
[摘要] 《浪客剑心追忆篇》在主题的设置上,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表现文学与艺术作品中常见的“爱情与死亡”这样的宏大主题,融个人的信仰追求、爱情悲剧、生死存亡于社会时代的大背景之中,具有相当的自省意识。影片通过将真实的历史社会背景隐蔽于主题之中,折射出日本人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强烈的自省意识,使得影片主题表达的意义相当深远,兼具了史诗般的宏大意境。  [关键词] 浪客剑心 动画电影 主题    199
[摘要]《阿凡达》一部以高新数码技术创作的三维立体电影,体现了高新技术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宣告了好莱坞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数码时代。3D电影所带来的震撼,使得人们开始了新的视觉体验,而且,3D电视也随之而起。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很快,面对现实。努力发展中国自己的数码影视一作为文化产业是可行的,必须的。  [关键词]好莱坞 数码时代 3D电影 4D动感电影院 数码电视 网络电  2010年3月
[摘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纪实美学”风格为当代中国电影人提供了观照世界、审视人生的视角,同时赋予中国电影在形式创新和美学意蕴上的深化。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纪实美学“无疑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补课和某种意义上的救赎,是开拓中国电影美学视域的一个新角度、一股新源泉。在当今全球跨文化语境下,中国电影要积极吸取外来先进的电影理念,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大力弘扬追求真实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电影创作理念。  [关键词]
[摘要] 杨德昌的实践已经超越了“东洋”或者“西洋”的分类范畴,而指向“创造”的可能性。因而他电影中不断反复的杀人事件既非通常意义上的悲剧,同时也绝不是对冷漠的现代社会的重新确认,实际上在杀人事件的瞬间影像空间蕴含了未知的生命迹象。电影媒介正是通过解放我们的知觉体系,直接地表现而非表象=再现生命的律动。这正如杨德昌所说的,电影必须要“创造”。  [关键词] 杀人事件 悲剧装置 创造
[摘要]电视剧《走西口》创下了02年以来央视开年大戏收视率的新高,然而众多媒体中显示,观众对此部电视剧的满意度却不容乐观。通过电视剧《走西口》,可以反映出观众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只有生产过程中贯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制作标准,才会生产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精品。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博弈就是利益追求与艺术追求的博弈,只有将两者齐头并进,中国的电视剧事业才会更加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
“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朴实、真情的话,是鲁迅回忆藤野先生时所说,正是这句话,勾起了我对于美丽得令人有些伤感的学生时代的记忆。在学校里,有稚嫩、纯真的学生,有执着、温暖的老师,有充满阳光的教室……一种特殊的精神氛围气息,覆盖了我对于课程、作业和考试的所有记忆。  沿着时光之河溯流而上,建国初期,由摄影画报等宣传媒体构建的青少年形象饶有
摘要 影片《末代皇帝》一举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音乐等9项金奖,成为奥斯卡电影史上少数获得8项以上奖项的巨片。影片着力从人性角度出发,把重心放在溥仪对历史的追忆上,将他的内心矛盾、对人性的探索、对人与历史关系的演绎有层次的展示出来。影片注重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但又不拘泥于历史史实。  关键词 《末代皇帝》历史 象征 意识形态 悲剧性    一、解读《末代皇帝》 
[摘要]创作于二十世纪初的小说《面纱》和2006年由此改编拍摄的电影呈现出不同的中国形象,反映了时代变迁中,西方世界打量中国的不同目光。  [关键词]中国形象 偏见 客观    中美合拍电影《面纱》改编自英国小说家毛姆的同名小说。导演用清新、唯美的画面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瓦尔特和凯蒂之间凄婉的爱情故事,忠实地再现了小说中凯蒂,这个为了逃离伦敦浮华社交圈的小女子,如何从对生活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到最